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李德生一生很少提上甘嶺戰役,李和平坦言:我父親從不爭功諉過

2024-01-04歷史

1978年5月,一代戰將王近山已處於彌留之際,但在他人生的晚年,似乎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個戰鬥歲月,嘴裏不住的喊著:

「敵人上來了,快給我擋住。」

圖|李德生

因為常常陷入昏迷,大家都不知道,王近山被困在了哪段回憶中。

兒子王少峰、王巖每次看著父親大喊大叫,都會上去說一句:

「爸,您別擔心,李德生叔叔上去了。」

每次一聽了兒子的話,王近山都會冷靜下來,嘴裏念念有詞:

「李德生上去了,我就放心了。」

大概率,王近山在睡夢中,又和他的老戰友們一起到了抗美援朝戰場上去了。

1951年3月16日,誌願軍第三兵團領導機關在北京成立,陳賡任司令員兼政委,王近山任副司令員。

不過因陳賡因病未到職(加上後來兼任誌願軍第二副司令員),第三兵團的實際指揮一直是王近山在負責,一直到1953年4月18日,許世友接替擔任第三兵團司令,王近山被輪換回國。

期間,三兵團打的最赫赫有名的一戰,莫過於上甘嶺戰役。

盡管時至今日,上甘嶺戰役在每個國人心目中都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但我們依然無法想象,當年這一戰的戰況究竟有多麽慘烈。

圖|王近山

據說回國後,王近山看電影【上甘嶺】,一個身經百戰,戰場上從來都是流血不流淚的將軍,電影沒看完就哽咽著離開了,而據他事後對人說:

「電影中所反映的慘烈,其實連戰場1%都不及。」

可在美軍一開始的計劃中,上甘嶺戰役只是一場小規模戰役。

1952年10月,隨著誌願軍越來越掌握前線戰場主動權,美軍為改善金化以北地區的防禦態勢,制定代號為「攤牌行動」的戰略計劃,決定在金化以北3英裏的上甘嶺以及其周邊地域(美稱狙擊兵嶺)發起攻勢,盡管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並不計劃出動太多兵力,但為了提供支援,卻出動了多達16個炮兵營的280門大炮和200多架次戰鬥機和轟炸機的支援,以便減少前沿損失。

誌願軍主要防守的是兩個高地,即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其中597.9高地由誌願軍第一三五團的九連和八連的一個排防守,537.7高地由誌願軍第一三五團一連防守。

上甘嶺戰役也就此打響。

圖|秦基偉(右一)

戰鬥一開始,雙方就陷入焦灼狀態,猛烈的炮火鋪天蓋地而下,那時誌願軍都躲在坑道中,卻依然被炮彈巨大的轟鳴聲震地擡不起頭來。

因為電話線被炸斷,距離並不遙遠的15軍軍部只是知道所屬3個師的陣地都遭到了進攻,卻不知道具體情況如何,一直到通訊員牛保才用自己的身體接通了電話線,這才為前沿部隊與軍部通話爭取了3分鐘的時間。

1952年10月18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再次集中兩個團的兵力發起進攻,因連日來作戰疲憊,加上戰損嚴重,一戰過後,誌願軍遺失了全部的表面陣地,不得不退守坑道,這是開戰以來第一次表面陣地全面失守,負責作戰的15軍45師出現了很大的傷亡。

時任15軍軍長的秦基偉向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打電話:

「王司令,打得太艱苦,傷亡太大……」

王近山打仗風格一如既往的硬朗,他沒等秦基偉說完,就在電話那頭嚴令:

「秦基偉你聽著,今晚不把上甘嶺那兩個山頭給我奪回來,你幹脆回家放羊去!」

圖|張蘊鈺(右2)與秦基偉(左2)在五聖山十五軍指揮所

10月20日晚,當軍參謀長張蘊玉冒著炮火抵達前沿時,才發現了15軍45師傷亡已經超過了3500人,當時坑道裏的戰士們拍著胸脯,信誓旦旦的表示還能繼續打的時候,張蘊玉心疼的眼淚差點掉下來,他當機立斷調整部署,命令部隊以坑道鬥爭與小分隊反擊為主要手段,消耗疲憊敵軍,為主力調整部署準備大規模反擊贏得時間。

盡管王近山對秦基偉沒有留情面,但他也很清楚,前沿部隊打的很苦,而且他判斷這場戰役的規模將會越打越大,於是他想到了讓李德生率領十二軍的帶31師、34師做好支援上甘嶺戰役的準備。

李德生領受任務從兵團部離開後,王近山對政委杜義德說了一句話:

「只要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安心睡一覺啦。」

十二軍接到命令趕赴上甘嶺的時候,全軍剛完成了執行了一年的金城防禦作戰的任務,奉令向谷山轉移,軍長曾紹山已經率部先一步轉移至谷山地區,與67軍交防的任務則全部委托給了副軍長李德生,

10月20日,李德生剛坐上車準備從寺洞出發時,接到了兵團部打來的電話:

「立即到兵團部接受任務。」

李德生妥善安排隨行大部份人員到谷山地區與全軍匯合,自己帶著少數警衛與幹部們一起趕赴兵團司令部駐地。

圖|李德生在上甘嶺戰役中指揮戰鬥

與此同時,原定轉移至谷山的31師已經接到命令,開赴上甘嶺前線,接替45師進行防守。而李德生最初接到的命令是:

「你去上甘嶺首先是加強31師的指揮,然後看戰況的發展再作安排。」

然而,當時誌願軍第三兵團也已經考慮到,戰役規模越打越大,應該著手準備成立前線指揮部,統一指揮12軍以及15軍。

11月4日,就在12軍31師已經全面接替了15軍45師的防禦陣地並投入數天戰鬥後,第三兵團重新調整了部署,成立了以十二軍副軍長李德生為首組成五聖山指揮所,統一指揮十五軍的二十九師、十二軍的三十一師和三十四師;由炮兵第七師師長顏伏為首組成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所有參戰炮兵。

李德生接到命令的一剎那,就馬不停蹄的奔向上甘嶺,先是到了15軍軍部,聽秦基偉介紹了一下前線詳細的情況,考慮到45師傷亡嚴重,李德生立即將帶來的31師拉上去,接替45師的防禦陣地,所以從11月1日,12軍事實上已經投入戰鬥中,只是對外沿用的名義依然是15軍。

經過大家研究決定,李德生不僅把31師全部調了上去,還命令後續趕到的34師、35師部隊也要全部拉上去。

離開15軍軍部一路前往德山峴前線指揮所,敵人的炮聲始終就沒停下來過,李德生乘坐的吉普車在距離前沿還有四五裏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敵人的炮火封鎖區。

李德生的心情很沈重:

「敵人當面投入的兵力是4個師,火力深入我軍縱深十幾裏,又豈止是為了眼前這兩個小小的高地。」

抵達軍前指後,李德生將負責597.9高地的31師91團團長李長生叫來,詳細的詢問情況。

幾乎就在李德生到15軍軍部的同時,李長生就帶著91團上來了,按照兵團部的指示,31師配屬15軍指揮,在前沿緊張萬分的時刻,秦基偉也顧不上客氣,立馬將91團8個連調到了597.9高地,接替45師已經無力在防守的七個陣地。

李長生到前沿後,發現陣地上連隊番號多達十幾個,為避免混亂,李長生將所屬的9個連分開,每個連一天,輪換著上前線,不管這個連隊傷亡情況,每個連只打一天,連長則是留下來,負責當下一個連長的顧問,采取這種車輪戰的方式,即避免的大量傷亡,又為每個連隊都保留了一定的骨幹。

李長生後來向李德生匯報,指出了前沿部隊遇到的兩個問題:

「第一、前沿彈藥問題;第二、夥食供應問題。」

盡管上甘嶺戰役期間,我軍武器彈藥並不匱乏,但李長生所匯報的情況是,彈藥庫位置問題,因為按照以往習慣,彈藥庫配置在距離前沿四五公裏處,小規模戰鬥即便打起來,也容易得到補充,但在高強度的作戰中,加之美軍炮火力量深入,彈藥庫往前線運送彈藥十分不便,沿途不僅沒有公路,還要突破美軍火力封鎖,即便是能冒險透過,運送來的彈藥也很有限。

李長生舉例:

「在運輸部隊中,有的戰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連跑步透過封鎖線的力氣都沒有了,造成很大傷亡,彈藥還供應不足。有時,1個營作戰,需2個營運輸彈藥。」

另外夥食供應問題也是一個重中之重,因為陣地分散,許多獨立作戰的小組因被敵人封鎖隔離,很難獲得食水補充。事實上,這個困難不僅僅是31師的,此前一個月中,45師也面臨同樣的困難,因為敵人對後方交通線嚴密封鎖,食物飲水很難運送到坑道中,許多在坑道中作戰的戰士們不得不忍受著惡劣的環境,甚至連醫藥也匱乏的情形下頑強作戰。

圖|誌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進行坑道作戰

在後來指揮作戰中,李德生重點解決了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對於運送彈藥困難的情況,李德生在參考了各方意見後,提出了分段運輸的辦法,即在五聖山後面時,用汽車運送,再往前送,則劃分為50一段的距離,挖貓耳洞存放彈藥,每一段均由專門的人負責,利用敵人炮火間隙,快速運送彈藥,因為距離短,戰士們的負擔大大減輕,減少了後方人員傷亡的同時,也緩解了前沿彈藥不足的情況。

為了解決前沿部隊吃飯的問題,李德生又命令,在五聖山後山腳的741高地的一個巖洞裏,由團部統一負責前沿部隊的夥食供應,日夜蒸包子、蒸饅頭,還組織了一支50多人的運輸隊,專門往前線運送饅頭包子,為了保溫,還都用棉被裹著,至於飲水問題,則還是采取老辦法,運送蘋果上去。

據有不少親身經歷的老兵回憶:

「(這個巖洞)24小時不熄火,日夜蒸饅頭、包子,源源不斷出籠。」

741高地供應站後來還開成了一個「流水席供應點」,凡是要到前線或者返回的人,每時每刻都能在這裏隨時進餐。

李德生擔任上甘嶺戰役前線總指揮後,不僅加強了後勤補給,還增強了與前沿部隊的溝通,並創造性的發明了很多辦法。

當然,在整個戰役中,李德生非常欣賞91團在597.9高地的戰術,並在全軍中加以推廣,不僅僅是全團9個連沿著五聖山到前沿排成9個梯隊,從後往前,形成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力,以應付敵人的持續性進攻。

這個戰術後來被譽為「小兵群戰術」。李德生後來評價:

「這樣富有創造性的部署,使敵人猛烈炮火襲來時,我陣地上人員稀少,避開了敵火力優勢,傷亡不大;而當大批敵人湧上陣地時,我軍炮火、衝鋒槍、機槍和手雷、爆破筒等又發揮了重大作用,給敵以淪陷性打擊。」

11月2日上午7時,敵對91團防守的597.9高地發起猛烈進攻,戰鬥一開始,美軍便以密集的火力向我陣地發起猛攻,發射炮彈近10萬發,不僅僅有天上飛機轟炸,就連坦克也直抵山腳,持續近兩個小時。

可當天防守陣地的一個連面對如此密集火力,卻始終巋然不動,反過來當大批敵人沖上陣地的時候,誌願軍戰士立即集中火力,在當天的戰鬥中,該連付出了以亡36人,傷59人的代價,斃傷敵1000余人。

隨後的幾天時間裏,敵人陸續發動對597.9高地的進攻,但幾次下來均傷筋動骨,無力再戰。597.9高地除了11號陣地仍為敵人所控制,大部份已被誌願軍收復鞏固。

11月7日,黨中央毛主席以軍委的名義致電第三兵團,對李德生指揮的597.9高地保衛作戰高度評價:

「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為戰役的規模,並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勝利而奮鬥。」

在保證597.9高地的防守後,兵團隨即把目光轉向一旁的537.7高地的北山陣地。

北山陣地奪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僅體現在該地孤立突出、三面受敵,更為關鍵的是,自從上次這裏被敵軍奪走後,還加強了該地的野戰工事。

經過反復考慮後,李德生決定,此戰仍由31師副師長李長生親自指揮,並調31師2個主力團協同作戰,其中93團以一部份兵力,吸引北山陣地西側597.9高地11號陣地的敵人,92團以一個整團的主力,主攻537.7高地北山陣地。

讓李德生欣慰的是,在戰鬥開始前,此次進攻能夠得到足夠的炮火支援,其中包括不少於50門以上的榴彈炮,12門喀秋莎火箭炮。

11月8日,李德生將方案上報後,得到了兵團部的允許。

經過三天準備後,31師正式投入戰鬥,雙方一開始就打成焦灼狀態,原本用作預備隊的93團二營、三營也都投入戰鬥,出現了較大的傷亡,在一些關鍵的陣地上,雙方反復的爭奪,盡管誌願軍未能恢復全部的537.7高地,但敵人也並沒有占到半點便宜。

11月14日,考慮到92團、93團都已經出現不小傷亡,李德生請示上級後,又調來了34師106團,106團由炮兵部隊緊急抽調卡車,運到了537.7高地。

據十二軍不少的老兵回憶,激戰至最關鍵時刻,李德生總是親臨前沿指揮,在他的鼓舞下,戰士們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不僅奪取了敵人的陣地,還頑強守住了陣地。

截止11月20日,零星的戰鬥雖然還有,但規模已經基本不大。雖然敵人陸續又有過幾次反撲,但都被我軍擊退。

11月26日,李德生還寫了一封嘉獎信給106團,並在信中盛贊:

「在連續八天的戰鬥中,你們始終控制了五三七․七北山主峰和九號陣地,並在四、五、六號與敵展開拉鋸式的爭奪,給敵人掙紮性的進犯又一次沈重打擊,……給全部恢復並鞏固陣地爭取上甘嶺地區作戰的全勝保持了有利條件,特向你們致以親切的慰問和祝賀。「

11月28日,31師將597.9高地移交給15軍,12月15日,106團並移交陣地給了15軍45師133團,前後28天的戰鬥中,106團自身傷亡1268人,殲敵4116人,為上甘嶺戰役的順利收尾奠定了基礎。

圖|李德生將軍

一般我們談到上甘嶺戰役時,能夠想到的英雄人物與故事特別多,其中有舍身堵搶眼的黃繼光,還有出身於91團的胡修道,他一個人堅守陣地,殲敵280余人,打退了敵人41次進攻,妥妥的是一個戰鬥英雄。

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們只知道上甘嶺戰役有秦基偉、有他的十五軍,卻少有人知道李德生。

李德生自己很少談他在上甘嶺戰役中的作用,甚至就連他的子女也完全不知情,據將軍的兒子李和平回憶,也是在後來一次采訪中,父親在偶然提起此事。

「我父親從不爭功諉過。」

簡單樸實的一句話,反映的是將軍高風亮節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