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渡江戰役國軍是怎麽打的?蔣介石都沒指望贏,主力沒開打就逃了

2024-04-21歷史

解放戰爭取勝的關鍵是打贏了遼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政權僅維持了一年時間。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宣告結束,1949年12月30日二野進駐成都。國民黨丟掉南方的速度遠快於三大戰役之前。這就有個問題了,為啥蔣介石部署的長江防線如此脆弱?以至於蔣介石自己都不指望能贏,他的指揮中心早已搬遷到了台北。

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完全喪失了江北控制權,其一百多萬兵力分散在漫長的長江沿線進行防禦。為了爭取準備時間,蔣介石假意下野,並無實權的李宗仁代總統開始派出代表團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這種談判註定沒有結果,畢竟蔣介石仍然對長江東線的湯恩伯集團進行遙控指揮,桂系集團的最終目的也是劃江而治。

李宗仁

國民黨集團備戰長江防線的同時,解放軍也沒有停下腳步。解放軍以二野和三野為主力,配以四野部份兵力以及地方軍區組成七個兵團籌備渡江。這七個兵團根據長江水文特點和國軍部署情況又分為三路,這三路采取寬正面與有重點突擊相結合的打法一舉渡江。

解放軍在後勤方面也準備充分。為了組織渡江戰役,解放軍收集了8000多艘木船,還自制或購買了一些汽艇、木筏用來運輸火炮和車輛。由於解放軍有著較深的民意基礎,安徽、蘇北的老百姓組織上百萬人負責運送糧食、彈藥,還為解放軍提供各種木船、汽車、公路的維修工作。

渡江戰役的木船

解放軍吸取以往北方軍隊南征的教訓,在開戰前就訓練了大量的水手,還以老兵帶新兵的方式讓解放軍戰士都學會如何泅渡和登陸這些基本要領。在渡江戰役開始後,解放軍的木船平均速度達到70米/分鐘,下船後半分鐘就可以完成登陸。而且由於大量解放軍都有了泅渡基本技能,即便木船被炮火炸翻也不至於馬上淹死,可以遊到附近木船上,大大減少了傷亡。

1949年4月20日隨著軍委釋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解放軍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渡江戰役。解放軍很快就突破了魯港到銅陵的防線,大軍解放沿線的銅陵一線將整個長江防線從中間切斷。隨後東路軍很快解放了江陰、常州、鎮江等地。在解放軍強大的攻勢和地下黨的作用下,江陰要塞7000多人起義,國民黨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領25艘大小艦艇起義,另外一支海軍的23艘艦艇也在隨後投降。

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

整個長江防線國民黨海軍的威懾不復存在,其余艦艇全部逃往上海。而蔣介石的長江防線也變成了一場鬧劇,東線很快就被解放軍攻破。4月23日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從形式上已經結束。於是,我們有幸能欣賞到「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樣的名句。

東線解放軍進展這麽順利,除了我軍強大的攻勢外,蔣介石自己也戰略放棄了長江第一道防線。蔣介石親自制定了作戰方針:以長江為外圍防線,寧滬杭為三角防禦重心,上海為防禦核心,台灣為寧滬杭提供後勤支持。

渡江戰役

按照蔣介石的計劃,國軍死守上海等待美軍登陸作戰。所以,解放軍開始渡江後,湯恩伯就指揮第51、54、21、123軍撤離鎮江據點向上海靠攏。外加本就在上海的第52、37軍等部,防禦上海的部隊猛增至8個軍,22萬人。其中52軍更是碩果僅存的中央軍精銳。

其實,這與以往歷代王朝非常不一樣。無論是東晉、南朝陳還是南宋,當北方失守後會迅速組織長江防禦最後靠著南京維持半壁江山。相比於其他王朝,國民黨南方的百萬大軍為啥連蔣介石自己都信不過呢?

上海戰役

第一是主力部隊被殲滅得過多。三大戰役中多達90多萬中央軍被殲滅,這還不算傅作義這樣的地方軍精銳。如果算上解放戰爭前兩年,兩百多萬中央軍超過一半已經被消滅。這裏的消滅不單單是老兵被消滅,還有武器的缺失。畢竟國府本質是買辦政府,自己是生產不出武器的。

蔣介石的五大主力都是全美械裝備,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半美械軍。但三大戰役打完後,這些重兵集團全部成建制被消滅。逃出來的基本沒有攜帶什麽武器。這就導致渡江戰役時東線的中央軍手裏甚至連日械都湊不齊了。

我們拿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為例。這支部隊在江西第三次重建的時候才一萬多人,相比於解放戰爭初期的三萬人編制少了一半。這些人手裏只有輕武器,連輕機槍都找不到幾挺。逼得胡璉沒有辦法只能從保安隊倉居里面搶一些漢陽造充數。這樣的部隊別說是與解放軍四大野戰軍作戰,就是跟地方軍區作戰都沒有優勢。

三大戰役

國民黨軍隊軍閥氣息濃重,士兵的士氣全靠武器裝備支撐,拿著輕武器上戰場,解放軍一輪炮擊下來就會四散逃跑。湯恩伯的52軍之所以成為上海戰役的核心部隊就是因為在三大戰役中逃了出來,部隊重武器遺失較少。

第二就是兵員征召困難。國民黨在各地方都是靠抓壯丁湊數的。按照這個操作,先不管士氣和組織度,起碼人數有保證。但退到江南的國軍連抓壯丁都抓不到了。拿另一個五大主力74軍來說,作為全軍主力的58師在浙江第三次重建時只有幾千人,也只有解放戰爭初期一半的兵力。這支部隊在浙江遇到解放軍時一觸即潰。國民黨雖然長期統治南方地區,但這些地方的人口由於20多年的蹂躪甚至出現了大面積的無人區。

從國共第一次內戰開始,蔣介石就大量屠殺江西蘇區的人口。一方面是為了維持地方治安的穩定,另外一方面就是不斷消耗紅軍的戰爭潛力。經過幾次圍剿後,整個江西的人力、物力被消耗一空。在接下來的抗日戰爭中,國府繼續濫用民力不斷強征南方各地的壯丁和糧食。導致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的南方連年出現饑荒,大量人口死亡。

國軍抓壯丁

國府不負責任地抓壯丁,導致大量壯丁死在路上和兵站,並且創造了紀錄,死在後方的壯丁人數與戰場相當。湖南的人口從1928年的三千萬銳減到1947年的兩千萬出頭。江西人口同樣減少30%。

最後一點就是交通線的遺失。現代軍事對鐵路線非常依賴,無論是北洋軍閥、國軍還是日軍都要沿著鐵路線進軍。但在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丟掉的不只是北方大片控制區還有舊中國大部份鐵路線。

國軍沒有解放軍的組織度,一旦離開鐵路行動將變得異常遲緩。這就是為什麽解放軍在渡江之後采取大縱深、大包抄的戰略殲滅國軍。此時的國軍分散在數省內很難集結發起反攻,將他們分割包圍就可以各個擊破。

民國鐵路線

其實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日軍身上。日軍控制區主要是北方和東南沿海。在缺少鐵路線的南方丘陵地帶,日軍也無法深入作戰。再加上八路軍、新四軍對日軍後勤的破壞,導致日軍最終只能維持武漢會戰後的控制區域難以前進一步。

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蔣介石已不對長江防線抱希望,而是寄希望於台灣的海上運輸保住寧滬杭。但國軍在優勢兵力時都不是解放軍的對手,何況兵敗如山倒的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