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如何理解曹操這句話: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2024-02-29歷史

公元208年12月,赤壁之戰爆發,曹操大敗,從長江流域撤退,留曹仁守江陵。

公元209年,南郡之戰爆發,周瑜率軍猛攻南郡,曹仁在堅守一年後撤退,周瑜遂占領南郡。

公元210年,曹操下【求賢令】,以唯才是舉的方式向天下征集人才。同年,曹操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述誌令】,也叫【讓縣自明本誌令】,其中就有這幾句話:

【述誌令】: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今天我說這些,好像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

首先,你得明白,曹操為什麽要寫這文章?

曹操

曹操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相繼失敗,朝廷之中非議曹操的人越來越多,這些非議主要體現為:

1、曹操對漢室不忠。

2、曹操要交出兵權。

3、曹操有野心,有篡位之心。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打贏了,就能因功更進一步,就沒人會質疑他,但曹操打輸了,於是各種質疑之聲四起。

這種質疑也說明了以漢獻帝為首的朝廷,並不是完全與曹操一條心,這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後遺癥。

所以曹操想寫一篇文章來證明自己的忠心,同時說明自己真實的想法,以瓦解那些質疑之聲。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話既是曹操的真實功績,同樣也是曹操的自我吹噓。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反過來說,天下沒有曹操,會有很多人稱王稱帝嗎?

會有這種情況,但是你要看結果,任何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是統一,秦末農民起義時,天下起兵反秦的諸侯有上千,打到最後只有項羽和劉邦能爭奪天下,結果就是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在劉邦之前,秦末分封了多少諸侯王,也有諸侯自立為王的,但都是曇花一現,不會長久的,在亂世的爭鬥中,這些沒有實力的諸侯王,最終都會被歷史淘汰的。

新朝末年的天下,也是不斷有人稱王,有人稱帝,但沒有實力的稱王稱帝都是歷史的塵埃,都被會其他勢力所取代,最終也是劉秀消滅所有割據勢力而統一天下。

東漢末年的天下,即使沒有曹操,還有袁紹、劉表、劉備、孫權、馬超、劉璋等人,就算有人稱王稱帝,難道天下就不能統一了嗎?

曹操不能把這句話算成自己的功勞。

反過來說,漢朝自從漢靈帝去世,董卓亂政開始,漢朝就已經名存實亡了,漢獻帝從一當上皇帝就是傀儡,一直到他死還是傀儡,就算有人稱王稱帝,對於亂世來說,又有什麽影響?

漢獻帝

袁術稱帝,僅2年時間就敗亡,雖然曹操有過討伐袁術,但袁術的失敗並不全是曹操討伐的原因,在曹操之前,呂布已經數次大敗袁術,那按曹操的說法,呂布也有功勞了?

袁術失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得民心而眾叛親離,孫策、陳蘭、雷薄離袁術而去,這也是曹操的功勞嗎?

當然曹操是有功勞的,夏侯淵在枹罕(今甘肅臨夏)討伐自稱為河首平漢王的宋建,但你會認為這是曹操忠於漢室的表現嗎?

當然不是,曹操討伐這些稱王稱帝的割據勢力是為了他自己的霸業或者帝業,有人說曹操終生沒有稱帝,就認為曹操是忠臣,這是不對的。

曹操殺死了漢獻帝懷孕的董貴妃,一胎兩命,幽禁害死了漢獻帝的伏皇後,還殺了漢獻帝與伏皇後生的兩個皇子,這是忠臣嗎?

當然不是忠臣,曹操是憑自己能力起兵而強大起來的割據勢力,既然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偽裝為朝廷勢力,就得在表面上表現得足夠忠心,但曹操顯然是我行我素,並不在乎漢獻帝的感覺。

袁術稱帝

曹操在【述誌令】中列舉了周文王侍殷、樂毅忠燕、蒙恬三代忠秦的例子,來說自己到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這話是不是很可笑。

不要看一個人是怎麽說的,要看一個人是怎麽死的,說的話可以撒謊,做的事一般假不了。

213年,曹操進封魏公,加九錫,216年,曹操進封魏王,建立了一個獨立於漢朝之外的諸侯國,這是為了篡位做準備。

自劉邦以後,兩漢是不封異姓王的,這是一條不成文的祖制,曹操違反了,有人說這是漢獻帝分封的,是合法的,這不可笑嗎?

曹操心裏想什麽,不需要自己說出來,就會有一幫阿諛奉承之徒幫他去勸說漢獻帝,表面上是勸說,實際上就是逼迫。

這跟曹丕代漢是一樣的道理,漢獻帝會主動把皇位讓出來嗎?還讓了三次,當然不會,這都是逼迫的,不讓會怎麽辦?曹丕有一百種辦法讓漢獻帝配合他演出這幕禪讓大戲。

曹操想當周文王

曹操還說了一句著名的話:

若天命在吾,吾當為周文王矣!

若我有天命,我寧願當個周文王。

周文王是幹嘛的,開創之君,正因為周文王打下的基礎,周武王才能滅亡商朝建立周朝,曹操說自己想當周文王,這不是明顯的改朝換代之心嗎?

曹操這篇文章不寫也沒有關系,反正都是要篡位的,寫了反而還讓人落下笑柄,既要當奸臣,又要立牌坊,這不矛盾嗎?

曹操的確沒有自己稱帝,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兒子更方便地改朝換代。

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就是篡位前的王莽,一個勁地強調自己的忠心,實際上心中不斷在盤算如何取代前朝更為穩妥。

如果王莽不篡位稱帝,他在歷史上的名聲不會低於周公吧。

曹操稱王

曹操沒有篡位,難道他就沒有篡位之心,難道他沒有篡位之實嗎?

曹操是政治家,政治家為了政治目的可以說任何話,不要在乎曹操說了什麽,要看曹操做了什麽?

政治家是不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小孩子才分好人和壞人,曹操只看利益與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寫的【述誌令】並沒有達到政治目的,朝廷之中的質疑之心並沒有因為這篇文章而消停。

與此相反,在寫【述誌令】三年後,曹操稱公,荀彧莫名去世,六年後,曹操稱王,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