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秦國和戰國的國運之戰:長平之戰

2024-07-26歷史

前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長平之戰雖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但其絕不是簡單的軍事戰鬥,更是秦趙兩國君臣團結、內政用人、外交、糧草後勤等綜合能力的對抗。如果秦國之前未先統一巴蜀以作為糧食基地;如果趙國能夠說服魏國或楚國同時進攻秦國;如果齊國能夠支持趙國借糧;如果趙國不進行換帥,其結果猶未可知。

正文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為爭奪上黨地區,爆發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長平之戰,這場戰爭耗時三年,秦國先後投入兵力60萬,趙國投入兵力45萬,秦趙兩國,以不死不休的心態死磕,最終,秦國踏著趙國45萬士兵的屍體,以傷亡近半的代價,贏得了這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慘烈戰役。時隔2000多年,每當提起這個數碼,依然讓人觸目驚心。

那麽長平之戰爆發時,又是怎樣的血雨腥風呢,接下來讓我們把時間線拉回到兩千多年以前的那場戰爭,秦國位於趙國的西面,原本只是偏居一隅的小國,地處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秦穆公時,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爭霸,逐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後到秦孝公時期,實施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得到巨大提升,到了戰國末期,有實力爭奪天下的只剩下秦國和趙國,雙方爭霸對戰已成定局。

公元前270年,秦軍越過南韓進攻趙國,被趙國名將趙奢擊敗於闕與,闕與位於今天山西和順西北,這時,魏人範睢入秦,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襄王根據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後轉向南韓,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並占領了南韓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陽。

秦國為什麽要攻打這個地方呢,因為這裏有一條太行古道,可以直通山西,占領了這裏,就可以把南韓國土一分為二。南韓北部的上黨地區,就成了秦國嘴邊的肥肉,這個訊息一傳來,直接把韓桓惠王 嚇出一身冷汗,他恐懼的不是上黨地區的遺失與否,而是擔心秦國會來攻打南韓首都新鄭。於是,他派人到秦國謝罪,請求獻上上黨的土地,以求秦國息兵。於是秦國順水推舟,準備拿下上黨地區。

但沒想到的是,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的百姓謀劃,想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於是馮亭把上黨的17座城池,獻給了趙國,秦國本來已經吃到嘴邊的肉又飛了,趙孝成王在收到馮亭的投降書後,喜出望外,不費一兵一卒,白得17座城池,這可是趙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功績了,但趙王也有些擔心,因為當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重病,廉頗又帶兵在外,於是就找到他的兩位叔叔平原君趙勝和平陽君趙豹商量,平陽君趙豹認為,馮亭將上黨地區交給趙國,是想嫁禍於趙國,若趙國接受,恐怕會給趙國帶來災難。然而平原君趙勝則極力勸說趙王接受上黨,他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17座城池,何樂而不為呢?最終,趙王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趙勝去上黨接受土地。

有很多人說,趙國接受上黨地區,終釀成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致最終滅亡,所以趙國本不應接受上黨地區。但是從當時地理環境來看,上黨地區緊臨趙國都城邯鄲,且居高臨下,一旦被秦國控制,趙國可謂頭懸達摩克利斯之劍,早晚也會滅亡,所以接受上黨地區,對於趙國,在戰略上並無錯誤,此實為必爭之地。

此事引起了秦國的強烈不滿,秦國整頓軍馬,決定出兵趙國。趙國則派名將廉頗前去抵禦,廉頗首先確定了邯鄲到上黨地區的最優糧草輜重補給路線,並根據地形地勢以及結合此補給路線,設定了前、中、後三條抵禦防線,廉頗此部署不愧名將之實。

公元前260年,歷史上最慘烈的長平之戰就此爆發,秦國派出大將王龁迎戰趙國名將廉頗,第一回合,趙國軍隊擊傷了秦國的偵察兵,秦國的偵察兵斬殺了趙國郫將茄。第二回合,秦將王龁率兵攻破趙軍陣地,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占,以廉頗失敗告終。第三戰,趙國軍隊築起高墻,龜縮在營壘裏不外出應戰,秦國軍隊發起強攻,攻下趙軍西邊的營壘,斬殺趙軍兩名都尉,此戰依舊以廉頗失敗告終。此三戰過後,廉頗布置的三道防線中第一道防線正式被擊破。

趙軍連敗,廉頗為避秦軍鋒銳,決定率軍退至第二道防線丹河東岸,修築壁壘死守,與秦軍打消耗戰。長平距離秦國本土較遠,離趙國卻很近,此趙國的補給優勢,但秦國後改為水路運輸,極大縮短了糧草輜重的運輸時間,後勤補給能力逐漸和戰國持平。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對峙,逐漸演變成兩個國家綜合後勤能力的比較。

期間,秦趙兩國均承受巨大的壓力,趙國的壓力在於糧食儲備不如秦國,長時間對抗則陷入糧草不足的窘境。而秦國的壓力則在於秦國主力軍團都集中在長平之地,如其他國家趁勢攻擊秦國,秦國則腹背受敵,有滅國之險。甚至此時,如果發現山東其他國家和趙國聯合或者其他國家有進攻秦國的意圖,秦國則有迅速撤兵的打算。

此時,趙國犯了第一個致命錯誤:外交上的錯誤。趙國本應一心一意對抗秦國,拿出敢於對抗秦國的勇氣和實力,聯合和團結其他國家,共同抵抗或進攻秦國,如此則秦國必敗。然趙國卻不夠堅定,心存幻想,在兩軍長平對峙期間,卻派使者去秦國議和,秦國範睢則抓住該機會,大肆宣傳趙國議和之事,其他國家看到趙國意誌不堅定,均不敢與秦國為敵,故使秦軍主力在長平對峙時,其他國家也沒有攻擊秦國,甚至後期趙國糧草緊張之時,向齊國借糧,齊國因不願得罪秦國而不借。此秦國外交之勝而趙國外交之敗,為長平之戰的結果奠定基礎。

不久之後,趙國犯下第二個嚴重錯誤:趙王因心急而換主帥。秦見趙軍固守不戰,便派間混入趙國都城邯鄲,大肆散播謠言說,廉頗屢戰屢敗,秦軍根本不怕廉頗,秦軍真正害怕的是趙括,只要趙括領兵出戰,秦軍必敗無疑,而這個趙括,便是趙國一代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十年前趙奢曾率軍大破秦軍,但此時趙奢已死。謠言很快傳入趙王耳中,趙王本就對廉頗畏懼秦軍久拖不決頗為不滿,曾幾次派人到前線責備廉頗,現在又有趙奢之子趙括讓秦軍忌憚,何樂而不用呢?趙王決定更換主帥,當時李牧還年輕,尚未出頭,病重的相國藺相如和趙括的母親都勸說趙王,趙括只會紙上談兵,遠不如他的父親趙奢,請不要重用趙括。趙王不聽勸,命趙括帶20萬大軍到長平接替廉頗,與此同時,秦王得知趙軍主帥換成趙括,心中大喜,暗地裏派武安軍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龁擔任尉官副將,同時下令軍中嚴守換帥秘密。此雙方分別換帥,高下立判,直接決定這次戰爭的結果。

趙括到達戰場之後,立刻改變廉頗防禦為主的策略,渡過丹水主動出擊,正中白起下懷,白起命令秦軍假裝戰敗潰退,而此時的趙括並不知道,秦軍已經暗地裏改任白起為主帥,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營壘。白起命令一支25000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後方,截斷趙軍後路,又命令一支5000人的騎兵,插入趙軍和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一分為二,同時切斷趙軍的糧草,趙軍就這樣被圍困46天,因為糧草斷絕,趙軍為了搶奪食物開始相互殘殺,甚至出現殺害同伴分食的現象,這期間趙括多次指揮突圍,均以失敗告終,趙括在突圍中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括死後,趙軍剩下的士兵全部投降,原本秦軍是打算接受投降的,但是白起認為,趙國士兵戰力兇悍,如果把他們放回去,恐怕三年後會卷土重來,於是白起命令秦軍將趙國投降士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幼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此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大型殲滅戰,秦國軍隊前後共斬殺、坑埋趙軍士兵45萬,趙國上下一片震驚,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再無力和秦國爭奪天下。對於這場戰爭,後世把它稱為秦趙兩國之間的國運之戰,客觀上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行程,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點,至此秦國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長平之戰雖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但其絕不是簡單的軍事戰鬥,更是秦趙兩國君臣團結、內政用人、外交、糧草後勤等綜合能力的對抗。如果秦國之前未先統一巴蜀以作為糧食基地;如果趙國能夠說服魏國或楚國同時進攻秦國;如果齊國能夠支持趙國借糧;如果趙國不進行換帥,其結果猶未可知。

最後,還是趙王心著急了。臨大事而更應有靜氣,心急更會壞事,自古皆如此,你我當借鑒!

創作不易,絕非Ai,平予以關註,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