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司馬遷:強大,從沈默開始

2024-08-08歷史

【道德經】有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高山無言,自成其巍峨;大海無語,終成其浩瀚。

經歷得越多,越能意識到:沈默,才是一個人強大的開始。

如司馬遷的一生,艱難常有,卻未見一句抱怨;委屈常伴,卻未見一句辯駁。

他遭受著命運的桎梏和打壓,然始終於沈默無言中筆耕不輟,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足以弘澤萬世。

01 低谷時,不言棄

公元前99年,將軍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出征匈奴。

可遇到敵方八萬主力,浴血奮戰後,寡不敵眾,被俘投降。

漢武帝當庭暴怒,滿朝文武一片激憤,可司馬遷卻有不同政見。

為此,他仗義執言,說李陵向來忠孝,困於當下情形,投降尚在情理之中。

結果,司馬遷卻被漢武帝遷怒,身陷囹圄,按律要麽被處死,要麽接受腐刑。

繼承父親遺誌撰寫史書的司馬遷,平平穩穩十數年,一朝陷落低谷,直面生死。

死有何難?對司馬遷而言,死亡是一種解脫,但活著,才是一種勇氣。

可大計未成,使命未達,縱有千般羞辱,萬般痛苦,司馬遷也不曾言棄,而是默默選擇接受。

出獄後的他,將命運給他殘酷的一刀,化作筆尖的鏗鏘力量。

耗費十三年光陰,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哲人尼采說過:「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

人這一生,潮起潮落,風光有時,低谷有時。

放棄很容易,堅持卻很難,可耐不住靜默的過程,就得不到花開的喜悅。

唯有在沈默中,咽下委屈,放大格局,才能明心見性,厚積薄發,真正成就一番事業。

02 非議時,不爭辯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而仆又佴 (èr) 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當年,被處死刑後,他本有兩種選擇,一是拿五十萬錢贖死,二是接受屈辱的宮刑。

可是官小家貧,無可奈何之下,他終究還是受了那一刀,成了全天下人的笑柄。

身為士大夫的司馬遷,亦是羞愧難當,自陳道:「行莫醜於辱先,茍莫大於宮刑。」

可任外界議論紛紜,任他人指指點點,司馬遷依舊是上朝時畢恭畢敬,下朝後閉門著書。

既不爭辯多言,亦不辭官歸家,而是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官位上。

只因理想未竟,史書未成,唯有太史令一職與皇帝近侍的身份,能讓他閱讀一國史書典籍,明了皇帝動向,完成父親遺誌。

「從俗沈浮,與時俯仰」,他一心一意著書,誹謗不入耳,非議不入心。

余秋雨說:「馬行千裏,不洗塵沙。」

無論你是好是壞,生活中總有很多人誤解你、譏諷你。

你永遠不可能讓任何人滿意,與其辯駁,不如沈默,做好自己。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別人怎麽說,是別人的事,走好自己的路,過好自己的一生,才是最高級的活法

03 受挫時,不抱怨

司馬遷幼承庭訓,二十歲便開始遊訪天下,搜尋歷史傳說與史料。

兩三年時間裏,他跨越陜、鄂、湘、贛、蘇、浙、皖、魯、豫,行程近3萬裏。

不似如今交通便利,當年路途之艱,跋涉之險,對司馬遷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驗。

但他不怨不訴,而是甘之如飴,豐富學識與閱歷,完善人生觀和歷史觀。

於長安任職後,他又隨漢武帝巡行郡縣、祭祀五帝,還奉命西征巴蜀。

出任太史令後,他更是「絕賓客之知,忘家室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

可就在李陵事件後,他事君至忠十余年,漢武帝卻毫不留情,將他打落深淵。

連身邊的親朋好友,無不袖手旁觀:「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司馬遷心中的挫敗可想而知,可他深知,抱怨,是世上無用的事。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受刑之後的他,無悔亦無怨,發憤著史。

58歲的他,終於完成【史記】一書,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涵蓋3000余年歷史,共計52萬余字。

鄭樵說:「六經之後,惟有此作。」

梁啟超說:「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

對中華民族而言,可謂是與日月同光,足以輝耀千古。

【荀子】有言:「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受挫吃苦才是活著的常態。

每個人也都有抱怨訴苦的本能,可誰也幫不了誰,只會毀了心誌,誤了步伐。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戒掉了抱怨把人生調成了靜音模式。

遇事不怨,默默耕耘,將抱怨環境的心情,化作前行上進的力量,才能拔高生命的境界,擁有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