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野一年擴軍百萬,華野打了兩年卻零增長,陳毅曾憤怒地指出原因

2023-12-11歷史

在四大野戰軍之中,以四野和三野的軍力最為強大,不僅人數多、槍械多、裝備也多。以四野為例,在入關之時,其野戰兵力就已經達到了80萬之眾,加上地方部隊,妥妥的百萬大軍。

當時東野各縱隊師團大大超員。12個步兵縱隊,每個縱隊4個師5萬多人。華北部隊兩個兵團7個縱隊,總計13萬人。東野的一個縱隊,就能比得上華北一個兵團。到了1950年1月,四野軍力就已經達到150萬人。

反觀華東野戰軍,其建軍之初,也就是1947年1月,大約有58萬兵力,其中主力縱隊大約27萬人。淮海戰役後,華野被改編為第三野戰軍,其部隊總數竟仍然只有58萬人。到了1949年冬,解放戰爭進入尾聲之時,第三野戰軍也剛剛滿90萬人,也就比四野入關時多一點。

要知道,東野和華野的起點其實差不多。東野整軍、建軍之時,野戰軍總數也是27萬人。那麽為何東北野戰軍能夠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擴軍百萬,而華野軍隊總數卻原地踏步呢?

一、羅榮桓用三招擴軍百萬

東北野戰軍從30萬擴充到80萬,僅僅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而在這方面,羅榮桓和林彪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擴軍方面,有「政工元帥」之稱的羅榮桓可謂是立下了蓋世奇功。四平戰役之後,毛澤東給了林彪史無前例的權力,將東北的黨、政、軍大權,都交給了林彪。為了讓林彪安於戰場指揮,毛澤東知人善任,將根據地以及軍隊建設,都交給了羅榮桓、高崗以及陳雲等人。

早在抗日時期,羅榮桓就是建設根據地,建立正規野戰軍的高手。其中,我軍之中最為強大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就是羅榮桓的傑作。可以說陳毅、粟裕手中20多萬野戰軍,都是羅榮桓苦心經營的結果。

解放戰爭爆發後,羅榮桓將他的天賦帶到了東北。四平戰役之後,東北民主聯軍損失慘重,其戰鬥骨幹遭到了嚴重的損失,開小差、倒戈的現象層出不窮。為了重整旗鼓,羅榮桓臨危受命,開始了他的整軍工作。

羅榮桓到任之後,主要做了三項工作:剿匪、土改以及整軍,哪一項都很棘手,哪一項都至關重要。三項工作只要有一項沒做好,就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的結果。

首先是剿匪,羅榮桓和林彪之所以強調要剿匪,是因為國民黨把持著城市,而土匪則把持著農村。我軍正面與國民黨交戰,而土匪則在後面騷擾、搗亂,讓我軍連覺都睡不了。不僅如此,土匪還威脅恐嚇廣大的農民,讓他們不敢幫助我軍,也不敢參加人民解放軍。

其次是土改。在我軍進行大規模的土改之前,東北人民將國民黨軍視為正統,反而將我軍誤認為匪。我軍來了,老百姓都關門閉戶,別說是食物,就連水也不肯為我軍提供;國民黨軍來了,老百姓則張燈結彩、簞食壺漿相迎。

正因為老百姓不配合,我軍餓了,沒人提供糧食;受傷了,沒人願意幫忙收容;天氣冷了,也沒人幫助解決被服。林彪曾感嘆:「東北畢竟不是江西老蘇區啊!」

很顯然,如果爭取不到民心,是沒有人願意主動參加解放軍的。

最後是整軍。抗戰結束後,我軍出關之初,曾吸納了大量部隊。但由於征兵工作做得十分粗糙,導致玉石難分,部隊裏湧入了大量流氓、地痞、憲兵、土匪、偽警察等壞分子。這些壞分子的存在,不僅不能提升我軍的戰鬥力,反而經常開小差甚至叛逃。平時也像往常一樣欺壓百姓,敗壞我軍的名聲。

因此在擴軍之前,我軍必須改造剛入伍的新兵,必須要剔除這些壞分子,徹底純化為革命武裝。

羅榮桓戴著眼鏡,身體也不好,看起來像個文弱書生。但是他好就好在認真細致、重視細節、講究諄諄善誘、循序漸進。透過秋風掃落葉一般的剿匪戰爭,我軍將農村基層從土豪劣紳以及土匪手中奪了過來,建立了精幹而穩固的農村基層政權。

透過暴風驟雨一般的土改,農民們得到了土地,民心也漸漸站在了我軍的一邊。為了保護自己的勝利果實,農民們踴躍參軍,投入到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爭之中。而這些農民,成為了我軍最為鞏固的兵源,陳雲曾說:

「由於進行了土地改革,貧苦農民翻了身,我們黨才能在東北站住腳、紮下根,我們的部隊才能有這麽充足的兵源,、那麽充足的糧草,來和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較量。」

剿匪和土改完成後,羅榮桓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整軍以及擴軍運動。在整軍之前,我軍擴軍主要依靠補充俘虜兵。然而單靠俘虜兵補充部隊,是不能保證戰鬥力的,隨著戰爭的深入,從內地來東北的老戰士越打越少,俘虜成分越來越多,就會出問題。羅榮桓認為,要想我軍在短期內得到大發展,還是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從貧苦農民中招收新戰士。

一方面,羅榮桓花了很大力氣,將壞分子從軍隊中剔除,凡是當過土匪、偽軍和偽警察的都不要。抽大煙的、身體不合格的、有心病的也不要。

另一方面,廣招翻身貧農,建設強大的二線兵團。組建方法是動員大批工農群眾入伍,抽調一批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的幹部和老戰士為骨幹,不經過地方部隊逐步升級的階段,直接編為獨立團。經過短期訓練後,即補充主力或編成新的師。

這項工作就是由羅榮桓親自主抓的,各地方軍區實施。在羅榮桓的主持之下,東北野戰軍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到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由38萬人擴充至70萬,加上地方部隊30多萬人,總兵力達到105萬。可謂是真正意義的百萬大軍。反觀國民黨軍,陳誠竭盡全力征兵、調兵,也才征集了54萬軍隊,僅是我軍的一半。因此我軍僅用一年的時間,就解放了東北97%以上的領土,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林彪也功不可沒

「兵貴精,不貴多」,缺乏訓練的軍隊無疑是烏合之眾。而四野大軍人數不僅多,而且特別精銳。毛澤東曾評價四野大軍:「林彪的部隊,壯得很。」黃永勝曾說:「就憑我們東北野戰軍,就足以和蔣介石爭天下了。」

東北野戰軍為何如此精銳?首先,東野的裝備非常好,我軍出關後,繳獲了大量原關東軍的部隊,擁有大量機槍以及火炮,甚至還有一些坦克。

其次,林彪對於部隊的訓練抓得非常嚴格。

林彪為人不茍言笑,但卻特別珍惜戰士的生命。當部隊遭遇了慘重傷亡,一向很少有表情的林彪也會流淚。

四平戰役後,東北民主聯軍遭到了慘重的傷亡。林彪痛定思痛,決定改變訓練方法、革新戰術,全面提高我軍各級指揮員的素質和戰術。

林彪平時不說話,但講起戰術來卻不厭其煩。大會小會反復叮囑,反復強調,手把手地教。將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隊」等六大戰術原則深入貫徹到東北每個指戰員的心中,包括文盲戰士也不例外。

每次打完仗,林彪都會命令各縱隊和各師指揮員匯報作戰經驗,檢討失誤和不足。每當大仗即將打響,林彪就會命令各部派遣一批營、團幹部到軍政大學參加集訓。平時林彪會讓有文化、有經驗的幹部進行演講。而有時候,林彪甚至會親自上陣,為軍官們上課。

1948年2月17日,林彪在冬季作戰的間隙,從雙城總部趕到哈爾濱,為軍政大學的幹部做了一天的報告,講得就是「四快一慢」。以往沈默寡言的他,剎那間變得滔滔不絕。講完後,林彪做了總結發言:

「學習戰術的最好方法是學戰史,學很多的戰例,戰後的檢討,整理自己的經驗,吸收人家的經驗,加上演習,好好掌握了幾條,正確套用到實際中去,就能打垮蔣介石。」

在林彪的一手培訓下,東北野戰軍的作戰能力大大提升。不僅攻堅、野戰能力大大加強,傷亡也大大減少。

四野人數遠比三野多,但傷亡卻遠比後者為少。整個解放戰爭,四野傷亡20萬人,而三野則傷亡60萬,是前者的三倍。

對一支軍隊的評價,莫過於他敵人的評價。杜聿明在和傅作義談及東北野戰軍時,曾噤若寒蟬地說:「關外共軍遠比關內共軍強。」他還預測,東北野戰軍入關後,將在一年之內橫掃全國。

遼沈戰役後,關內國軍更是患上了「恐狗皮帽子癥」。這是因為東北野戰軍的制式裝備,就有狗皮帽子。傅作義聽聞東野入關後,嚇得魂不附體,慌忙龜速進北平糊天津,最終被團團圍困;淮海戰役時,國民黨軍也因為看到了「狗皮帽子」部隊而軍心崩潰。事實上,他們所面對的依然是華野部隊。只是因為華野得到了東野的物資援助。

蔣介石繳獲了林彪親自編寫的戰術冊子後,甚至將其刊印,發給將軍甚至基層士兵學習。抗美援朝戰爭之後,美軍戰史也評價,四野的38軍、39軍、40軍,要遠遠強於其他野戰軍出身的軍隊。

三、華東野戰軍的難言之隱

說完了四野為何擴軍如此迅速,現在也要說說三野大軍為何打了2年,人數卻「零增長」。

與東北野戰軍相比,華東野戰軍缺乏一個穩固的後方。華東軍區的二級軍區雖說不少,自南而北分別是蘇中、蘇北、魯南、魯中、膠東、渤海,共6個軍區,但蘇中、蘇北兩區只有軍隊而無根據地,江蘇全省基本都被國軍控制了。

在國民黨發動重點進攻之後,我軍主要是內線作戰,國民黨軍在山東長驅直入。雖然他們屢遭慘敗,但同時也對我根據地造成了嚴重破壞。國民黨軍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將「還鄉團」帶回來。在蔣介石的縱容下,這些土匪惡霸對翻身農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報復,讓齊魯人民遭受了嚴重的災難。

七月分兵之後,山東根據地更是差點全境淪陷,連首府臨沂以及後方膠東都丟了。相比之下,東北野戰軍雖然也損失了很多根據地,但北滿根據地卻一直很鞏固。因此東野有能力、有余力進行整軍和擴軍,但山東根據地卻沒這個條件。

更要命的,是華野部隊極其缺乏訓練,戰術較為落後。而這也給華野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

1948年1月,陳毅總結一年的戰果,做了名為【華東地區一年自衛戰役的年度初步總結】的報告。在報告中,陳毅嚴肅‬地說:

「華野一年傷亡七萬人,這表現了我們的英勇,也說明了我們戰術戰鬥的蠢笨和落後,傷亡很大,否則傷亡是可以減少的。直到現在,我們仍然保持著北伐時期的戰鬥方式,人海戰術,采取波浪式的集體沖鋒。」

1947年,華東野戰軍的戰績可謂是無人出其右。但在人員犧牲上,也冠絕所有解放區。戰術的缺憾,一直制約著華東野戰軍人數的增長。損失太多,卻難以補充。因為在歷次戰鬥中,損失的大多是戰鬥骨幹;而補充進來,卻是國民黨軍的俘虜兵。而教育、改造俘虜兵,是需要很長時間的。

因此華野雖然不斷取得勝利,但最終因臨朐、南麻之敗,不得不結束山東,轉向中原進行作戰。很顯然,華野在山東已經堅持到了極限。

當時,華野戰術的落後,甚至連國民黨軍俘虜也看不下去。他們說:

「你們的戰略很兇,我們只是在戰略上失敗了。」

一些被俘的師長、旅長也說:

「共軍不懂軍風紀,武器雜亂,甚至連口令都喊不好,有時候鬧笑話。」

。「你們的指揮是肉彈戰術,采用集團沖鋒,英勇固然好,就是要多死人。」

他們甚至不服氣地說:「你們這樣的軍隊是怎麽打勝仗?」對此,我軍只好回答:「不管怎樣,總是把你們俘虜來了。」

許多華野基層指揮官自「大老粗」為榮,甚至出現了「解放戰士」指揮營長打仗的笑話

例如我軍一個營長指揮三個連去攻打一個村的敵人。村外有個開闊地,營長不用迫擊炮和機槍進行掩護,直接讓戰士們向前沖擊。結果敵軍等我軍沖到七八十米的位置,立即用機槍反擊,一次就死傷七八十人。

後來一個解放戰士說:「你應該用機槍封鎖敵人的槍眼,掩護沖鋒。」隨後營長果然用三挺機槍封鎖了敵人的槍眼,終於壓制住敵人的火力。隨後營長指揮士兵們發動沖鋒,最終逼降了敵軍,未損一人。

要知道,這名解放戰士在國軍中不過是一個班長。在戰術上,我軍營長竟不如國軍一個班長。

為了快速加強華野將士的戰鬥素養,陳毅、粟裕不得不「化敵為我」,盡快吸納有經驗的解放戰士。

解放戰爭第一年,華野俘虜敵軍26萬人,除了少數軍官送到後方學習改造,部份傷兵、身體條件差的釋放外,絕大部份都補入我軍各部隊。

其中孟良崮戰役後,我軍俘虜了74師的2萬多名俘虜。陳毅不惜違反規定,決定一個也不放走,而是將其拆散,補入各部隊,希望這些精兵能夠幫助我軍將士快速進步。

為了讓有經驗的解放戰士感到光榮,感到被需要,我軍往往會積極為他們評功評獎,給他們掛上紅布條,升為班長甚至排長。很多解放戰士高興地說:

「在蔣介石那裏,當兵一輩子也升不了,到解放軍不幾天就升了班長。」

補充俘虜,雖然能有效提升我軍的戰鬥力,能夠保持華野大軍的建制完整,但卻無法像「林彪練兵」那樣,從根本上解決戰術素養低的問題。在淮海戰役中,戰術蠢笨所造成的不必要傷亡依然大得驚人。

特別是在碾莊圩戰鬥中,我軍在全殲黃百韜兵團的同時,遭遇了極為慘重的傷亡。傷亡人員多是各部的戰鬥骨幹,排、連、營各級幹部傷亡很大,繳獲還小。有一個連上報有220人傷亡。這個連滿編為120人,由於不斷補充兵員,以至於傷亡人數已經達到滿編數的兩倍。如此血戰,讓很多部隊在戰鬥中不斷叫苦:

「傷亡太大了」「部隊不充實了」「不能再打!」

為了加強攻勢,粟裕不得不加快將俘虜補充入部隊的速度,往往早上還是國軍士兵,晚上就是解放戰士了。

淮海戰役結束之後,華野和中野一起殲敵55萬人,但自身傷亡也超過了10萬。戰鬥期間,粟裕禁止部隊上報傷亡數碼。但他卻依然被山一樣的壓力所摧垮,血壓一度達到220。黃百韜自殺後,粟裕更是一頭暈倒。戰士們的流血犧牲,給粟裕造成了太大的心理和生理創傷。渡江戰役之後,粟裕就徹底病倒了,以至於錯過了抗美援朝戰爭。

而到了抗美援朝戰爭,三野在戰術上的不足,依然為擴大戰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例如在長津湖之戰中,三野第九兵團就遭到了慘重的損失。除了零下40度的極寒,戰術上的失誤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部隊都掌握了四野的「六大戰術原則」。

由於對美軍火力認識不足。第九兵團在戰場上,不止一次出現集團式的密集沖鋒,然後被美軍兇猛的火力所收割。在美軍戰史中,他們對於第九兵團的評價不如四野部隊。只是認為9兵團第27軍,只比38軍、39軍和40軍稍差一點。

陳毅、粟裕並非不懂練兵,但山東的戰況讓他們沒有練兵、整兵的空間。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們也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