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恩來舊照中的軍銜,為何有中將還有上將?實為兩大陣營三次授予

2024-01-04歷史

1975 12 月,周總理臥病在床,無法進食,全身被插滿管子,生命垂危。然而,他依然堅持工作,思考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他曾多次詢問毛主席的健康狀況,還關心地對各級領導幹部、知識分子等表示了關切。

總理的病情在 1976 1 7 日持續惡化,在彌留之際,他用微弱的聲音對醫生說: 我這裏沒什麽事了,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誌吧 ……」


周總理已經去世。

周總理與世長辭,留下了他最後的一句話。 1 8 日上午,全國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總理一生都在為共產主義事業不懈奮鬥,回顧其光輝歷程可謂是革命家、軍事家的典範。周總理曾多次榮獲兩大陣營的軍銜,既有中將又有上將,每一次都是對他的重任委以予以。

一、我軍軍銜制的歷史回顧

一般來說,當談到軍銜時,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軍人肩膀上的星星標誌,因為軍銜是軍事制度的一種體現,它的等級設定與軍隊規模、職務等級等因素息息相關。



周恩來被授予中將軍銜。

眾所周知,直到 1955 年我軍才正式實行了軍銜制。

在戰爭時期,我們黨曾計劃兩次推行軍銜制度,可惜由於各種原因,每次都無法立即實施。

紅軍剛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時,中央軍委就在抗日戰爭初期明確指出,我軍需要實行軍銜制度。

朱德總司令和彭老總曾聯合向毛主席表達了解決軍隊制度問題的緊迫性。一個多月後,經過中央軍委批準,八路軍總司頒布了【建立等級制度的訓令】,該訓令參考了老蔣軍隊的編制區分。



朱德和彭德懷

然而,隨後進入了抗日戰爭最艱難的階段,授銜工作不得不停止。

1946 1 31 日的 政協決議 後,在老蔣接受了和平相處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很快就做出了關於軍隊整編的決定以適應當時的形勢。然而盡管評銜工作還未開始,老蔣卻突然翻臉不認人,發動了全面內戰。這是第二次發生類似的情況。

直到 1955 1 月,中央才公布了關於我軍軍官服役的條例,決定在同年 10 1 日實行軍銜制,評銜工作一再被耽擱。

初步評選工作中,毛主席被提名授予大元帥,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為元帥。然而在討論階段,毛主席堅決不要大元帥軍銜。



主席毛澤東

他還向負責授銜工作的中央領導表示: 我不想擔任大元帥,穿上大元帥的制服也感到不舒適!在群眾中演講和活動也很不方便!我認為,目前地方工作的人都不需要評定軍銜!

為了推動評選工作的進行,周恩來、鄧小平糊劉少奇三位領導積極響應主席的號召,自願放棄了元帥軍銜。

因此,在建國前的幾段特殊時期,周公出現了佩戴軍銜的情況。

二、黃埔軍校最年輕的政治部主任

周公乘船前往法國勤工儉學是在 1920 11 月,他在旅歐期間考察了工人及學生運動,並大量閱讀了關於馬克思主義的代表著作,開始追崇共產主義理想。

春天到來的第二年,周公透過朋友介紹加入了建黨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從那時起,他積極參與各種黨內活動,並擔任了中共旅歐部書記的職務。



周恩來(圖中左二)與介紹他入黨的人留下了合影。

與此同時,在廣州,孫中山正式就任 中華民國 非常大總統,並下令發動北伐運動。

然而,就在他專註於實作國家統一的願望時,卻遭遇到了心腹陳炯明的背叛。

1911 年,參加辛亥革命的陳炯明是一位大軍閥,後來被任命為廣東都督。盡管他掌握著軍權,但並沒有多大野心,為了保持實力,他總是不願意去冒險。

因此,陳炯明對孫中山的北伐計劃心存疑慮,並多次以 聯省自治 的借口來阻撓北伐的進行。



孫中山和陳炯明

1922 6 16 日,最終與孫中山徹底決裂,並下令手下炮轟總統府。

孫中山在這件事情之後清醒地意識到,要想成功進行革命,就必須建立自己的軍隊。因此,他決定創辦一所軍官學校。

1924 1 月,孫中山指派老蔣擔任籌備委員長一職,負責籌備陸軍軍官學校的建設。

中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的學校經過幾個月的籌備,終於正式成立。學校總理由孫中山擔任,他將主持學校的主要事務。同時,老蔣被委任為校長,廖仲愷則擔任黨代表。

由於學校坐落在廣州黃埔地區,因此大家習慣性地將其稱為 黃埔軍校



位於中國廣州的黃埔軍校,是一所培養革命軍事人才的學府。

1924 年又是兩黨合作關鍵期,廣州的革命運動迅速發展起來後,因急需大量人才,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根據指示決定送一批幹部包括周恩來回國。

周公剛到廣州不久,就接任了中共廣東區委員長兼宣傳部部長的職務,並參與了一些軍事指揮工作。

1924 11 月,時年 26 歲的周公就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並被孫中山大元帥府授予中將銜。他以獨特的人格魅力開展工作,贏得了學校師生的好感,工作成效顯著。



周恩來在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留下了一張照片。

需要註意的是,因為當時軍銜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周公的軍銜並不在他的軍裝上顯示出來。

周恩來在黃埔軍校的職務和軍銜都很高,加之他總是以誠待人,所以黃埔前三期的學生,不管後來混得多麽風生水起,看見周公都畢恭畢敬。

1925 1 月,周恩來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便參加了第一次東征。由於周公平時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所以這次東征的主力軍基本都是黃埔軍校的學生。他們的英勇作戰精神感染著廣大工農群眾,因此第一次東征很快取得了勝利。

經過 7 個月的時間,黃埔學生軍被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周恩來被任命為該軍的政治部主任,並且他的政治思想在軍中得到了廣泛傳播。



周恩來(站在前排中間)和梅縣商會代表高興地合影留念,迎接東征軍代表。

老蔣在領導上海工人進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後不久,於 1927 3 月決定采取暴力手段清除共產黨,並與汪精衛密謀,策劃並行動了 四一二 反革命政變。

為了對抗蔣中正,周恩來、葉挺、賀龍、朱德等人於 8 1 日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與反動勢力徹底劃清界限。

1928 年起,周恩來的才幹得到了中央的認可,並開始負責處理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

周恩來在白區工作時期成立了中央特科,其主要職責是抓捕叛徒特務和搜集情報。他還積極擴建根據地,為紅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周恩來與紅一方面軍合影(右三)。

享有上將待遇的是被國民政府授予中將軍銜的人。

1937 年來臨之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兩黨摒棄成見,決意齊心協力抗日。

老蔣一直不同意中國共產黨將陜北紅軍單獨整編為一個 路軍 ,這是出於限制我軍發展的目的。

直到上海被占領之後,前線戰局變得緊張,國軍已經難以抵擋日軍的侵略。而在這個關鍵時刻,老蔣才同意將陜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的兵力。

為了便於與 友軍 進行溝通交流,我軍的主要將領也因當時老蔣的軍隊已經開始實行軍銜制而被授予了軍銜。



蔣介石

需要留意的是,老蔣在 1935 年就為他的軍隊實行了軍銜晉升制度。

1935 年,國共兩黨正處於戰爭狀態,因此老蔣不會承認我軍將領的身份,也就沒有授銜一說。

因此,在抗日時期,我軍沒有進行正式的軍銜晉升記錄,因此我方主要將領的軍銜都是根據其職務而確定的。

1938 年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陳誠多次邀請周恩來擔任副部長,但都遭到周公婉言拒絕。

老蔣無奈之下,只得親自出面,並當面表示願意擔任副部長一職,以調解雙方。最終,延安方面出於對抗戰的需要,同意周恩來正式擔任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

黃琪翔同時擔任副部長一職,然而他的待遇遠不及周公。



周恩來與黃琪翔進行了會晤。

周公雖然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雖然他的軍銜是中將,但待遇卻與上將相當。當時國民政府規定,中將的月薪為 160 元,而上將的月薪為 240 元。

國民政府特批,周恩來每月可領取 240 元的薪金,然而他一向勤儉節約,將所有薪水用於交納黨費,與其他同誌一起過著供給制的生活。

周公在到達武漢任職後,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籌建負責宣傳的第三廳,並且擴大文化界統一戰線的隊伍。

在周公的勸說下,郭沫若當時接受了第三廳廳長的職務,激發了文化界、學術界等知名人士參與抗戰。這些文人誌士利用多種宣傳手段喚起全國人民的抗戰意識,成為不可忽視的抗戰力量。



在武漢的合影中,周恩來與彭德懷、郭沫若、葉劍英排成一行。

周恩來在武漢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與社會各界人士進行了接觸,不僅動員人們參加抗戰,還為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老蔣沒有想到,當初如此熱情地邀請周恩來擔任職務,最終卻為自己的 宏圖大業 埋下了隱患。

周公的個人影響力,當然在這一切努力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即使是以傲慢著稱的郭沫若,也對周公特別欽佩和尊重,甚至還在自己的作品中特意表達了對周公的贊嘆。



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是中國現代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傑出政治家和外交家。

周公在武漢工作期間,還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他曾指示長江局國際宣傳組組長與駐紮在武漢的國際記者保持聯系,及時提供準確的新聞資料。

周公不僅積極與國際友人廣泛交往,還竭盡全力爭取他們的支持,共同抗擊日本。

周公的努力不僅有效地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而且為中國共產黨以後的外交活動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參加軍事調停後,他協助偉人指揮大決戰。

抗日戰爭結束不久,百姓渴望重建家園,然而這個願望尚未實作。老蔣打著和平的旗號,卻在背後秘密調動軍隊,試圖策劃新一輪內戰。

為了避免全面內戰的爆發, 1946 1 月美國派遣了馬歇爾代表團來華進行所謂的軍事調停。



三人組成的小團隊,從右向左分別是周恩來、馬歇爾和張治中。

三方經過談判,最終達成協定停止軍事沖突,各自派出成員組建了軍事調解部,由 三人委員會 (又稱三人小組)擔任最高領導機構。

由我方代表周恩來、蔣方代表張群(後改為張治中)以及美方代表馬歇爾組成了這個三人小組。

為了確保三方代表的地位對等,考慮到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和中國陸軍二級上將張治中的身份,我們也決定臨時任命周恩來為上將。

周公這次佩戴軍銜,只是為了方便與蔣方展開工作。

軍調部的主要任務包括:協商停止軍事沖突、恢復鐵路交通以及進行軍隊整編等工作。

由軍調部下方設有的 38 軍調小組 負責處理軍事沖突問題,這些小組由三方代表共同組成,遍布全國各地區,專門處理國共雙方的軍事沖突。



(代表三方軍隊調解小組)

我們派駐到各地的軍事調查小組代表,也被延安方面根據職級臨時授予了相應的軍銜。

老蔣的整編部隊後來從軍改為整編師,但關於我軍如何進行整編,雙方始終未達成一致。

老蔣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利用和平談判的機會削弱我方的武裝力量,為未來的內戰做準備。

老蔣果然在五個月後撕毀了停戰協定,對我軍進行了全面攻擊。

然而, 1947 3 月後,戰爭形勢發生了逆轉,老蔣在戰場上節節敗退,開始收縮兵力,並實行重點進攻。

鑒於雙方兵力懸殊太大,我們被迫主動離開延安,開始了轉戰陜北的征程。



周恩來與黨中央踏上了轉戰陜北的征途。

周公在這一時期協助偉人運籌帷幄,指揮各路野戰軍與老蔣展開生死較量,自劉鄧大軍長驅南下後,揭開了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周公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參謀長,當大決戰來臨之際,工作變得異常繁忙,每天都要前往偉人辦公室參與決策和部署工作。

周公總會反復分析敵我雙方的態勢,將敵方的兵力部署、部隊特點甚至指揮官的性格特征都調查得一清二楚。

周公在簽署作戰命令之前,總是會反覆核實,然後與毛主席一起研究,並且再做出決定。

周公除了利用個人影響力外,還采取了分化瓦解敵方內部軍事力量的策略。以遼沈戰役為例,當時困守在長春的東北 剿總 司令鄭洞國收到周公的一封書信後,選擇棄暗投明。


1949 10 1 日,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周恩來,當時 51 歲,被委任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自此展開了長達 26 年的總理生涯。

盡管之後周總理再未擔任具體的軍事領導職務,但他始終將國防和軍隊建設放在心上。

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周總理依然牽掛著國家和人民。

深切懷念那位無私偉大的周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