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又打神仙戰,豫東戰役20萬對陣國軍25萬,消滅10萬敵人

2024-02-03歷史

解放戰爭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中一段輝煌的詩篇,更是世界戰爭史上難以磨滅的奇跡:在這場歷時4年的戰爭中,國民黨和我軍屢屢投入多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兵力進行戰鬥,其兵團作戰規模放在當時世界上都實屬罕見。1948年爆發的豫東戰役,是我軍歷史上與國民黨軍隊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兵團作戰,這場戰役被粟裕稱作是「自己感到最為吃力的一仗」,但我軍依然以少數兵力獲得了殲敵近9萬的重大勝利。然而在這場戰爭勝利後,毛主席卻依舊在會議上對粟裕做出了批評: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這場戰爭對解放戰爭的整體行程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並且「關註」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粟裕「鬥膽直陳」,打響第一次大規模兵團作戰

1947年,劉、鄧大軍千裏挺進大別山後,我軍便將解放戰爭由內線轉移至了外線。隨後陳粟、陳謝另兩路兵團也入駐中原,計劃尋求扭轉解放戰爭局勢的轉折點。但是,我軍的大規模兵團行動也引發了蔣介石的高度警惕,在聽聞我軍三路大軍向中原開進的訊息後,蔣介石共計調動了多達90個旅的兵力,和我軍開展對峙。雖然我方三路大軍相互配合,對敵形成牽制之勢,但因隨著解放戰爭的深入,敵方越來越熟悉我軍的作戰方式,因此很難再像以前一樣打出像孟良崮那樣的殲滅戰——而這也成為了擺在當時粟裕等一批將軍身上的難題。

此時,軍委認為:若想改變戰局,則需要調動華野三個主力縱隊,南渡長江,將部隊穿插至江南地區,迫使國軍回防江南,進而使中原、華東戰爭局勢發生轉變。但是,粟裕經過再三思慮,最終給出了不同於軍委的意見:他認為,若我軍南渡長江,雖然能夠威懾國軍,但南渡部隊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引發國軍調動,仍然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其次,華野三大縱隊當時約有6—8萬人,若深入敵後的江南地區,勢必處於劣勢兵力狀態,而且在中原地區抽調6—8萬人兵力,也是對我軍中原解放區防禦的削弱。

最後,粟裕認為:雖然目前敵軍警惕性越來越高,但若瞅準時機,以華東、中原解放區為依托,還是能夠打幾個殲滅戰,從而改變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粟裕將自己的意見交給劉鄧大軍,並希望由劉鄧大軍轉交給中原,在電報的結尾,粟裕寫下「管見所及,鬥膽直陳。是否妥當,尚祈裁示」16字——而這也是繼蘇中戰役之後,粟裕第二次向軍委提出這樣戰略上的作戰建議。

對於粟裕所提出的建議,軍委予以了高度重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五位國家領導人經過一致商討,最終決定采納粟裕的建議:暫時放緩南渡長江的計劃,可先在中原地區打幾個殲滅戰。但在采納粟裕建議的同時,軍委也給粟裕立下了幾個計劃目標:預計在未來的4—8個月中,殲滅敵軍5——12個正規旅,尤其是國民黨部隊的主力:邱清泉的整編第五軍。

邱清泉位居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曾就讀於黃埔第二期工兵科,後在1935年期更有留學德國的經歷,是國民黨軍官中軍事素養數一數二的將領。因為邱清泉打起仗來不要命,更有著「邱瘋子」的綽號。而邱清泉下轄的整編第五軍,則號稱為「國民黨的五大主力部隊」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這支部隊曾打響昆侖關戰役,並曾挺進緬甸援助英軍,多次予以日軍重創,其戰鬥力也同樣不容小覷。想要殲滅這一兵團,對粟裕和華野而言在當時確實是不小的考驗。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正如毛主席所說「抗日戰爭急不得,解放戰爭拖不得」,如果國際局勢有變或待蔣介石進一步增強兵力,那麽我軍將可能完全失去中原戰區的主動權。因此為了保障粟裕能夠打贏這場殲滅戰,軍委命令劉鄧大軍牽制可能支援邱清泉第五軍的國民黨十八軍,為粟裕打響殲滅戰做出充分準備。而粟裕則令3縱、8縱指揮中野11縱向淮陽一帶運動,吸引第五軍南下;1、4、6、廣縱、特縱南渡黃河,進抵定陶、城武地區,力求殲滅魯西南守敵一部,吸引邱兵團回轉北上;邱兵團向北轉移時,陳唐兵團尾隨敵軍北進,協同南渡黃河的各縱隊夾擊邱兵團於魯西南。

隨後戰局果然如粟裕所料:3縱、8縱向淮陽開進後,邱清泉的整編第五軍果然南下,而國民黨第十八軍也尾隨邱清泉之後:一場雙方的大戰在所難免。

兵鋒三轉,豫東越打越奇,以少勝多我軍再贏一仗

在得知邱清泉兵團南下後,粟裕親率華野1、4、6縱、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南渡黃河,進至魯西南地區菏澤、巨野地區,並與中野11縱會合,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邱清泉兵團周圍已有我軍8個縱隊,我軍殲滅邱清泉兵團的時機已經成熟!

但是在我軍經過大規模的兵團調動,蔣介石也發現了我軍欲消滅邱清泉兵團的企圖,於是急電命令邱清泉停止南進,同時派八十三師、二十五師、七十二師、六十三師支援邱清泉主力,轉向魯西南一帶和我軍進行決戰:在敵軍增援下,原來我軍對邱清泉兵團形成的優勢兵力被打破,當時我軍在魯西南約有二十萬部隊,而國軍總計則有二十五萬部隊,因此第一次殲滅邱清泉兵團的計劃就這樣落空了。

粟裕深知:如果讓敵軍在局部地區形成整塊優勢兵力,是很難吃掉敵軍的。怎麽能夠再次創造殲滅敵軍的戰場環境呢?——見以淮陽為餌不成後,粟裕又生一計:決定調動原來吸引邱清泉兵團的3縱、8縱奇襲開封:當時的開封是河南省的省會,雖然開封城防禦工事堅固,但是當時3縱、8縱距開封不到一日的路程,而且據粟裕獲得的情報:開封城內只有國民黨一個師和3萬人保安部隊。因此粟裕便改變部隊圍攻魯西南的計劃,轉而奇襲開封。僅1日時間,我軍便攻入開封城內,國軍守軍3萬余人悉數被殲,國軍66師師長李仲辛陣亡。

開封的解放給了國民黨當時極大的觸動,惱羞成怒的蔣介石命令邱清泉的第五軍和胡璉的第十八軍疾馳救援開封,但均被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層層阻擊,其中宋時輪指揮的華野10縱用20小時,急行軍180公裏,奔襲第十八軍指揮部上蔡,使胡璉不得不令原來救援開封的第11師3個旅急忙回援,許世友、譚震林二人指揮的山東兵團圍攻兗州,韋國清的蘇北兵團攻克海州以西阿湖等地,同樣對其他地區馳援開封的敵軍形成牽制之勢。

在國軍馳援受阻後,蔣介石進一步增強兵力:除了令邱清泉第五軍向開封挺進外,蔣介石還額外派遣區壽年領第75師、第72師北上,與邱清泉第五軍從東、南兩個方向,對華野形成夾擊之勢,同時蔣介石還令黃百韜整25師去救援被許世友、譚震林兵團圍困的兗州,進而盤活豫東戰役整體局勢。

眼見敵軍逐漸逼近,而且邱清泉第五軍沒有任何分兵的跡象,粟裕感到戰爭局勢如果這樣下去,是對我軍愈發不利的:於是便再次發電向中央請示,希望放棄原計劃殲滅邱清泉第五軍兵團的計劃,伺機尋找機會殲滅敵軍其他的有生力量。

在電報中,粟裕報告稱:「因情況急迫,請示不及,已令各部執行。有何指示,請即賜復。」而軍委給粟裕的回電是:「情況緊急時,獨立處置,不要輕視!」

最終,粟裕把殲滅戰的目標盯在了區壽年第75師、第72師的身上,為什麽粟裕會在這時候轉變目標呢:因為正如前文所言,首先是邱清泉兵團在馳援開封的路上並沒有分兵,從敵我形式對比來看,兩軍相差不大,而且邱兵團裝備精良,與華野多次作戰,長此以往並不能在戰場上撿到便宜,殲滅邱兵團。而相比之下,區壽年的第75、72師兵力少,且和我軍作戰經驗較少,警惕性上不如第五軍。因此,我軍放棄開封城,以吸引邱清泉兵團占領開封,同時向睢縣、杞縣兩地徐徐撤退——果然如我軍所料,區壽年兵團孤軍深入至睢縣、杞縣地區,而邱清泉兵團駐防的開封與此相隔40公裏,又因新占開封而不敢妄動。我軍乘此機會,於兩地夾擊區壽年兵團,最終將國軍75師悉數殲滅。

而原本解圍兗州的黃百韜兵團,因為區壽年兵團被圍,於是便再次調轉兵力解圍區壽年——但黃百韜最終還是晚來了一步,在帝丘店戰鬥中,黃百韜與我軍相遇,他本人也在這場戰鬥中受傷。

第一次大兵團作戰,對國共兩黨有何影響

豫東戰役是國共兩黨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我軍以20萬對25萬的劣勢兵力,仍然殲敵近9萬人,著實是難得的勝利。陳毅在評價豫東戰役時,十分欣賞粟裕的指揮才能,說:「粟裕指揮豫東戰役,真的是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但對粟裕來說,這場戰爭可能是他自從軍以來最艱苦卓絕的一仗,他回憶豫東戰役時說:「這次戰役,是一次包括攻堅戰和運動戰在內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大兵團作戰,也是我親身經歷的最復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之一。」但是,經此一役,我軍積累了豐富的大規模兵團作戰經驗。豫東戰役的勝利,讓遼沈、淮海地區的大規模兵團作戰有了充分的經驗樣板,這為我軍後來打響三大戰役奠定了基礎。

但是豫東戰役整體上還是有些許的遺憾:雖然整場戰役獲得了勝利,可沒有完成軍委最初給華野劃定的殲滅邱清泉第五軍的任務。毛主席在後來的一次會議上說:「華野在戰場上少打了一個勝仗,這是要提出批評的。」——但實際上,這又何嘗不是對粟裕的一種激勵呢?在毛主席華野特縱司令陳銳霆談話時說:「解放戰爭就好像是在爬山,你們華野的這一仗打下了一個山腰子,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

而國民黨方面雖然一度在戰場上有著兵力數量優勢,卻一直在豫東、魯西南之間疲於奔命,尾大不掉。因黃百韜兵團去馳援區壽年兵團,兗州最終孤立無援被我軍攻破,津浦路到徐州鐵路所有城鎮落入我軍之手,而駐守濟南的王耀武兵團則被完全孤立,使我軍在濟南戰役中將之全殲。同時,也因為黃百韜馳援區壽年受傷「有功」,而被授予「青天白日勛章」,而同樣在戰場上奔命的邱清泉兵團則被蔣介石斥責「馳援不力」而遭到處分。這使邱清泉和黃百韜從此二人生下間隙,在未來的碾莊戰役中,得不到邱清泉部的配合,是黃百韜最終被我軍圍殲的重要原因。

沒有誰會料到,一場名不如三大戰役的豫東戰役,在未來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而這也正是戰爭藝術的變幻莫測之處。但從始至終,只有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人民,才能獲得真正的勝利,這是歷史上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