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92年,陳賡妻子去台灣,剛下飛機不知道該上哪輛車

2024-01-28歷史

1992年,陳賡妻子去台灣,剛下飛機不知道該上哪輛車

陳賡將軍已逝,留下妻子傅涯獨自度日,歲月漫長,孤獨難耐。

1992年,離陳賡將軍去世已有三十一年,傅涯因思念遙遠的台灣親人,年屆七旬四的她毅然決然,無視子女勸阻,決意獨自前往台灣一遊。

當飛機抵達台灣時,傅涯下了飛機,被眼前景象驚呆了。原來有十幾輛車排隊等候接她,回想起當時情景,傅涯不禁感慨:我當時簡直不知道該上哪輛車。

傅涯一直生活在大陸,為何她的親人卻在台灣?又為何會有這麽多人來接她呢?

傅涯帶領弟妹融入革命傅涯出生在江西省景德鎮一個知識淵博的家庭,她的父親曾在晚清時期擔任紹興的師爺,因此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視。在父母的影響下,傅涯的十個兄弟姐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傅涯從小就受到現代教育的熏陶,在求學的過程中,她親眼目睹了舊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艱辛,這激起了她打破封建社會枷鎖的誌向。

在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後,傅涯的家族兄弟姐妹們紛紛踏上革命之路,但多數選擇了投身國軍的抗日隊伍。

與此不同,受到哥哥傅森的啟發,傅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延安的道路,投身共產黨的事業。

才華橫溢的傅涯來到延安,參加了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的學習。畢業後,她被派往抗大政治部文工團工作,擔任過會計、秘書等職位。

由於出色的工作表現,傅涯於1939年3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她隨總校遷至敵後根據地,積極組織戰地宣傳鼓動工作,激勵士兵勇敢殺敵立功。

1940年5月,傅涯隨文工團來到山西武鄉進行慰問演出,在團長王智濤家中首次見到了陳賡。此時,陳賡正在家中養傷,不久前,他率領八路軍第386旅西進,追擊日軍時不幸負傷。

戰爭給他帶來了身體上的創傷,更嚴重的是內心的創傷。

陳賡大將的兩段愛情故事也是令人感動的。在此之前,他有一位妻子,名叫王根英,同樣是偉大的革命者。

王根英出生在上海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就開始辛勤勞作,幫助家裏維持生計。9歲時,她在外國人開設的紗廠裏做童工,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經歷著資本主義的剝削。

然而,王根英並沒有屈服於命運。她積極主動地在夜校學習文化知識,在那裏接受了革命啟蒙教育。正是在夜校,陳賡第一次遇到了這位堅韌不拔的女孩。當時,陳賡在夜校擔任教員,他對王根英一見鐘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1925年,上海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員,王根英積極參與了這場愛國運動。隨後,她又參加了三次工人武裝起義,最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王根英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的上海代表之一,前往武漢參加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裏,她再次與陳賡相遇。

當陳賡被指派參加會議並負責保衛工作時,他意外地在會場上遇到了心儀已久的女孩。這突如其來的機會激發了他的勇氣,他決定要趁此機會向她表白。

於是,陳賡開始了他後來被傳頌的表白之旅,透過傳紙條的方式向女孩表達自己的心意。

不幸的是,陳賡的直接表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顯得有些過於直率。女孩收到紙條後感到十分尷尬,只好將紙條貼在墻上。陳賡連續傳了三次紙條,但女孩依然沒有明確的回應。

這場墻上的表白引起了會場上所有人的關註,甚至引起了領導的註意。最終,陳賡被召進辦公室接受了一番嚴厲的批評,並被告知追求女孩需要講究方法,需要先了解女孩的想法。

隨後,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夫人親自前往王根英的住處,特意與她交談,了解她對陳賡的看法。得知她對陳賡心生好感後,周總理決定撮合二人。

在周總理和鄧穎超的撮合下,王根英與陳賡喜結連理,成為了一對革命夫妻。他們的琴瑟和鳴,迎來了兒子陳知非的降臨。

隨後,王根英回到上海從事地下工作,而陳賡則隨同周總理前往南昌參加起義,並在前線戰鬥中奮勇作戰。

1939年3月8日,王根英所在的八路軍129師供給部隊遭到突然襲擊。王根英英勇犧牲,年僅33歲,為搶救黨內重要檔和攜帶公款的挎包而壯烈殉國。

陳賡痛失愛侶,內心煎熬不已。不久後,他在戰場上不幸負傷,身心受到雙重打擊,心情更加沈重。

組織安排陳賡到文藝團團長王智濤家中療養。王智濤和戰友們看著他日漸憔悴,更加心痛不已。

為了幫助他走出消極情緒,大家決定為他尋找一位誌同道合的伴侶。然而,陳賡對已故的王根英情深義重,拒絕了所有人的說媒,堅持要為愛妻守孝三年。這讓王智濤備感焦慮。

就在他苦苦思索如何解決陳賡的終身大事時,傅涯出現在他面前。

傅涯在山西武鄉慰問演出中展現出她的大方、博學與多才,吸引了王智濤的目光。這個時候,王智濤心想:「真是需要枕頭的時候就有人送枕頭。」

他覺得傅涯和陳賡很般配,於是巧妙地促成了他們見面的機會。在傅涯去王智濤家中取「道具」時,她意外地遇到了陳賡。

陳賡被傅涯陽光活潑的氣質所吸引,而傅涯也被陳賡的魅力所傾倒,兩人彼此心生好感。陳賡毫不猶豫地向傅涯表白,表示願意與她建立愛情關系。

傅涯很想接受陳賡的感情,但她心中還牽掛著家中的未婚夫,他沈迷於研究課題,不願前來延安。傅涯決定先解決與未婚夫的關系,然後再考慮與陳賡的交往。陳賡理解她的處境,答應等待她的決定。

在1943年,傅涯收到了她未婚夫的一封信,信中宣告了他不會前往延安的決定,兩人因此決定各自追隨各自的道路。

得知此訊息後,陳賡立刻致電傅涯,向她求婚。然而,就在這時,組織卻下發通知,阻止了他們的婚事。這一打擊使得兩人都承受了沈重的心理壓力。

他們相愛相守了整整18年,卻最終因各種原因無法成婚。起因是傅涯家庭的社會地位復雜,她的大哥傅森遭受了誣告和冤罪的折磨。

此外,她的父母和一些兄弟姐妹在抗日戰爭爆發時逃亡到了台灣,但那時的台灣早已被日本占領,而她的父母又是地主階級的出身。

因此,傅涯也被視為「特嫌」分子。這讓她備受委屈,但幸運的是,陳賡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最終,在鄧小平的幫助下,他們終於走到了一起。回想起當時的艱辛,傅涯至今仍然感慨萬分。

婚後,陳賡將自己以往所有的日記交給了傅涯保存,這無疑是將自己的過去完全交托給了她。傅涯對此深感動容,她覺得有這樣的丈夫已經足夠了。

因此,每次臨別前,傅涯都會送給陳賡一本筆記本,以便他繼續寫日記。而陳賡親手交給傅涯的筆記本,都被她珍藏在行李箱中,無論她走到哪裏,陳賡的筆記本都是她的珍貴隨身物,就像陳賡一直陪伴在她身邊一樣。

在那個戰爭的年代,他們都為革命事業奮鬥,兩人常常分隔兩地。在不能相見的日子裏,他們依靠著書信來交流心情,彼此扶持,這段共同經歷的愛情,也成為了他們那段激動人心歲月中最美好的見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陳賡和傅涯都全身投入到祖國建設的事業中,但由於工作繁忙和長期的戰鬥,他們經常分隔兩地。在這段時間裏,陳賡因為工作超負荷和長期戰鬥造成的舊病復發,身體每況愈下。最終,他因積勞成疾,不敵病魔,不幸離世。

1961年,傅涯陪同陳賡在上海醫院接受治療。在一個清晨,陳賡突發心肌梗死,醫生緊急施救,但徒勞無功。於當日上午8時45分,一代開國元勛陳賡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當天,國防部透過新華社發表了訃告,深切懷念陳賡的光輝一生。

傅涯深陷悲痛之中,但她意識到自己不能垮下去。她必須繼續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在這個時候,家中除了陳賡的前妻王根英,還有五個孩子等待著她的撫養,其中最小的只有5歲。這是一份沈重的責任,但傅涯孤身一人堅持著,將子女們培養成了有為之人。

陳賡臨終前囑托傅涯:孩子們太小,他們不了解他們的爸爸,你要多和他們講講我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經歷。

陳賡去世後,傅涯開始整理丈夫生前的日記,並委托幾位同誌加工處理,最終出版了【陳賡日記】,以此廣泛傳播陳賡的事跡。

她還為陳賡的前妻王根英撰寫了一篇烈士傳記【獻身國家的女兒】,發表在【紅旗飄揚】雜誌上。每個月定期寄生活費給王根英的父母,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照顧王根英和陳賡的孩子們。

隨著時間的推移,傅涯步入了晚年。她的四個孩子,包括陳賡的前妻的兒子,如今都已成年,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亮,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傅涯唯一的心願是與家人團聚。

由於戰亂的緣故,傅涯參加革命後便與家人失去了聯系。後來,家人逃亡到了台灣,傅涯一直期待著戰爭結束後與家人團聚,但國民黨潰逃台灣,使得兩岸失去聯系。她對與家人團聚的願望變得渺茫無期。

直到1980年,她收到了一封來自美國的信,原來是她的妹妹寫給她的。

傅涯得知父母已經在台灣去世,唯一的願望就是「落葉歸根」,並囑托子女將他們的骨灰帶回故鄉安葬。而她的妹妹也希望回到祖國看看。

在傅涯的不懈努力下,小妹和父母的骨灰已經成功回到祖國。

從小妹口中得知,台灣仍有其他兄弟姐妹,他們對傅涯充滿思念,這加深了她與家人團聚的渴望。

傅涯心中充滿了見家人的渴望,盡管她是開國大將陳賡的妻子,她一直隱忍著去台灣的想法,不願給丈夫帶來負面影響。

然而,直到1992年,隨著兩岸關系的緩和,傅涯從事業崗位退休。盡管子女反對,但74歲高齡的她決定毅然踏上飛往台灣的旅程,以實作與家人的團聚。她不想留下任何遺憾。

在台灣的親人得知傅涯即將到來,都非常歡喜,全體人員都到機場迎接她的到來。當傅涯踏出飛機場時,眼前是十幾輛車在等待接她,讓她一時不知該上哪輛。

傅涯如願以償地與親人團聚,她表示自己無比開心。盡管兩岸已經隔絕多年,但她與家人的親情卻不受任何阻隔。此時此刻,傅涯再也沒有遺憾。

返回台灣後,傅涯臨終前唯一的心願是希望能夠促成兩岸真正實作統一。

2010年,傅涯在北京去世,享年92歲。

總結:傅涯的一生充滿了動人的愛情故事和親情,這些都深深地感動了我們。

盡管兩岸關系斷絕多年,但傅涯與家人之間的情感卻始終存在。我們應該銘記,台灣永遠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海峽不能分隔兩岸同胞的情感。

最後,我們要珍惜革命前輩的奮鬥,正是因為他們在革命時期的努力,我們才能享受今天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