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名將哥舒翰:二十萬唐軍毀於一旦,戰敗後跪在安祿山面前搖尾乞憐

2024-04-14歷史

公元756年6月,潼關外,一場慘烈的戰役正在上演。唐軍名將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大軍,在皇帝唐玄宗的命令下,不得不出關迎戰叛軍首領安祿山。然而,這支臨時拼湊、缺乏訓練的唐軍,在狹長的山谷中遭到了叛軍的伏擊和夾擊,僅僅一天,二十萬唐軍就損失殆盡,只剩下八千人逃回潼關。

一代名將哥舒翰,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戰敗後,他又做出了怎樣的選擇?面對叛軍首領安祿山的嘲諷,曾經的名將又說了什麽?這場慘敗,對唐朝又有著怎樣深遠的影響?

一、名將哥舒翰的崛起之路

哥舒翰,出身於突騎施族,也就是突厥人。他的家境優渥,父親曾擔任安西副都護,家學淵源,武藝高強。年輕的哥舒翰英姿勃發,卻也好大喜功,喜歡喝酒賭博,整日沈溺聲色犬馬之中。

直到四十歲那年,哥舒翰的父親去世,他才猛然驚醒,決定到安西從軍,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盡管起步較晚,但哥舒翰憑借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很快就在軍中嶄露頭角。

在一次討伐吐蕃的戰役中,哥舒翰率軍在苦拔海迎敵。吐蕃軍兵分三路,從山上呼嘯而下,聲勢駭人。哥舒翰縱馬當先,只身一人,手持一桿長槍,徑直沖入敵陣。他槍法精妙,所向披靡,一時間敵軍潰不成軍,屍橫遍野。從此,哥舒翰名震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哥舒翰最拿手的武器,就是那桿威風凜凜的長槍。他的家奴左車臂力驚人,哥舒翰每次用長槍刺中敵人咽喉,左車就會割下敵人首級,配合默契,戰無不勝。

憑借一次次的戰功,哥舒翰官至河西節度使,還被封為河西郡王,成為一方諸侯。他的軍隊也是兵強馬壯,戰鬥力非凡。然而,一場叛亂的爆發,卻讓這位名將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

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舉起了反唐的大旗。他擁兵自重,勢力強大,很快就攻陷了東都洛陽,直逼長安。形勢萬分危急,朝廷上下一片慌亂。

就在此時,唐玄宗想到了哥舒翰。他知道哥舒翰是當世名將,若能調其回朝,或許還能力挽狂瀾。於是,唐玄宗連發數道詔書,召哥舒翰速速回援。

哥舒翰接到詔書,心中卻是一萬個不願意。他深知自己的身體已大不如前,一旦出征,兇多吉少。更何況,朝中還有那個奸佞當道的楊國忠,處處與自己作對。然而,面對皇命,哥舒翰卻又不得不從。

就這樣,懷著滿腔的不情願,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了潼關。誰曾想,這一出,竟是這位名將的最後一戰,也是唐軍的滑鐵盧。二十萬唐軍,就這樣葬送在了潼關外的那個狹長山谷中,一去不復返。

而哥舒翰,這個曾經叱咤風雲的名將,也從此跌入了歷史的泥潭,再也沒能翻身。他跪在安祿山面前,苦苦哀求,最後還是難逃一死。英雄末路,令人扼腕嘆息。

二、安史之亂爆發,哥舒翰面臨危機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舉兵反唐,揮軍東下,勢如破竹。朝廷大震,皇帝唐玄宗惶恐不安,急召群臣商議對策。

當時,朝中以楊國忠為首的宦官集團,正處於權力的巔峰。他們專權擅政,排斥異己,將那些忠良之臣一個個打入冷宮,甚至殺害。就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夕,楊國忠先後逼死了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令朝中人人自危。

哥舒翰雖然遠在河西,但他的聲望和軍功,早已讓楊國忠忌憚不已。楊國忠生怕哥舒翰趁亂起兵,奪取自己的權位,於是處心積慮地想要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一日,楊國忠入宮覲見唐玄宗,故意將哥舒翰描繪成一個野心勃勃、蠢蠢欲動的反賊。他對唐玄宗說:"陛下,安祿山造反,實乃天賜良機。我們何不假借討伐之名,調哥舒翰回朝,然後找個由頭,將其殺掉,以絕後患?"

唐玄宗聽罷,將信將疑。他問道:"哥舒翰是朕的愛將,且軍功赫赫,若無確鑿證據,朕又怎能輕易殺他?"

楊國忠陰笑道:"證據嘛,臣自有辦法。只要陛下您準奏,其余的,就交給臣來辦吧。"

唐玄宗猶豫再三,終是點了點頭。於是,楊國忠便快馬加鞭,送去了召哥舒翰回朝的詔書。

哥舒翰接到詔書,心中大驚。他隱隱覺得此事有詐,但又不敢違抗聖旨。無奈之下,他只得率軍啟程,向長安進發。

一路上,哥舒翰心事重重,夜不能寐。他的身體本就因為多年征戰而大不如前,如今更是每況愈下,常常咳嗽不止,氣喘籲籲。

與此同時,楊國忠也沒有閑著。他暗中派人散布謠言,說哥舒翰與安祿山裏應外合,意欲謀反。一時間,長安城中謠言四起,人心惶惶。

就在哥舒翰率軍抵達潼關時,楊國忠又使出了新的陰招。他勸說唐玄宗下達了一道新的聖旨,命哥舒翰率軍出關,迎戰安祿山。

這道聖旨,無異於判了哥舒翰的死刑。他手下的二十萬大軍,大多是臨時征召的烏合之眾,根本無法與安祿山的精銳之師抗衡。更何況,哥舒翰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根本無力指揮若定。

然而,面對皇命,哥舒翰卻無法違抗。他只能硬著頭皮,率軍出關,赴向那個必死的戰場。

在潼關外的山谷中,哥舒翰終於與安祿山的大軍狹路相逢。雙方兵力懸殊,唐軍士氣低落,而叛軍則鬥誌昂揚。戰鬥一開始,哥舒翰就知道,大勢已去。

果不其然,僅僅一天之內,二十萬唐軍就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只有哥舒翰和區區八千人,僥幸逃回了潼關。至此,哥舒翰這個昔日的名將,已經身敗名裂,再無翻身之日了。

而楊國忠,卻暗自慶幸。他終於除掉了這個最大的心腹大患,自己的權位,也更加穩固了。至於那二十萬將士的性命,在他眼裏,又算得了什麽呢?

三、潼關慘敗,二十萬唐軍覆沒

公元756年6月,哥舒翰率領的二十萬唐軍,在潼關外的靈寶縣西原,與安祿山的叛軍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決戰。

戰場位於潼關以西七十裏處,南依山嶺,北臨黃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安祿山的軍師崔乾祐,早已在此布下天羅地網,伺機待發。

哥舒翰雖然身經百戰,但他深知這支倉促集結的唐軍,根本無法與叛軍抗衡。然而,皇帝的命令擺在那裏,他不得不硬著頭皮,率軍出戰。

戰鬥打響後,叛軍首先派出了五萬先鋒部隊,與唐軍前鋒展開激戰。雙方你來我往,戰況膠著。就在唐軍漸漸占據上風之時,叛軍卻突然撤退,往山谷深處退去。

哥舒翰見狀,心中頓時升起一股不祥的預感。他連忙下令停止追擊,但為時已晚。就在唐軍追至半路之時,山谷兩側的叛軍突然發動伏擊,萬箭齊發,唐軍頓時大亂。

與此同時,崔乾祐又命人在山谷出口處點燃了早已準備好的柴草。頃刻間,烈火熊熊,滾滾濃煙直沖雲霄,將唐軍的退路徹底封死。

唐軍士氣大潰,軍心渙散,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盤散沙。士兵們拋盔棄甲,四處逃竄,卻無一處可逃。有的被烈火吞噬,化為灰燼;有的被亂箭射成刺猬,倒斃當場;更多的,則在驚慌失措中,被踐踏成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屍體。

哥舒翰眼看大勢已去,也是心如死灰。他身邊的親兵們或戰死,或逃散,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屍山血海中茫然站立。

就在此時,叛軍統帥崔乾祐率領主力部隊,從背後包抄而來。哥舒翰雖然奮力抵抗,但寡不敵眾,很快就被叛軍生擒。

崔乾祐得意洋洋地來到哥舒翰面前,冷笑道:"哥舒翰,你不是號稱'河西王'嗎?怎麽今天就這麽不濟了?"

哥舒翰默默無語,只是用悲憤的目光,瞪視著眼前這個得意忘形的叛將。

崔乾祐見狀,更加放肆地大笑起來。他一腳將哥舒翰踹翻在地,喝道:"來人,給我把他綁起來,帶去見主公!"

就這樣,哥舒翰被五花大綁,狼狽不堪地押解到了安祿山面前。而他身後,二十萬唐軍的屍骨,已經堆積如山,血流成河。

潼關外的這場慘敗,徹底葬送了哥舒翰的軍事生涯,也讓唐朝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此以後,唐玄宗再也無力阻擋安祿山的鐵蹄,只能倉皇逃往四川,任由叛軍在關中肆虐。

而哥舒翰,這個曾經叱咤風雲的名將,也從此淪為階下囚,再無翻身之日。他那耀眼的軍功章,那赫赫的威名,都隨著潼關的失守,化為烏有,被永遠地埋葬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四、戰敗投降,哥舒翰的悲慘結局

當哥舒翰被押解到安祿山面前時,這位昔日的叛將已經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自封為燕王。他端坐在高高的王座上,居高臨下地打量著跪在下面的哥舒翰,臉上露出一絲譏諷的笑容。

"哥舒翰,沒想到堂堂河西王,居然會有今天這般下場啊。"安祿山慢條斯理地說道,"當初在河西之時,你可是一副趾高氣揚的模樣,現在卻要跪在我的面前,求我饒你一命。"

哥舒翰默默地跪在地上,一言不發。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任何籌碼,任何反抗都是徒勞。

"說吧,你有什麽理由,讓我不殺你?"安祿山問道。

哥舒翰咬了咬牙,說道:"主公,我雖然戰敗,但畢竟是大唐的名將,若您能饒我一命,我願意為您效力,助您平定天下。"

"哦?"安祿山饒有興致地挑了挑眉,"你想為我效力?憑什麽?"

哥舒翰連忙說道:"主公,我在河西多年,熟悉地形,了解軍情。只要您肯信任我,我一定能為您出謀劃策,助您攻下長安,掃平關中!"

安祿山聽了,卻只是冷笑一聲。他緩緩站起身,走到哥舒翰面前,居高臨下地說道:"哥舒翰,你未免也太天真了。你以為,我會相信一個戰敗投降的俘虜嗎?更何況,你可是大唐的名將,朝廷對你可是寄予厚望啊。我若留你性命,難保你不會反水,到時候,我豈不是自取其禍?"

哥舒翰聞言,頓時面如死灰。他知道,安祿山說的沒錯。自己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價值,留著不過是個隱患。

見哥舒翰不再言語,安祿山冷哼一聲,揮了揮手,示意身邊的侍衛將他拖下去。

就這樣,哥舒翰被拖出了大殿,來到了行刑的場所。他跪在血泊之中,看著周圍密密麻麻的叛軍士兵,心中充滿了絕望和悔恨。

他悔恨自己為何如此輕率,輕易就接受了出征的命令;他悔恨自己為何如此懦弱,面對敵軍的伏擊,竟然不能奮起反擊;他更悔恨自己為何如此天真,居然妄想憑借一己之力,去改變既定的命運。

行刑的號角吹響,哥舒翰緩緩閉上了眼睛。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一柄鋒利的長刀,劃破了長空,斬斷了哥舒翰的頭顱。鮮血噴湧而出,在陽光下閃爍著刺目的光芒。

哥舒翰,這個昔日叱咤風雲的名將,終究還是落得了個不堪的下場。他的頭顱,被安祿山懸掛在城門之上,以儆效尤;他的屍體,則被棄之荒野,任由野獸啃食。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提起哥舒翰的名字。這個曾經無比耀眼的名字,就這樣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再無人問津。

而安祿山,卻憑借這場大捷,一舉奠定了自己的皇權基礎。他率軍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最終攻入長安,逼得唐玄宗倉皇出逃。

大唐帝國,就這樣在安史之亂中,走向了分崩離析的命運。而這一切的起點,都要追溯到潼關之戰,追溯到哥舒翰的失敗和投降。

也許,歷史從來就沒有如果。哥舒翰註定要成為時代的犧牲品,註定要被歷史的洪流無情地吞沒。他的悲劇,早已在冥冥之中,被命運女神寫好了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