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慈安才是真正的掌舵人,宮鬥?不存在的,慈禧拿什麽鬥慈安

2024-02-03歷史

鹹豐二年,17歲的葉赫那拉·杏貞抓住了選秀女的尾巴,成為鹹豐帝的蘭貴人,她出身於鑲藍旗的葉赫那拉氏,一個歷史悠久且與愛新覺羅氏有著復雜恩怨的家族。

雖然當初的慈禧對後位有所覬覦,但隨著貞嬪鈕祜祿氏成為皇後,慈禧轉而將註意力轉移到其它地方。誰又能預見,多年後,大清王朝的命運會交到這兩位女性的手中呢?

然而,後世常常關註慈禧太後,卻往往忽視了慈安太後。慈禧太後在慈安太後去世後,才真正統治清廷長達27年之久。

兩宮太後共同執政時,看起來慈禧權傾朝野,但實際上真正掌握大權的是慈安太後。慈禧太後對這位女性極為忌憚,生活過得謹慎小心。

那麽,慈安太後為何能令慈禧太後如此敬畏呢?她是不是真的不爭不搶呢?宮鬥戲碼?對於慈禧太後來說,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慈安太後(孝貞顯皇後),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是開國名將額亦都的八世孫女。

雖然她出生在一個滿洲貴胄世家,但身為庶女,其父穆揚阿僅是一名四品道台,這並沒有影響她在後宮中的崛起。

鹹豐二年入宮後,慈安僅僅幾個月就從嬪位升至貴妃,再從貴妃坐上了皇後之位,這在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而她的後位從未被動搖,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沒有子女,卻能夠長期坐穩皇後之位,這無疑需要她擁有卓越的才華和實力。

慈禧的晉升之路比同一批入宮的慈安要坎坷得多。她17歲參加選秀,已經算是大齡秀女。慈禧出身於「下五旗」中的鑲藍旗,與「上三旗」中的鑲黃旗相比有所差距。

然而,她剛入宮就得到了「貴人」的封號,說明她的家世還是可以的。慈禧的父親惠征原本是一名四品道台,但之前因為道光二十三年庫銀虧空案,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牽涉其中,朝廷追究時吉郎阿已死,二萬多兩的庫銀賠償就落在了兒子景瑞身上。

景瑞直到道光二十七年才還清這筆錢,最後被革職查辦進了大牢,他的兒子惠征也受到牽連,一直在小芝麻官上打轉。

兩年後,景瑞在親家二品封疆大吏惠顯的運作下才被放出來,惠征才開始鹹魚翻身一路升官,慈禧也才有選秀資格。

但即使是同為道台的女兒,慈禧晉升速度也要比慈安慢很多。慈安用了6個月就成為了皇後,而慈禧卻用了6年,最後透過「母憑子貴」才爬上了貴妃之位,也就是懿貴妃。

盡管她用盡手段,也沒有能夠動搖慈安的皇後地位。

慈禧和慈安在鹹豐時期是否進行了「宮鬥」其實無從考證。慈禧當然會感到不滿,因為她們都是道台的女兒,而慈禧更是嫡女。

但是,當時慈禧的實力確實不如慈安,她們之間的差距無法忽視。

據【清稗類抄】記載,鹹豐帝在懿妃宮中停留數日未上朝,皇後因此認為是懿貴妃勾引了皇帝。皇後一大早就親自到儲秀宮催促鹹豐帝上朝,並對懿妃施以杖刑。

鹹豐帝雖然想去救寵妃,但只能在一旁看著,不敢插手。據說,慈禧就是在挨板子的時候開始「懂事了」,不再招惹慈安,從而順利晉升為貴妃。

慈禧雖貴為貴妃,但實際生活並非風光。出身普通,無顯赫家世和娘家支持,且面臨慈安這位宗室貴戚出身、背景深厚、身份尊貴的皇後,實力差距明顯。

加上鹹豐帝對皇後敬重有加,慈禧與慈安鬥更是自取其辱。

慈禧太後意識到在深宮中,只憑一己之力難以立足,於是開始暗中培養助力。她促成妹妹嫁給醇郡王奕譞,這樁聯姻使她在慈安面前有了些底氣,未來妹夫在「辛酉政變」中也出了不少力。

慈禧並未滿足於此,她博學多才,甚至能寫一手好字。深受內憂外患困擾的鹹豐帝常常讓慈禧代為批閱奏折。

慈禧逐漸接觸更多的政務,這似乎讓她找到了在深宮中消磨時光的方式:權力。

從此,她邁入權力中心,並一生執迷於此,不擇手段地眷戀它。而彼時的慈安還在努力管理著她風流丈夫的後宮。

如果鹹豐帝沒有早逝,可能兩個女人之間會發生激烈的碰撞。然而,歷史並沒有給她們這樣的機會。鹹豐帝體質本就不好,卻沈迷於酒色之中,最終在鹹豐十一年猝然離世。

他在臨終前,將懿貴妃的兒子載淳立為皇太子,並任命八大臣為顧命大臣,其中還包括懿貴妃的生父。

他還把一枚「禦賞」印章交給皇後鈕祜祿氏,將「同道堂」章交給兒子載淳,這實際上等於給了懿貴妃。

這樣的安排,旨在讓顧命大臣和兩位太後相互制約,保證小皇帝的安全成長。然而,慈禧得到了所有的風頭,慈安卻沒有出面。

鹹豐帝在熱河行宮去世,6歲的載淳在靈前即位,成為同治帝。當時,慈安成為東太後,慈禧成為西太後,這樣的場景不禁讓人想起當年順治帝繼位時的情景,也是兩位太後輔政。

然而,現在的情況與當年大不相同,沒有了多爾袞這樣的角色。相反,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聯合起來對抗孤兒寡母。

他們強迫「東太後」慈安和「西太後」慈禧放權,所有旨意由八人擬定,並且兩位太後不再需要過目,甚至威脅說如果不同意就無法回宮。

面對權臣的威脅,即使性子再好也無法忍受,何況性情更為剛烈的西太後慈禧,她怎能讓到手的權力輕易流失,雖然曾因慈安占了嫡妻之位而心生怨恨,連親生兒子都要叫慈安娘,但此刻她明白,單憑自己無法對抗那八位權臣,而慈安不同,她背後是實力強大的鈕祜祿氏家族。

對於慈安,雖然看起來沒什麽主意,總是慈禧唱主角,但她並非無動於衷,她清楚地知道,此刻與小皇帝被挾持在熱河的時候,慈禧的利益也是她的利益,她必須和慈禧站在一起。

雖然她們在表面上與顧命大臣們打成了平手,但實際上卻偷偷地召來了恭親王。經過一番周密的策劃,她們發動了「辛酉政變」,最終肅順被斬首,載垣、端華自盡。

令人驚奇的是,原本被議定為「革職發配新疆」的其他五名大臣,卻被慈禧保了下來,甚至連株連也沒有大搞,輕易地獲得了好評。

要知道,慈安雖然垂簾聽政,但那也是名正言順的,鹹豐帝就是希望她參政的。而慈禧就不同了,她只有替兒子暫時保管印章的義務。

如今,她的表現得到了大臣們的認可,這使得她和慈安迅速形成了一股能夠與恭親王相抗衡的力量。

你是否好奇慈安為何總是保持低調?其實原因很簡單,慈禧雖然風光無限,但她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慈安的支持。

無論是榮譽還是責任,慈安都始終站在慈禧的背後,默默地為她分擔。

慈禧就像一個老板,而慈安就是她的職業經理人,只要掌管大局,其他瑣碎事務就交給慈禧處理。就像誅殺安德海這樣的事情,慈安也總是能從中獲益。

慈禧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她接觸的人大多是太監和宮女。其中,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他由於得到慈禧的寵愛,逐漸變得傲慢自大,甚至對慈安太後、恭親王以及小皇帝載淳視而不見。

他誤以為自己找到了最有力的支持者,最後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安德海向慈禧請求到江南為小皇帝置辦龍衣,但太監不能出京的規定使此事變得復雜。

安德海憑借自己的寵信,試圖以此為契機炫耀權勢,慈禧卻對此輕描淡寫,答應了他的要求。

不料,安德海剛到山東就被耿直的丁葆楨扣留。隨後,丁葆楨上奏,恰好被恭親王先睹為快,安德海離京之事泄露。

慈安太後決定處死安德海,這是她唯一一次在政治舞台上公開露面的記錄。慈禧雖然未直接反對,但作為安德海的靠山,她連求情的機會都沒有。

這一事件揭示了慈安太後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慈禧。兩宮爭鬥,慈禧敗北。

慈禧雖然在政治上獨攬大權,但畢竟身為妾室,始終要服從於慈安太後這位正妻,這註定了兩宮太後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同治帝的選後之事就是其中一例。

當時,同治帝已經十七歲,但仍未娶妻,這對於一位皇帝來說實在罕見。這背後的原因,無疑在於他的生母慈禧太後不願意讓他過早成家,因為一旦他成婚,兩宮太後就要歸政。

不過,這個狀況畢竟只能維持一時,同治帝最終還是要成家的,慈禧太後也終於同意為兒子籌備婚禮,並在大婚後歸政。

然而,就在皇後人選的問題上,慈禧太後又出了「幺蛾子」。慈安太後看中了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後卻心儀富察氏。

阿魯特氏家世顯赫,為人端莊且知書達理,更符合皇後應有的標準。

然而慈禧卻因阿魯特氏的外祖父曾與自己口水戰,並說了許多難聽的話,加上阿魯特氏表現得很有主見,讓她不願意將其收為兒媳。

相比之下,富察氏家世一般,年齡小,看起來易於控制,更符合慈禧對乖巧聽話兒媳的期待。

雖然慈禧太後抱有希望,但是實際上,有慈安太後在,慈禧的意見並不起決定作用。最終,同治帝采納了慈安太後的建議,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後。

為了給慈禧太後留一些顏面,慈安太後還選擇了富察氏為慧妃。在這場以家族身份和對皇帝影響力進行的競爭中,慈禧太後徹底失敗了。

不幸的是,這場選秀最終導致了同治帝及其後妃悲慘的結局,這也是後話。選秀結束後,慈安太後的生活又歸於平靜,直到十二年後她去世。

慈安太後的死。

同治帝的婚姻是慈禧太後不情願的產物,之後她迫於無奈撤簾歸政。然而同治帝的命運卻相當悲慘,他在親政僅一年後便離世,且膝下無子嗣。

更令人震驚的是,同治帝的皇後阿魯特氏在他去世後不到百天也離奇去世。對於阿魯特氏的死因,人們普遍猜測是慈禧所為。

盡管存在各種傳說,但慈禧在此事件中的嫌疑是無法忽視的。當時同治帝病重,將政務再次交給了母親處理。

同治帝去世後,需要選擇新的皇帝。按照常規,應該從宗室子弟中挑選一位過繼給同治帝。如果阿魯特氏成為太後,那麽慈禧將成為太皇太後。

臨朝聽政的事情在太後身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太皇太後的情況又如何呢?慈禧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力,絕不會讓阿魯特氏這個威脅繼續存在。

這一點可以從她選擇自己的親外甥,還未斷奶的載湉入嗣大統中看出。她挑選了一個繼子,而不是為過世的同治帝挑選,而且這個繼子還是個奶娃娃。

這樣,慈禧掌權的時間就可以更長久了。

慈安太後是否容忍慈禧的胡鬧?關於阿魯特氏的死,或許慈安也有默許。據【朝野雜記】記載,阿魯特氏性格傲慢,不僅觸怒了慈禧,也惹惱了慈安。

原本兩位太後計劃廢後,但惇親王卻反對,他說:廢後,需要原配正妻從大清門入宮,否則不能廢除大清門入宮的人。

兩宮太後都不是原配正妻,因此在慈禧教訓阿魯特氏時,慈安並沒有過多幹預。然而,不管此事真假,慈安太後代表的仍是鈕祜祿氏家族的利益。

她看似無爭無奪,實則從未遠離權力中心,關鍵時刻總能把握大局。

慈安太後在阿魯特氏之死以及慈禧扶立小奶娃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

正如她批準修建豪華陵寢一樣,慈禧的一切浪費行為都必須經過慈安的同意,因此所有的壞名聲都被慈禧一人承擔,而慈安則坐享其成。

然而,慈安太後的品行明顯高於慈禧,無論是朝臣還是宗室親王,都對她非常敬重。無論慈禧如何努力,都無法超越慈安的崇高地位。

慈禧太後一去世,權力全部歸西宮。慈安太後盡管在生前很少參與政治,但她的存在對慈禧的專權形成了極大的威懾。

慈禧在慈安太後去世後,大權獨攬,皇帝年幼無知,常與慈安太後站在一處的恭親王勢力也減弱了。然而,慈安太後的突然離世令人心痛。

據現代學者根據大學士翁同龠的日記研究發現,慈安太後生前患有腦血栓一類的疾病,由於慈禧生病,前朝後宮所有事務都落在了慈安頭上,過度疲勞導致舊病復發,最終在生前就突然去世。

盡管慈禧在慈安死後讓王公大臣們瞻仰了慈安的遺容,但世人們更願意相信這也是慈禧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