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打仗當指揮官有多難?一旦指揮失誤,全軍覆沒,這篇文章詳細聊聊

2024-09-08歷史

說起戰鬥,咱們總覺得是兩邊士兵針鋒相對,非得拼個死活。可實際上,歷史上好多戰鬥壓根不是這麽死磕到底的。常常戰鬥剛打一會兒,一方就因為損傷太多撐不住了,原本有秩序的撤退變成了亂糟糟的逃跑。這當口,多數傷亡都是敗軍崩潰以後出現的,追擊的勝軍損失倒是相對少些。

咱老祖宗有句話,叫「兵敗如山倒」,這話真不假。起初那還跟山似的穩穩當當,可一旦垮了,就跟山崩似的沒法收拾。這時候啊,那些敗軍的兵大多是在亂哄哄沒組織的逃跑中被滅了的,可不是在正兒八經的對戰裏。勝利的一方往往只要追著打,就能收獲多多,所以歷史上好多關鍵的戰鬥,敗的一方損失可比勝的一方大多啦。

【01】

要說春秋戰國那些大戰,長平之戰那可是相當典型。當時趙國跟秦國較上勁了,趙軍四十多萬人,秦軍六十萬,力量瞧著差得不算多。起初是消耗,兩邊死傷都慘重得差不多。可趙括一接手就變打法,哪承想正好掉進秦軍挖的坑。秦國白起直接斷糧斷道,把趙軍給包圓了。趙括想沖出去,誰知道被一箭射死,趙軍也就垮了。後來大夥都講趙括「紙上談兵」,但細想想,趙國國力壓根撐不住長時間大規模僵持,趙括選擇決戰也是沒法子。再加上白起背後是強大的秦國,趙國敗了其實也不稀奇。

咱再來說說南北朝時候的淝水之戰。前秦為能南下滅掉東晉,那簡直是全國總動員,弄出了將近百萬人的大軍,前線的兵力就有六十多萬步兵和二十七萬騎兵,這陣仗大得嚇人。可東晉那邊北府兵才八萬,照理說這戰鬥力一比,東晉應該直接玩兒完。但誰能想到,東晉這八萬人非但沒被嚇尿,還把前秦給來了個大反轉。

淝水之戰,前秦雖說弄出個將近百萬的嚇人數碼,可真到戰場的,頂破天也就三十萬,還有人講或許就只有十萬多一點。這數目跟傳說中的十比一,差得可不是一星半點。這場仗,北府兵人數不多,不過戰鬥力那是相當厲害!

起初呢,前秦軍還沒收拾利落,北府兵就開打了。這下可好,前秦軍頭一陣就輸了,折了一萬五千人。這一輸,可把苻堅驚得不輕,他在八公山瞅見草木,都當成晉軍了,這就是如今咱們常講的「草木皆兵」。

接下來在大戰那階段,前秦軍整個亂得沒法兒收拾。征南大將軍苻融剛一沖鋒,馬一癱倒,人就玩兒完了,前秦軍立馬就垮得不成樣子。苻堅自己也中箭了,部隊徹底沒法管了。前線大敗讓後續部隊嚇得夠嗆,一路撒丫子跑,還自己踩自己,死了不老少。

更邪乎的是,好多前秦的士兵在逃跑的時候,一聽到點風聲草動,就覺得晉軍追上來了,白天黑夜的都不敢停下歇歇腳,最後餓死凍死的比打仗死的都多。這就是後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成語的出處,說的是人心慌慌,隨時能被嚇破膽的那種極度害怕的樣子。

【02】

提起抗日戰爭,國軍的損失那可真是大得讓人心疼啊!有統計說,在戰場上作戰傷亡的就有 320 多萬人。可這還不是全部呢,要是再把被俘的、投降的、非戰鬥減員的都算上,那總數簡直沒法說了,大得嚇人!

抗戰那陣子,國土丟得厲害,好多地都淪陷啦。照理說,這情形誰都沒法高興起來。可怪得很,總有那麽一幫子人,把軍隊吃敗仗丟了土地當成光彩事兒,好像當兵的死得越多、丟的國土越多,就越能顯出啥「偉大的犧牲精神」。就這種想法,從古到今,國內國外,都少見得很吶!

咱都清楚,抗戰那會,中日雙方的實力差得可不是一星半點。好多戰鬥裏,就算國軍打勝了,傷亡的人數通常也比日軍多。這情況,戰史裏記得明明白白的。不過得明白,國軍好多損失其實不是在實打實正面交鋒時出現的。大多數的傷亡是在戰鬥潰敗的時候產生的。

拿淞滬會戰來說,這場仗猛打了差不多三個月,咱國軍作戰傷亡多達 18 萬以上,日軍死傷也有個五六萬。這比例差不多是 3:1 。但就這麽一場死拼的硬仗,最後撤退居然弄成了潰敗。在這潰敗裏頭,國軍損失竟然又有 10 多萬人,日軍損失倒相對少些。

【03】

說起南京保衛戰,那簡直就是悲劇中的悲劇啊!當時國軍累得不行,四周的戰鬥湊合能應付。可氣的是,一到撤退,本該有序進行,領導卻像沒了魂兒,個個只顧自己溜了,把一大群士兵扔在南京成了困獸,損失那叫一個慘重!

瞧瞧 1938 年那蘭封會戰,情況差不離,情節也沒啥大差別。本來是要圍住日軍的 14 師團,可領導瞎折騰,幾次亂撤退,沒把日軍咋地,倒讓自己的主力部隊被日軍咬了一口。國軍明知道撤退沒啥好處,還一門心思保住主力,在花園口設防堵日軍,誰承想,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弄出了一場大禍患。

瞧瞧這些事兒,明明很清楚的道理全給弄顛倒啦。軍隊本該護著百姓的,可因為私心,成千上萬老百姓的安危都不顧了。這豈不是前後顛倒得離譜?蘭封會戰那會子雖說有黃河決堤這樣老天幫忙的自然條件,可這種情況終歸不多見。

在抗日戰爭那陣兒,國軍的表現有時候真叫人摸不著頭腦。就好比 1944 年豫湘桂戰役的時候,在河南戰場上,國軍短短 37 天居然丟了 38 座城。這還沒跟日軍好好過招呢,就敗得一塌糊塗,實在讓人直嘆氣。

這種老是崩潰和潰敗,緣由可不少,還亂得很。頭一個就是指揮的事兒。上頭的命令今兒這樣,明兒又那樣,指揮官們自己都蒙圈,不曉得該咋整。在戰區這一塊兒,派系爭鬥更是煩人。不同派系的指揮官誰也不聽誰的,常常自顧自地打,甚至有的部隊一感覺情況不妙,就自個兒溜了,哪管整個戰局喲。

其次啊,要說的是部隊的構成和士兵的待遇這檔子事。國軍老靠抓壯丁來補充兵力,結果基層士兵那戰鬥的心思和團結勁都不咋行。而且高級指揮官也不把士兵的命當回事,士兵連起碼的飯都吃不好,戰鬥力當然就沒法子發揮啦。

一到戰時出現不利狀況,這些問題就猛催著,使得部隊更容易垮掉。因為組織和紀律松松垮垮的,只要一開始撤退,士兵們就亂套了,沒法好好地有序撤退。最後,不光打仗的時候損失大,被日軍追著打的時候傷亡也不小。

【04】

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八路軍那真是在刀尖上折騰。日軍在前邊跟國軍打得不可開交,後頭還老沖著八路軍頻繁來大掃蕩。從 1938 年到 1942 年,在華北就搞了 152 回千人以上的掃蕩,萬人以上的大掃蕩竟然還有 27 回。這麽頻繁的搞法,能看出日軍對八路軍又重視又害怕。

八路軍的日子可比國軍難多啦,要知道國軍還能往後撤呢,可八路軍差不多就在敵人眼皮子底下活動。就拿冀中區來講,日軍在這區區 5 萬平方公裏的地界兒,造了 1753 個碉堡,還有 15000 多裏的公路、8300 多裏的封鎖溝、1000 多裏的隔離墻,差不多把每塊地方都分割得嚴嚴實實,按道理說,每個小塊的直線距離,步槍子彈都能打穿。

可就在這麽個幾乎沒地兒躲的環境裏頭,八路軍楞是頑強地活著。他們一會兒聚攏打上一仗,一會兒又分散藏進老百姓中間。日軍雖說人多,可到底也沒把八路軍給徹底消滅嘍。等到 1945 年,冀中部隊不但沒被壓趴下,反倒在反攻的時候組建了 29 個大團。

在敵人的包圍裏頭求生存這一招,八路軍那可是玩得相當厲害。這不光是軍事策略上整得好,更是贏得了民心,領導力也出彩。等到解放戰爭的時候,這種「一會兒聚一塊兒,一會兒又散開」的本事,成了解放軍的一個突出特點,使得他們碰上敵人總能保持足夠的靈活勁兒和生存能力,這就是八路軍乃至整個解放軍能從啥也沒有走向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放戰爭剛開始那陣兒,國軍手裏的硬件、兵力都挺強,也確實打過幾場大勝仗。可要說整建制把解放軍給滅了,壓根兒就沒這回事。解放軍打仗靈活著呢,就算被打散了,也能很快又聚到一塊兒,有時候還能趁機在當地拉幾個民兵入夥,讓自己的隊伍更強大,越打越厲害。

您瞧,國軍常常整個編制地被解放軍給滅了。好些時候仗還沒正經打呢,國軍就全線垮掉啦。這種情況在解放戰爭那陣子到處都是,像 1947 年的萊蕪戰役,解放軍傷亡才六千多人,就把國軍五萬六千人給滅了,其中多數是潰敗後被俘的。王耀武當時說「五萬多人,三天就沒了,就算放五萬頭豬讓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這話雖說誇張了點,可把國軍當時那沒勁兒的樣兒說得挺形象。

您瞧瞧這裏頭,有個特要緊的教訓:一支軍隊不光得能打勝仗,還得會打敗仗,會撤退。這撤退戰瞅著容易,實則最考驗部隊的組織力跟意誌力。要是撤退時不小心,那極容易變成潰敗,結果就沒法收拾啦。

【05】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二次戰役裏,能看出兩邊軍隊在實力和戰術上的不同。東線的美軍陸戰 1 師,就算處境挺難,可憑著出色的技術裝備還有組織紀律,還算穩得住。但步兵 7 師的 31 團就沒這麽走運了,主力在打仗時被打得稀裏嘩啦。西線的情形更糟糕,韓軍、土耳其旅、美 2 師一個接一個地被打垮,損失大得很。

這些部隊變成這樣,一來是技術裝備強大,著實給美軍幫了不少忙,要沒這加持,東西線的聯軍怕是更慘嘍。可即便這樣,美軍和他們的盟友損失也老大了,美軍的高級將領沃克中將出車禍死了,好幾個主力師還有盟軍部隊都沒戰鬥力了。聯軍在平壤線的防禦本事差不多沒了,一直往後撤到了三八線。

要說這第五次戰役啊,那困難可真是一籮筐。好多人把這次戰役的失利算在 180 師頭上,可實際上呢,瞅瞅誌願軍當時那條件,出現這樣的結果也不稀奇。誌願軍沒有制空權,多數時候得靠夜裏行軍,而且一晚上能行動的時間也就 10 個小時左右。每個軍的通訊器材還比不上美軍一個營的呢。糧食和彈藥消耗得厲害,部隊連著打了一個月的仗,就被美軍那機械化部隊給截斷了,在這種優勢之下,美軍按理來說完全能把不少誌願軍部隊整個兒給消滅嘍。

特別是 180 師,被重重圍住,條件又差得很,雖說損失不小,可仍有 4000 人成功沖了出來,在這麽糟糕的情況下能有這樣的成果,那可真是不能小看。同時,27 軍等部隊也能順順當當撤回來,這些都表明誌願軍在難處有股子韌勁兒,應變能力也強。

您琢磨琢磨,要是在第二次戰役裏,誌願軍能有美軍那種絕對的制空權跟重火力,那得是啥樣?要是美軍得徒步趕路,通訊器材還特落後,他們還能有多大戰鬥力?這種想法雖說有點太美好,可能讓咱明白戰場條件對戰鬥結果影響老大了。

往更遠了琢磨,如果抗戰那會子國軍能有誌願軍那樣的組織力和戰術用法,好多大會戰的結局說不定就不一樣啦!要知道,在裝備和條件這塊,誌願軍面臨的難處總體上可比國軍碰上日軍時難多了。

就算在大家都覺得打得不咋樣的第五次戰役裏,誌願軍戰損了七萬多人,可裝備占優的美國聯軍也損失了四萬多人。這就表明了,哪怕在裝備和技術上差一大截,靠著堅強的組織力和適應力,照樣能在戰場上給技術先進的敵人狠狠一擊。

美軍裝備倒是先進,空中和火炮都占優勢,可他們很快就明白,就算是誌願軍裏最弱的師,也沒法輕輕松松就給徹底消滅嘍。就憑這股子韌性,美軍慢慢開始尊重,甚至都害怕起來啦。

後來的陣地戰裏,誌願軍靠著坑道工事,巧妙地把美軍飛機和重炮的優勢給化解掉啦。這招不光讓美軍的空中打擊沒啥用了,連他們火炮的破壞力也被大大降低。同時呢,因為接了蘇聯的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慢慢變小了。誌願軍近戰和夜戰的本事,在山頭攻防的時候可勁兒發揮,漸漸就把美軍給有效牽制住了,甚至還壓制住了。

到了陣地戰那時候,因為兩邊都整好了挺穩當的戰線,整個戰場的模樣更規整也更結實了,所以很少有一方被完全打垮的事兒。但是呢,在戰爭快結束的階段,金城戰役裏,韓軍又被打垮了,這在整個戰爭裏也沒幾回,咱們有了相對的火力優勢。

這一整個過程表明,就算技術和裝備處於下風,靠著靈活的戰術和頑強的意誌,也能跟技術更先進的對手較量一番。這給所有軍事戰略家提了個醒,戰爭獲勝可不單單靠硬件厲害,更多是戰術能創新、士氣能高漲以及戰略能落實的功勞。

【06】

1962 年的中印邊境沖突,那可是個典型的例子,能看出迅速把對方打垮來追求戰鬥效率、減少咱們自己損失的戰術咋用的。在那次作戰裏,解放軍犧牲了 722 人,受傷 1697 人,可把印軍好幾個旅給滅了,像第 7 旅、第 62 旅、炮兵第 4 旅,差不多把第 112 旅、第 48 旅、第 65 旅全給打沒了,還部份消滅了第 5 旅、第 67 旅、第 114 旅和第 129 旅。解放軍動作又快又有效,打死打傷 4885 人,其中就有印軍第 62 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還抓了 3968 人,包括第 7 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

在這場戰鬥裏,印軍實際的戰損可嚴重多啦,一萬多人的部隊都亂套啦,成了潰散的樣子。要是戰鬥接著打,這些部隊的人啊,不是死就是被俘虜,一個都好不了。這種亂套的情形,把戰鬥的殘酷還有解放軍果斷的戰術優勢都給顯出來嘍。

這個戰例告訴咱,要是在戰鬥一開始就能把對手徹底打垮,那才是贏得戰鬥的最好法子。就像解放軍碰上一個營的印軍時講的那句,透著毫不畏懼的戰鬥勁頭和對勝利滿滿的自信:「敵人不但不投降,居然還敢向我還手!」很明顯,敵人都沒啥戰鬥力了,還手也沒啥用。

這種戰術不光在中印邊境沖突中能用,近 30 年後,美軍打伊拉克的時候也有差不多的情形。美軍靠著高技術一頓打擊,伊拉克軍隊很快就垮了,官兵大多都散了,好多人甚至主動找聯軍投降,就為了不在亂套裏丟了性命。

【07】

瞧瞧歷史上的那些戰例,咱能大概總結出強軍和弱軍的一些典型模樣:強軍勝利了就猛追,就算戰敗,隊伍也不散;可弱軍呢,勝了都追不上,敗了就亂成一團糟。

要是兩支強大的軍隊碰上了,那打起仗來往往老殘酷啦,每一寸土地爭得都可能厲害得很,這種情形很難一下子就分出輸贏,除非有一方在國家實力、軍隊力量或者物資方面有明顯的不足。要是兩支戰鬥力不咋強的軍隊相遇,有時就跟民國時候軍閥之間的戰鬥似的,打起來就像「菜雞互掐」,說不定彈藥消耗得多,傷亡還特別慘重。

在強弱對抗的時候,老能瞧見像前文說的那種一邊倒的戰況。好比淝水之戰,前秦的兵雖說多得很,可北府兵抵抗得有效,還使了心理戰術,結果前秦大部份士兵不是直接在戰鬥裏死的,而是在亂套中自己踩自己、餓死、凍死,要不就是嚇得沒了戰鬥力。

這給咱指明了,真正的打仗本事可不只是傻楞楞地硬拼,關鍵在於咋能巧妙地借助各種情況和戰術把對方的氣勢給打壓下去,用最少的付出換來最大的勝果。一支真正厲害的軍隊,勝利了能趕緊把成果擴大,碰到不利局面也能有條有理地撤,把損失降到最低。這種能耐是靠長期的訓練、出色的指揮還有充足的準備一點點攢起來的,是任何想成為強大軍隊的隊伍都得奔著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