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成語「沆瀣一氣」中,「沆瀣」一詞,有何含義?

2024-03-03歷史

成語「沆瀣一氣」,出自北宋時期的翰林學士、文學家錢易的一部筆記小說【南部新書】中,與蛇鼠一窩、一丘之貉等成語的意思接近,帶有貶義。

然而,「沆瀣」一詞,本身是沒有貶義的。沆瀣一詞,自古有之,早在戰國末期,詩人屈原所著的楚辭當中,便出現過「沆瀣」一詞,寫道:「 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這裏所說的沆瀣,指的是夜間的露水與水汽。

除此之外,「沆瀣」也可以指代一些極其珍貴的飲料,例如在另一首詩句當中,便寫道:「金盤餐沆瀣,花界食醍醐」

「沆瀣」一詞,不僅僅沒有貶義,反而是帶有褒義的,它指的是二者之間,極為默契,極為契合,意氣相投,例如一句詩句中所說的:「蓋有瓣香之誠,沆瀣之契焉」

以上,便是成語「沆瀣一氣」中的「沆瀣」的含義。

而成語「沆瀣一氣」的由來,還有這麽一個典故。眾所周知,科舉制度萌發於南北朝時期,開始於隋朝大業元年,而到了唐朝才真正成型。在唐朝唐僖宗乾符二年的科考上,有一位叫崔沆的主考官,批閱了一位叫崔瀣的考生,對崔瀣的才學極為贊嘆,繼而錄用了崔瀣,崔瀣得以榜上有名,成為了崔沆的「 門生

由於主考官崔沆與考生崔瀣的名字,太過於巧合了,二者姓氏相同不說,兩人的單名連起來讀,便是「 沆瀣 」二字,沆瀣指的是夜間的露水與水汽,都是由氣形成的。

雖然說,崔沆與崔瀣兩人之間,並無瓜葛,一切純屬巧合,但是,人們還是議論紛紛,繼而誕生出「沆瀣一氣」一詞,而慢慢的,「沆瀣一氣」這個成語,變成的約定俗成的,帶有貶義的成語,與蛇鼠一窩,一丘之貉等成語的意思接近。

這一典故,被記錄在了上文所說的【南部新書】中,書中這般寫道:「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除此之外,北宋年間國子監的王讜,在其【唐語林】一書中,也參照了沆瀣一氣這個典故與成語,寫道:「崔相沆知貢舉,得崔瀣。時榜中同姓,瀣最為沆知。譚者稱:‘座主門生, 沆瀣一氣。」

以上,便是成語「沆瀣一氣」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