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趣聊三國:越叛逆的孩子越有出息

2024-02-28歷史

公元227年,諸葛亮決定親內建兵北伐,在臨行之前,諸葛亮向後主劉禪送出了一份檔,也就是一直流傳到後世的【(前)出師表】。

在這份檔中,諸葛亮向劉禪解釋了自己必須要去北伐的原因,是劉備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而劉備生前有個遺願,那就是「 興復漢室 」,既然先主對我有恩,臨終前又把蜀漢托付給了我,那麽我就有責任和義務去完成先主的遺願。

當時諸葛亮已經實際上是蜀漢的第一人,因此他的意願自然會得到實施,於是就有了蜀漢的第一次北伐,這次北伐諸葛亮準備的很充分,而曹魏那邊也錯誤判斷了諸葛亮的主攻方向。

因此當時諸葛亮是有很大機會完成 一定 戰略意圖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次最有把握的北伐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了。

曹魏在打退了諸葛亮的進攻以後,也在隨後發動了主動出擊,不過出擊的物件並不是蜀漢,而是東吳,最後魏國也以失敗告終,並在戰役進行的過程中,因為需要而調動了西北的防禦力量。

諸葛亮一看有機可乘,於是趕緊發動了第一次北伐,並給後主遞交了一份新的【(後)出師表】。

在這次的檔中,諸葛亮北伐的理由,從知恩圖報以及責任和義務,變成了「 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

轉譯成普通話,它大概的意思是,咱們要是不去打別人,難免會坐以待斃,還不如拼一把呢。

蜀漢的地勢易守難攻,又有天府之國的產出,為何諸葛亮還會說,咱們如果不主動出擊,只是防守,早晚會完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你蜀漢就算說破天, 你其實也就占據了益州一地,而當時天下一共有十三州之地,人家曹魏那邊大概占了十個州左右

一開始的時候,曹魏那邊雖然占地較多,但是因為屬於百戰之後,所以整體實力並不太顯眼,但是如果蜀漢和曹魏都不打仗,只各顧各的發展,那麽曹魏那邊的實力一定會快速增長,而蜀漢這邊的天花板很快就會到頂,到了那個時候,蜀漢和曹魏的實力就會出現巨大的差距。

因此諸葛亮在世時,屢次趁著曹魏那邊還沒有完成徹底的大一統而北伐,甚至在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也多次興兵,不過因為諸葛亮之後,蜀國的人才沒跟上,加上曹魏越來越穩定,所以諸葛亮之後的北伐就不太起眼了。

也就是說,當年諸葛亮之所以頻繁北伐的真實原因,並不是第一次【出師表】裏 「報恩」, 而是第二次【出師表】裏的不得不。

當年諸葛亮所在的蜀漢所面臨的的問題,其實在民間和現代也依然存在,不過這個問題換了一些形式。

比如普通人如果按部就班的發展,不去做一些改變,那麽他永遠都會是普通人,而家庭條件較好的家庭,如果不做大的改變,那他很大概率會繼續過樸實無華的富裕生活。

此外還衍生出了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對於普通人家來說,可能 越叛逆的孩子越有出息。

這種說法雖然不能完全算對,但是它卻絕對有一定的道理。

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延續父母的生活方式,那麽他必定跳不出父母所在的階層,如果這個孩子比較「 叛逆 」,他不再想延續父母的生活方式,那麽他就有 一定的機會 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比如見識,比如工作等等。

在這眾多的機會中,他如果找到了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機會,那麽他就有 一定的概率, 在物質生活跳出自己的原生家庭。

不過普通人的容錯率比較低,一般的家庭中,父母哪怕知道有這種可能,也不會支持自己的孩子「 叛逆 」,就像諸葛亮去世以後,諸葛亮留下的費祎、董允等人,並不敢大張旗鼓的支持姜維北伐,每次姜維想「 叛逆 」一下的時候,他能拿到的資源,不過是少量的兵馬。

就算是諸葛亮在世時,他本人其實也不敢輕易冒險,每次北伐也都是以穩妥為主(參看丞相拒絕魏延的子午谷計劃)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蜀漢家小業小,經不起折騰,踏踏實實的,可能還能多活兩天,萬一「 叛逆 」失敗,那就是滅頂之災。

那麽有沒有 風險較小 ,且還 有可能 跳出原生家庭階層的發展方式呢?

答案其實也是肯定的,那就是多讀書,多思考,多總結,眼界開啟了,思想成熟了,然後穩步向前,即使不能達到最終目的,也能往前跨一大步,如果時間足夠,那麽也一定有機會達到一個合理目標。

這種成功的概率要遠高於「 叛逆 」成功的概率,有人曾問,為什麽自己感覺,那些曾經的同齡人中,最後有大成績的都往往是那些調皮不好學的人。

得出這種結論的人,往往都忽視了一條,那就是概率,沒上過大學的人中,有多少人最後在某種意義上成功,上過大學的人,又有多少人最後沒有超越原生家庭。

凡事無絕對,適合自己的,也要選對合適的時機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