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三連到5000兵力,這支老八路如何發展壯大?他們的故事令人矚目

2024-07-24歷史

在【亮劍】中的一個場景裏,楚雲飛在大孤鎮部署了兩個營來制約李雲龍,而李雲龍則在這兩個營的周圍布置了三個營來進行反制。

丁偉表示:你把三個營,也就是你所有的兵力,都部署在大孤鎮,萬一鬼子進攻根據地怎麽辦?

李雲龍說道:「你知道我手下有多少人嗎?不多不少,正好八個營。」

在電視劇中,李雲龍的隊伍在短時間內迅速擴編至原來的三倍人數。

在八路軍的發展歷程中,類似的案例屢見不鮮。今天,我們將回顧一支八路軍隊伍從300人逐步壯大到5000人的歷程。

第三支隊「寒酸」的建隊條件

1938年9月29日,延安召開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會議指出,隨著武漢失守,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中央派遣賀龍和關向應率領第120師部份主力進駐冀中地區,同時任命程子華為冀中軍區和第三縱隊的政治委員。

1939年1月25日,由賀龍和關向應率領的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主力,與呂正操指揮的八路軍第三縱隊及冀中軍區在此日會師。

這次來到冀中,賀、關接下的任務不僅包括打擊敵人、鞏固冀中根據地,還需推動和影響當地部隊的正規化建設,以壯大一二〇師的實力。

獨立第三支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組建的。

1月28日,七一六團的一連、八連和十一連三個連隊組成了一個大隊,由八連連長周紹訓擔任代理大隊長。

從幹部大隊再抽調104名幹部組成新的幹部大隊,由常德善同誌兼任大隊長。

就這樣,這兩個大隊,共304人,156支槍,略顯「寒酸」地組成了一二〇師獨立第三支隊。司令員是賀炳炎(還在「抗大」學習未歸),政治委員為余秋裏,常德善任副司令員,劉忠擔任參謀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隊伍中,司令員賀炳炎在長征中失去了右臂,而政治委員余秋裏則失去了左臂。在領取手套時,他們兩人只需要一副就足夠了。因此,當地百姓給第三支隊起了個綽號——「一把手」隊伍。

擴張到700人,升級「團」建制

獨立三支隊成立後不久,便在板家窩戰鬥中取得勝利。此次戰鬥中,盡管我方犧牲了17人,另有9人負傷,但成功擊斃和重傷了80余名日軍。

此戰最關鍵的意義在於摧毀了日軍在冀中地區不可戰勝的神話,樹立了八路軍的正面形象,為三支隊的擴編及收編其他部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9年3月,第三支隊整合了段克全等三支地方武裝,並招募了200名新兵,使得隊伍總人數超過700人。於是,賀龍批準將第三支隊改編為獨立三支隊第七團,設立了三個營。

心狠刀快,肅清隊伍

1939年5月28日,一二〇師獨立第六支隊被改編為獨立三支隊第八團,左清臣由原六支隊副指揮升任團長,劉佩榮則從六支隊政治部主任轉任政治委員,整個團共有703人。

賀炳炎從「抗大」畢業後擔任了獨立三支隊的司令員,而余秋裏則擔任政治委員。常德善與原六支隊指揮江東升則被任命為支隊副司令員,整個支隊總人數為1605人。

(註:此時,或因江東升受到約束而內心不安,或因一二〇師進一步擴張的計劃,賀龍決定派遣三支隊副司令員常德善與江東升一道,帶著特務營的兩個連回到大清河北,重建第6支隊,並在當地展開遊擊戰,發展隊伍。重建後的第六支隊後來被改編為三支隊第九團。)

在這1605人中,除了120師的老紅軍官兵外,還有部份剛剛擴招的新兵和新收編的遊雜武裝。新兵和遊雜武裝的融合,成為余秋裏頭疼的問題。(註:這種情況不僅是三支隊特有的,在八路軍擴兵和收編過程中,新兵融入和遊雜部隊融合的問題是當時部隊普遍面臨的挑戰)

我在回憶中寫道:

我到特務連去檢查戰士們的夥食情況。

那時大家正聚在一起用餐。一班人送來了一桶飯和一盆菜,全班圍坐成了一個圓圈。老兵蹲在地上,把菜盆圍住,而新兵則站在老兵身後,筷子根本無法伸進去。

我對隊伍中的幹部們說道:「你們看看,這樣的吃法,新兵能吃到多少菜呢?」

因此,為了確保新兵們都能吃飽,最終決定采取每人一份的分菜方式。同時,加強了對新兵的思想教育。盡管環境艱苦,但新兵們的情緒依然非常穩定。

在成功解決了新兵融入的問題後,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是更加棘手的挑戰,那就是如何融入「軍閥作風」嚴重的遊雜部隊。這些部隊成員多為流氓和兵痞,他們既狡猾又頑固,處理起來極為棘手。

為了實作這一目標,余秋裏采取了三項措施:

一方面,發動戰士揭發屢教不改的流氓和兵痞,逐步清除頑固不化的消極分子;另一方面,徹底撤換軍閥作風嚴重的幹部,任用經過多次考驗的優秀幹部;同時,將黨支部建立在兩個團的所有連隊中,使隊伍完全處於黨的領導之下。

藥到病除。

群眾感受到隊伍狀態的變化,軍民關系變得更加緊密,這為擴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9年夏季,三支隊在這一時期增兵約1000人,到9月前,部隊總人數已擴充至2500人。

最後一塊拼圖到位,5000人齊

1939年9月上旬,蔣介石逐漸走上了消極抗日的道路。中央指示一二〇師主力迅速轉移至晉察冀邊區的冀西地區,以應對突發事件,粉碎蔣介石的陰謀。同時,三支隊被留下來與呂正操的三縱隊在冀中地區進行遊擊戰。

在冀中地區活動了八個月後,1940年4月下旬,三支隊接到命令前往晉察冀邊區進行休整。抵達冀西陳莊地區後,常德善帶領第六支隊進入冀西,並將其歸還建制。隨後,一二〇師命令將六支隊重新編制為三支隊第九團,全團人數約為1400人。

(註:由於常駐冀中的司令員呂正操向一二〇師索要幹部,賀龍和關向應決定讓常德善留在冀中。1942年,常德善在反掃蕩戰鬥中英勇犧牲。)

至此,三支隊已經從最初略顯「寒酸」的三個連隊擴充套件為三個步兵團,裝備水平也與初建時不可同日而語。整個隊伍的兵力從300人猛增至5000人。

而這一切,僅僅花費了十五個月。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八路軍的兵員僅為4.6萬余人。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的隊伍人數已突破了100萬。

正是因為有無數像第三支隊這樣的隊伍,一邊打擊侵略者,一邊鞏固群眾基礎,才取得了抗戰的最終勝利,成就了人民軍隊「百萬雄獅」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