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3億漢人被滿清300萬八旗,統治276年,為何漢人不反抗?四個理由

2024-06-04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是清朝,是由 滿族人 所統治的,也是第二個由外族人所統治。

但令人奇怪的是,當時中國有3億漢人,卻被 滿清300萬八旗 統治了276年,漢人的反抗遠遠不如元朝時期, 四個理由

那麽究竟是哪四個理由?清朝又在哪個地方做的比元朝好呢?

滿清入關

女真人起源於 東北地區 ,按照如今來看,都是華夏民族的一員,但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漢人對滿洲地區的女真人還是有一定的 排斥心理 ,認為其是異族。

努爾哈赤就是女真族人,不過他的父親被 明軍誤殺 ,因此他對明朝有著 很大怨念 ,在努爾哈赤成年後,很快就統一了東北大部份地區,並建立八旗制度,建立起 後金政權

之後努爾哈赤一邊吸附其余部落,一邊與明朝做鬥爭,但在 寧遠之戰 中,努爾哈赤被明軍的 大炮所傷 ,最終不治身亡,皇太極上位。

皇太極上位後,同努爾哈赤一樣,對明朝非常敵視,可能一部份原因是 家仇 ,也可能是想以此為借口, 占領中原地區 ,擴大自己的地盤。

這時,皇太極也積極 聯系蒙古人 ,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像一只老虎一樣,對明朝虎視眈眈,也是在這一時期,皇太極 將國號改為清 ,清朝就此步入歷史舞台。

因為山海關的存在,清軍一直 無法入主中 原,就在關外不斷進攻明朝。不過此時的明朝也是內憂外患,外面需要應對清軍,內部還需要鎮壓 農民起義

最終,明朝還是沒能扛住,在公元1644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李自成攻破北京 ,明朝就此滅亡,明末帝崇禎也 自縊而亡

盡管如此,山海關地區還是有明軍守將 吳三桂在駐守 ,清軍依然無法進入關內,而擺在吳三桂面前的也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歸順李自成,一條是歸順清軍。

最終吳三桂選擇後者,也是迫於 當時的情形, 李自成已經向吳三桂發起攻擊,已經快要頂不住了,才選擇 放清軍入關。

前清的八旗軍戰鬥力非常強大,幾乎是以 摧枯拉朽之勢 擊敗李自成的起義軍,李自成也倉皇從北京撤離,清軍順利入關,得以展開 對全中國的統治

當時清朝的皇帝是 順治帝 ,順治也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之後康熙繼位,平三藩、收台灣,也是功績赫赫,將清朝 統治穩固 了下來。

但令人奇怪的是,元朝同樣也是 異族人 在中原地區所建立的政權,為何民眾反對聲音那麽大,存在 不到百年就被逐出中原

而清朝則是在中國 兩百多年 ,期間還誕生了一百三十多年的 康乾盛世 ,怎麽看都不像是一個異族人能做到的, 民眾反抗聲音 也比較弱。

當然,肯定有很多反抗清朝統治的存在,貫穿整個清朝, 反清復明勢力 都沒有消失過,尤其是在乾隆末期,嘉慶年間, 農民起義 更是此起彼伏。

但清朝 鎮壓非常快 ,而且農民起義根本都形不成一個大的規模,不像元末那樣,天下一呼百應,各地都是農民起義軍,元朝幾乎 喪失統治 ,最終被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趕到漠北,這是為何呢?主要還是因為這 四個原因

四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 現實的原因 ,就是滿清八旗軍隊的 戰鬥力太強 ,滿族人畢竟是遊牧出身,擅長騎射,在那個年代, 騎兵的戰鬥 力還是非常強的。

尤其是滿清很多人都自幼習武,身強體壯,馬上的本領高超,面對以步兵為主的農民起義軍和明朝軍隊,占據著 絕對優勢

而且明前中期,無論是皇帝還是將領,都是 能征善戰 ,軍事能力極強,而反觀明末,很少有將帥之才,就連 袁崇煥 這位大將,也受到崇禎帝的猜忌被殺。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就更不用多說,只能算是一群 烏合之眾 ,就是勝在人多,大多也都是步兵,在面對滿清騎兵的時候,只能 任人宰割。

蒙古騎兵的強大不用多說,而清朝與蒙古交好,更是設有 蒙古八旗 ,還不斷以聯姻的方式,加強與蒙古之間的關系,蒙古軍隊也是清朝能入主中原的 強大幫手

清初的帝王又勵精圖治, 十分好戰, 在完成統一全國,消滅敵對勢力上,更是非常上心,先後消滅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以及南明的弘光政權

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八旗軍隊都保持著非常 高的戰鬥力 ,並多次與外國勢力展開戰爭,比如 北韓、沙俄、緬甸 這些國家,都被清軍擊敗過。

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朝軍隊戰鬥力是 十分強大 的,連周邊國家都不行,農民起義軍又怎能推翻清朝的統治呢,可能還沒形成規模就直接被滿清八旗 強勢鎮壓。

第二個原因,就是清朝同元朝不一樣,元朝對漢族人民實行的是 殘酷鎮壓 ,漢族的社會地位異常低下,還需要上交各種 苛捐雜稅 ,百姓是 實在活不下去 ,才選擇起兵造反的。

就比如朱元璋參軍,就是因為 吃不上飯 ,而清朝對漢族人民的政策就比較輕松,雖說滿族人依舊是貴族,但漢人也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階級矛盾 沒有元朝那樣尖銳。

而且在清軍入關後,順治帝都非常重視底層百姓的利益, 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 等,大大緩和了 民族矛盾 ,讓漢族人更容易接受。

康熙上位後,清朝更是 步入盛世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人民能吃飽 ,自古造反都是砍頭的大罪,能吃飽穿暖,誰還會想著造反這種事。

這個盛世一直持續了 一百三十多年 ,這期間 國富民強 ,百姓安居樂業,何樂而不為,相比於 明末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 ,底層百姓肯定願意就這樣生活下去,造反只會葬送了大好生活。

其實不僅是元朝農民起義,各個朝代末的農民大起義,都是百姓被剝削太嚴重,實在生活不下去,才會選擇鋌而走險, 發動起義 的。

清朝畢竟是 封建社會的頂峰 ,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都發展到頂峰,底層百姓想起義也沒有以前朝代那樣容易, 起義成功率非常低

第三個原因就是清朝在入主中原後,並沒有抵觸 漢族文化 ,而是積極促進 滿漢合流 ,從服飾、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促進 兩個民族之間的融合 ,讓漢人接受滿人。

而且清朝為實作 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 付出了巨大努力,就連許多清朝皇帝都在積極學習漢族文化,比如康熙就非常喜歡 儒家文化 ,有了皇帝做表率,更不用說其他人。

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清朝還采用 八股文 ,讓參與科舉的漢族學子思想都被束縛在其中,崇尚儒學,漸漸也就遺忘了清朝是外來者,只想著如何讓社會 進步與和睦

文字獄 也是,不過文字獄主要針對的物件是那些反清復明勢力,每一次文字獄的實施,不僅能強化統治基礎,還能震懾人心,以殘酷手段起到 殺雞儆猴 的效果,但這樣的手段,也極大的束縛了清朝人民的思想,讓其 越來越迂腐

第四個原因就是清朝在 科舉制度上優待漢人, 漢人也可以成為高官,並且在科舉制度上,漢人的待遇比之滿族人都要高很多,以此獲得 漢族知識分子 的支持。

要知道科舉制在中國延續了 一千多年 ,漢族人非常重視這一制度,而清朝為了收攏漢族人心,限制滿清旗人在科舉上的名次,前三甲 必須都是漢人 ,這也導致整個清朝的狀元,除最初有兩名滿人,其余的 全部都是漢人

科舉制的不斷進行, 漢族官員的比重 也越來越大,在晚清時期,漢族官員已經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晚清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 等都是漢人,足以見清朝對漢人科舉的優待。

結語

雖然元朝和清朝兩者都是 異族人 所建立的中原王朝,但元朝在中原大地僅僅存在了不到百年,而清朝則是延續 兩百多年

之所以會有這麽大的差異,和清朝的八旗軍隊實力有關,同時也與清朝在入關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有關,讓滿漢兩個民族間不斷融合,促進 中華民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