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陳粟三野殲敵247萬,四野殲敵323萬,最多卻是二野

2024-01-28歷史

論殲敵最多有人認為是發起遼沈戰役的四野,也有人覺得是淮海戰役中的主力三野,但根據解放軍各野戰軍戰史資料統計提供的數據,殲敵第一的卻是長期鉆山溝和負責牽制敵人的二野,這是為何?

善於打硬仗的四野

1945年8月,初到東北的共產黨軍隊尚未建立穩固根據地,武器裝備不足,加上土匪偽軍的大肆擾亂,部隊士氣大受影響,黃克誠曾在給毛主席的電報中這樣描述東北部隊面臨的問題。

「無黨、無群眾、無政權、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

而國民黨軍東北集團兵力上由大量抗日戰爭存活下來百戰精兵組建,擁有精良美械裝備,士氣正旺。

考慮到當前形勢,中共中央迅速調整戰略,從原先的「獨占東北」調整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

經過3年的發展,東北野戰軍在東北人民的支持下由11萬左右迅速擴建壯大,發展成為70余萬人,再加上地方部隊,總武裝力量達105萬人。

國民黨雖有4個兵團55萬人,但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部更是意見不統一。

錦州攻防戰中,蔣介石命令衛立煌由沈陽出兵支援錦州,衛立煌拒絕接受,認為解放軍圍困錦州的真實目的是圍點打援,出兵必遭圍殲。

1948年10月1日,東野先後占領義縣、高橋、綏中等縣,將範漢傑的第六兵團15萬人分割在錦州、錦西、山海關三個地區,並封鎖錦州飛機場,錦州陷入孤立。

知道訊息的蔣介石心急如焚,為了保住東北50萬精銳的後路,他強令沈陽地區主力編成「西進兵團」,再從華北、山東抽調11個師組建「東進兵團」,分東、西兩路夾擊圍攻錦州的東北野戰軍。

10月5日,東野「前線指揮部」召開軍事會議,擬定總攻錦州和打援的具體方案,塔山阻擊戰,一場堪稱堅守防禦戰範例的戰鬥就此打響。

負責阻擊戰的第四縱隊抵達現場後第一時間修築防禦工事,挖戰壕、地堡、掩體,這些工事在國民黨空軍、海軍以及陸軍炮兵的狂轟濫炸下,很快便毀於一旦。

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嚴格命令下,跟發瘋似的進攻塔山陣地,整整六天六夜無休止的進攻,解放軍防線遭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形勢最危急的陣地已經9次易手。

四縱拼盡全力防守,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塔山失守,國民黨「東進兵團」將會像潮水一般在一個小時內湧入,逼近錦州。

10月14日10時,劉亞樓下達總攻的命令,500門大炮向錦州城內預定目標猛烈轟擊,經過8個小時的戰鬥,解放軍攻克錦州。

錦州被攻克後國民黨內部矛盾絲毫沒有緩解,蔣介石和衛立煌在作戰方針上仍保持不同意見,蔣介石提出沈陽主力調去收復錦州,打通沈錦線和傅作義部隊相互支援。

衛立煌則堅持固守沈陽,等時機成熟了再打通各點之間的聯系,蔣介石當即換將,改派杜聿明指揮全域。

杜聿明也覺得收復錦州可能性極小,不接受蔣介石的命令,此時廖耀湘從前線打來電話,要求撤退,就在他們爭論不休的時候,解放軍如潮水般向廖耀湘兵團包抄過去。

11月2日遼沈戰役結束,東北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47.2萬余人,是其戰史上殲敵數量最多的一次。

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改編為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根據四野戰史資料統計,四年解放戰爭期間,四野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88萬人,消滅國民黨土匪武裝部隊135萬人,共計323萬人。

三野專打神仙仗

東北遼沈戰役打得如火如荼,以徐州為核心的淮海地區一場新的軍事較量即將開始。

與遼沈、平津戰役相比,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是處於劣勢的,取勝的關鍵在於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動態調整戰略方針,淮海總前委根據「敵變我變」的原則,隨時調整策略應對國民黨軍隊。

此役解放軍集中60萬兵力對抗80萬國民黨軍隊,解放軍主力分別由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四個旅40多萬人和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四個旅20萬人組成。

戰役第一階段的重點,集中優勢兵力吃掉處於突出位置的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將劉峙集團予以分割包圍。

1948年10月中下旬,粟裕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擬定詳細作戰計劃並電告中央軍委。

11月6日中野在解放鄭州、奪取開封後抵達商丘地區,配合華野主力作戰,劉峙發現解放軍聲勢浩大的攻勢後,向蔣介石連電告急。

8日,向徐州撤逃的國民黨黃百韜兵團正沿著運河一線展開的時候,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地下黨員何基豐、張克俠率領59軍兩個師和77軍一個半師在賈汪、台兒莊地區起義。

解放軍山東兵團看到機會果斷南下,配合起義部隊切斷黃百韜兵團西逃的退路。

與此同時,華野各縱隊從東、南、北三個方向逼近敵人,大膽地穿插在黃百韜兵團和徐州的敵人之間,將黃百韜兵團包圍在以碾莊為中心的20多個村莊內。

此時黃百韜仍憑借原有工事進行頑抗,面對強大的敵人,華野各縱隊沒有強攻、硬攻,他們化運動戰為陣地攻堅戰,和敵人比耐性、比韌性。

從16日晚到22日拂曉,全殲敵第七兵團五個軍12萬余人,兵團司令官黃百韜戰傷後自斃。

緊接著第二階段迅速展開,為保證解放軍南線圍殲黃維兵團的順利進行,中野全部和華野一部集中優勢兵力分別在徐州以南,蚌埠以北阻擊徐州的邱清泉和孫元良兵團,致使他們徹底喪失機動能力,確保華野主力主戰場作戰的進行。

12月,粟裕下令采取三面攻擊、一面擋住的戰術,將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包圍在陳官莊、李石林、青龍集一帶,總前委考慮到同時殲滅兩大集團敵人有困難,而黃維兵團較小易於殲滅,決定先對它動手。

從整個戰場來看解放軍處於劣勢,但透過運動戰的方式又能在局部區域形成解放軍以多打少的戰鬥,從而保證淮海戰役的最終勝利。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全殲國民黨精銳部隊約55.5萬人,創造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史太林在那天的筆記本上記到:「60萬戰勝80萬,奇跡!奇跡!」

同年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4年解放戰爭中三野殲敵共計247萬人。

二野先苦後甜

三大戰役勝利後,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力量全線崩潰,剩余部隊紛紛向華南和西南潰退,國民黨37個軍約45萬人集結在西南地區,蔣介石妄圖依靠這些殘存力量割據西南。

1949年5月,毛主席作出決定:「二野應準備兩個月後以主力或全軍向西進軍,經營川、黔、康。」

二野由原先的中原野戰軍改番號而來,解放戰爭前期主要負責迂回牽制國民黨,例如千裏挺進大別山,直逼南京、武漢近距離威脅蔣介石,中期則是策應三野打淮海戰役,配合四野發起廣東戰役。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經二野前委討論決定11月進軍西南。

二野五兵團和三兵團10軍為左翼部隊,進攻貴州後直逼畢節、遵義,切斷川境諸敵退往貴州的大道,然後向川南兜擊,實行大迂回大包抄的戰略。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五兵團向湘西悄然運動時,賀龍、李井泉率領十八兵團在川北地區大造聲勢,調動兵力迂回秦嶺,時不時佯攻秦嶺防線,一副將由川北攻打四川的姿態,牽制胡宗南主力於秦嶺。

四野則加緊對湘桂一線的白崇禧部隊進行圍殲,為二野主力隱蔽聚集湘西實施出敵不意攻打貴州創造條件。

11月3日,二野總指揮部一聲令下,二野主力在北起湖北巴東,南至貴州天柱,寬約500公裏地段突然向敵人實施多路進擊的行動,立刻打亂了敵人整個西南防禦作戰部署。

此時蔣介石如夢方醒,急令胡宗南部由秦嶺等地迅速南撤,在成都地區組織防禦或向西康和雲南突圍逃竄。

與此同時二野解放重慶的行動也即將打響,27日國民黨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進行駭人聽聞的大屠殺,鑒於此二野總指於11月30日下達重慶地區作戰部署。

「用5個師的兵力繼續殲擊、掃滅向木洞及重慶逃竄之敵;以4個師就現態勢速度渡江,控制江北岸。」

12月初蔣介石乘坐飛機由重慶逃亡成都,第二天解放軍進占市區舉行隆重的入城儀式。

12月下旬,聚集在成都附近的胡宗南部等7個兵團約30萬人已然軍心渙散,喪失鬥誌,二野總指審時度勢,得出以下判定。

「胡宗南部已經沒有鬥誌了,現在就好像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我軍追擊階段已告結束,但仍需重視當前之敵,須知絕非一兩個沖鋒所能殲滅,二野必須十分慎重、嚴防輕敵。」

強大的軍事攻勢配合政治攻心措施,胡宗南剩余部隊紛紛瓦解,或被殲滅或起義投誠,而胡宗南本人帶著少數殘兵敗將從空中逃離大西南。

57天,1500公裏,二野消滅國民黨胡宗南等部隊約90萬人,其中包括投降俘虜、起義各40余萬,為氣勢磅礴的解放戰爭畫上圓滿句號。

據統計,第二野戰軍殲滅國民黨正規軍及地方部隊230萬人,消滅國民黨土匪武裝部隊100萬人,共計殲敵330萬人,殲敵數量位居各野戰軍之首。

四大野戰軍最後都去了哪兒

殲敵數量只能說明該部隊面對敵人的多少,一支部隊真正的戰鬥力和很多因素都有關系,不能單憑殲敵數定高低,幾大野戰軍在解放戰爭分別負責黨中央的不同任務,並且都完成得很出色,那四大野戰軍最終的歸屬如何?

1950年4月,在全國解放接近尾聲,形勢趨於穩定的情況下,龐大的軍費開支和新中國經濟建設出現矛盾,中共中央決定對軍隊進行精簡整編。

按照代總長聶榮臻的提議,當時除三野有攻台任務外,其他各野戰軍、兵團機構取消,與大軍區、省軍區合並。

就在這時韓戰爆發,全軍精簡整編工作沒有按預定計劃完全,還進行部份擴編。

幾個野戰軍番號是在1955年4月正式取消的,根據國防部【關於全國軍區重新劃分的若幹決定】,將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6個軍區改劃為12個軍區。

各大軍區在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領導、指揮和管理本軍區內的野戰軍、省軍區以及地方武裝部隊。

1955年4月初南京軍區成立,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番號取消。

4月中旬廣州軍區成立,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取消。

4月底成都軍區、蘭州軍區成立,西南軍區、第二野戰軍與西北軍區、第一野戰軍番號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