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北宋到大金,他是96歲「老神仙」!他是「羽流之宗」!他是傳奇!

2024-01-03歷史

瓷器、青銅、玉器,

壁畫、造像、古建……

每一件文物上,

都凝聚著那個時代獨特的記憶和歷史。

記憶映像人間,

歷史洞徹古今。

大同市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

下轄9座分館。

在這一山西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群裏,

17余萬件文物見證了無數風雲變幻,

記載著多少歷史人物的前塵往事。

點選進入

晉地寶藏|走進大同市博物館:旋轉的火山和龍

一個和八個:大同「博物館之城」的先行者

本期

繼續推出大同市博物館系列專題:

文物短史記 那時風雲,那些人

文物短史記1|許家窯人:飛索擲獸,穿越十萬年

文物短史記2|趙武靈王:三晉融合之路的急先鋒

文物短史記3|白登之圍:劉邦的進擊與妥協

文物短史記4|一個王的戒懼與執念

文物短史記5|穿越1564年,在一方斑斕石堂上遇見!

文物短史記6|北魏石槨墓中的尉遲定州迷霧

文物短史記7|乙弗莫瓌不尋常的平城歲月

文物短史記8|他是誰,能以敦煌之名閃耀北魏平城?

文物短史記9|她沒留下名字,卻成為千古一後

文物短史記10|北魏平城絲路上的愛情

文物短史記11|北魏封和穾的珍寶

文物短史記12|紅白黑彩繪出一個北魏梁拔胡

文物短史記13|從亂世敗將到一方英豪,他見證大遼風雲

文物短史記14|應縣木塔背後的大遼皇後家族

文物短史記15|一個武官,為何不習文墨卻風雅倜儻?

文物短史記16|金代徐龜,「兵火之後」為何隱居大同?

1973年,

大同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大同城西

發現了一座特殊的金代仿木構磚室墓,

約3米見方的墓室裏

出土了多件精美的木質家具模型與古代服飾,

歷經八百年風雨滄桑,

它們依然保存良好,

令人深感意外。

這座墓葬最特殊的還是墓主人的身份:

沈睡在這個地下世界的老人,

身穿道袍,

面覆繪有道符的羅紗,

充滿了神秘氣息。

墓室南壁下的一方誌石這樣介紹:

「西京玉虛觀宗主大師閻公……

法諱德源……朝廷累賜師號,

為羽流之宗」。

按墓誌記錄的卒於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和享壽「九十有六」推算,

他,

是一位生活在宋金之際的道教宗師。

宋金春秋:閻德源的生平故事

史籍中沒有專門介紹閻德源的篇章,但是清代光緒年間【懷仁縣新誌】收錄的一篇碑文——【雲州建立太清觀碑】,卻有力地補充了閻德源墓誌的記載,使我們對這位高道有了更多了解。

根據墓誌記載,閻德源「少而寤道,頓舍塵緣,師事宣和侍晨張公」。【雲州建立太清觀碑】則記錄了幼年閻德源隨師父面見北宋皇帝的故事。

▲閻德源墓誌拓片

當時閻德源年方七歲,皇帝贊他「神凝秋水,豈塵土所能浼哉」。他的師父,正是北宋徽宗時期備受寵信的道士張虛白。此人官至沖和殿侍晨,太虛大夫,獲封金門羽客,其品階可比於文官正三品。宋徽宗時期對於道士的道職道階有著繁復的規定,其中道職的最高級別即是各殿侍晨,且以沖和殿侍晨為最高。按照元代【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的記載,宋徽宗時代,共有九人擔任過侍晨,其中僅有三人獲得「金門羽客」的封號,可以憑玉牌出入禁中。可以說,張虛白在當時的道士群體中,絕對是頂尖的存在。

閻德源幼年入道,學藝於名師,又正逢宋徽宗大力推崇道教,盡管或許因為資歷尚淺,他僅獲得過墓誌中所記述的「金壇郎」這一最末等的道階,其前途依然可以說是不可限量。

但是天命無常,他三十歲左右時,遇到了墓誌中的「上天革命」,即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這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域,也讓閻德源這位「鄉居汴梁」的北宋道士與西京大同結下了不解之緣。

▲左: 方炕桌 右:木椅

金代閻德源墓出土

▲木盆座

金代閻德源墓出土

北宋末年,金軍攻破汴梁以後,竭力搜訪張虛白這位名震天下的道士,將他迎至軍營,敬為神仙,而他的弟子閻德源,也隨師父一起,被帶到了西京大同,這也就是墓誌中所說的「稽首向風,攜塵而來,寓跡此地」。師徒二人最初生活在開元觀,不久張虛白去世,閻德源接替師父掌管這座道觀。

此時的閻德源未及不惑之年,卻接連遭遇到多重打擊,先是故國破滅,接著恩師仙去,而他自己又被迫生活在大同這片苦寒之地,可以說他前半生的精神世界已塌毀殆盡,何去何從一定也曾久久困擾過他的內心。

不知道他是否想起了【莊子·人間世】的那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閻德源最終選擇了順著這條新的道路前行,命運將他送到了西京,他便在這裏弘揚他的「太上之教」。從現有資料看,除了管理開元觀,他還曾提點應州元清觀,皇統年間主持修建玉虛觀,應即墓誌中所言「蔔築於京西」。數年努力之後,西京玄風大起,道教興旺,閻德源本人獲得貴族士庶的欽敬,成為「西京路傳戒壇主」「清虛大師」,並於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奉詔主持重修中的中都十方大天長觀,成為了金代道士群體的領袖人物。

▲木炕桌

金代閻德源墓出土

此時的閻德源已經年逾古稀,作為張虛白的弟子,他本身就是一部關於北宋道教科儀的活字典,住持中都期間,閻德源曾為皇室舉辦齋醮,傳授弟子道法,為道教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當時的皇帝稱贊他「真在世之仙人耳」。

或許因為年事已高,閻德源至遲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離開了中都十方大天長觀,重回西京玉虛觀,在這片奮鬥半生的土地上,在弟子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閻德源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對自己的身後事做出了安排,墓誌中對此有詳細記述:「雲中故俗,人亡則聚薪而焚之,吾所弗欲也,當以遺骸瘞之於丈室之後,無擾鄉人」。於是弟子們為他修建起了這座磚室墓。

▲影屏

金代閻德源墓出土

可惜八百年後,考古工作者雖然發現了閻德源的魂歸之所,墓誌中提到的應在墓葬左近的玉虛觀、記載了閻德源功行的「亭碑」卻都已煙消雲散。

幸好,我們今天還能從另外一種角度——墓葬出土文物裏,窺探閻德源人生的一鱗半爪。

▲木巾架

金代閻德源墓出土

俗道相融:閻德源的地下丈室

理解閻德源墓,不能脫離他所處的宏觀時代背景。晚唐以來,道教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唐代多有帝王貴胄因為癡迷煉丹服藥、追求長生而暴亡,這對道教的神仙思想產生了極大沖擊,唐宋之際道教逐漸開始由外丹術轉向內丹術,強調以自身的修行,獲得得道成仙的結果,理論革新的過程裏,又吸收一些儒釋兩家的思想觀點,道教神仙故事也由不理凡塵的出世形象,開始關心起人間疾苦、百姓福禍,促進了道教的世俗化。

此外,古代墓葬,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往往反映出兩個不同主體的意誌,一是墓主人本身,他可能在生前就做出一些安排;另外一重則來自為墓主操辦喪事者,他們可能會根據當時的風俗、墓主的身份地位等因素,對墓葬布局有所選擇。從閻德源墓的整體情況看,大部份隨葬品被擺放在棺床前的三張供桌上,形成了對墓主人進行祭祀的場景,這很可能是出於弟子們的崇敬之心,而棺槨內的隨葬品,例如印章,則應出自閻德源的遺命。

棺床前的三張供桌上擺放了不同種類的隨葬品。西側供桌放有道冠和道書,代表了閻德源的道士身份,東側已經腐朽倒塌的供桌則主要擺放了各類漆器、瓷器等日常生活用具,其中散落的有一對石獅子,身上塗抹多重顏色,一只張口踏球,一只閉口腳踩小獸,與我們現代人宅院門口的雌雄對獅極為類似,頗有世俗誌趣。

▲石雕獅子

金代閻德源墓出土

中間供桌是對棺床供奉的核心,隨葬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石雕香爐、一對豆青暗紋長頸瓷瓶、一對木蠟台構成的「五供器」組合;其中的石雕香爐制作尤為精美,整體造型仿古代青銅器,短頸鼓腹,龍耳蹄足,腹部雕刻曲折蜿蜒的幾何紋飾,而在上下則飾以獸面紋和雲紋,平添了一絲出塵氣息。以五供器物作為隨葬品的習俗,很可能最初就是來源於道士群體,並被後世的世俗墓葬所吸收。

中間供桌的另一類隨葬品則是各種木質家具模型。這種以木質家具隨葬的風俗,在臨近的宣化地區遼墓中已見端倪,但宣化遼墓所見木質家具,多有實用器物,而閻德源墓供桌上擺放的都是尺寸較小的明器模型,應是專為隨葬制作出來的。

▲石雕八卦香爐

金代閻德源墓出土

▲豆青釉暗紋長頸瓷瓶

金代閻源德墓出土

閻德源棺槨內的隨葬品,更多地表現出他道教宗師的身份。閻德源下葬時,身穿道袍,外披鶴氅,衣飾完整而復雜,但多以雲、鶴為裝飾圖案。【藝文類聚】引【淮南八公相鶴經】說鶴這種動物是「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穿上這樣的服飾,就仿佛這些仙鶴可以帶著墓主人乘風穿雲、飛升仙界一般。

▲羅地絲繡仙鶴紋覆衣

金代閻源德墓出土

閻德源的右臂位置出土了一件腐朽嚴重的象牙戒板,應該就是古代文獻中提到的道士簡。據【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宋徽宗時期對於不同身份道士所用的簡有著明確的規定:「褐衣銀木,紫衣香木或槐木,師號以上象牙。」金代道教多有吸收借鑒宋代之處,或許這條規定也沿用下來,閻德源生前朝廷累賜師號,使用象牙簡正符合他的身份。

閻德源腰間漆盒放置有五枚印章,分別名為「德源」「青霞子記」「玉虛丈室老師」「天長方丈老人」「龍山道人」,這些應是他的私人印章。其中「青霞子」可能是閻德源的道號,「龍山道人」應與當今渾源縣的龍山有關,閻德源長期在西京傳道,或許他曾前往龍山修煉,因而刻下了這枚印章。「玉虛丈室老師」和「天長方丈老人」則表明了閻德源生前主持玉虛觀和中都十方大天長觀的經歷。以閻德源的身份地位,生前應該擔任有重要道職,但是墓葬中沒有發現相關物品,這或許反映了他對過往經歷的取舍偏好。

▲金代閻源德墓出土的五枚印章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閻德源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他並沒有感到悲傷,而是作頌四句「撒手便行不回顧,今朝卻返蓬萊路,瀛峰頂上笑怡然,中霄物外當獨步」,隨後坦然而去。或許這一刻,他回首自己近百年人生歷程,終於大徹大悟,放下了某些執念。是此生神仙終不可致,還是門人弟子牽掛甚多,抑或是對西京山川常懷眷戀?這或許是這位老人留給我們的又一個謎團。

墓誌提到閻德源「享壽九十有六」,即便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依然是少見的高壽。他的一生先學道於汴梁,後弘道於西京,歷經兩朝,提點多地,最終成為朝廷賜封的「清虛大師」,其人生經歷遠非墓誌寥寥數語所能概括。

由於史料缺失,他的形象無法完整呈現在世人眼前,但正如【莊子·逍遙遊】裏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或許冥冥之中,這也是天意。從朝廷所賜的師號裏,我們也能對他波瀾壯闊的人生有所想象。何謂清虛?依道教的觀點,指清靜虛無的境界,而一個人如果沒有歷盡坎坷波折,又怎能輕易勘破世間諸般喜怒哀樂、真正做到古井無波呢。

無論如何,這位豁達的老神仙早已騎上仙鶴,穿雲而去八百年,只留下若幹隨身之物,繼續引發我們對那個時代和他本人的無限玄想。

▲閆德源墓雲頭絲織鞋 金

▲大同市博物館外景

顧問|段曉莉

文|李壯

圖|李航 大同市博物館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稽核|方天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