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百年寧古塔:只是極少數人的幸運地

2024-07-17歷史

電視劇【甄嬛傳】中,聽聞皇上要將父親甄遠道和家眷流放寧古塔,甄嬛臉色大變,自此,她對皇帝就再也沒有愛,只剩下了恨。

在其他清宮劇中,觀眾也常聽到「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這樣的台詞,一般都是皇帝盛怒,而聽聞者絕望。

今天,你在黑龍江海林市,還能看到寧古塔將軍駐地舊城遺址。今年四月在海林市俗稱「酒廠溝」的坡地上又發現一處面積約12萬平米以上的聚落遺址,出土陶器等文物百余件,且有明清時期墓葬。

酒廠溝遺址(圖據黑龍江文物考古研究所)

寧古塔為滿語,意為「六個居地」,名為塔而實無塔。據專家考證,其包含沙蘭、牡丹、交羅、沙爾虎、舊街和泥漿六個部落。從順治十二年(1655)開始,這裏便成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

但跟一般人想象中可能有差異:在寧古塔的遭遇究竟如何,也會因人而異。對於部份被流放者而言,寧古塔雖然艱難,但可能也不算人間地獄。

流放作為刑罰由來已久,【尚書·舜典】就有「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的記載,而東北地區也從東漢三國就開始成為流放地。但清代遣戍制度之完備、流人數量之眾多、流人分布之廣闊、被流放原因之復雜,都是以往任何朝代所無法比擬的。

清代刑罰沿襲前代的笞、杖、徒、流、死五大類,僅次於死刑的流放大致分為2000裏、2500裏和3000裏三個等級。流放具體操作又分為遷徙、流、充軍和發遣,其中遷徙最輕、發遣最重。當統治者認為罪不至死但充軍又太不解恨時,就會施以發遣:發往邊疆苦寒之地作為奴隸或充當苦差,或是一人或是全家上百人。

於是反清復明的誌士、身陷囹圄的書生、派系鬥爭的倒黴蛋、被株連的無辜群眾、科場案的士子考生還有各種罪犯戰俘,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各種人,都朝著同一個寧古塔而去。

清中期寧古塔地圖

寧古塔是當時最遠最冷的流放所在。因為處於小冰河期,三四百年前的寧古塔比如今更寒冷。清初【研堂見聞雜記】中記載,寧古塔不僅路途遙遠「重冰積雪」,而且流放者路上可能就被虎狼吞噬甚至被「饑人所啖」。而像上陽堡這樣的流放地(今遼寧開原縣)不但路程近一半,而且有「屋宇可居」,相比寧古塔,「上陽如天上矣」。

那被發遣到寧古塔的流人中,什麽樣的人待遇相對最好?有家世有名氣的文士。

1657年,丁酉南闈客場案發。在統治者蓄意打壓江南漢族士子的考量下,次年予以重判:兩名主考官斬決、十八房考官除一人已死外統統絞決,以吳兆騫和方章鉞為代表的八名舉子「流徙寧古塔」。

方章鉞是方拱乾的第五子,方拱乾出身安徽桐城望族方家,康熙時的散文桐城派首創者方苞即是代表。因為禍及親屬,方拱乾和全部六個兒子都被發往寧古塔。1659年農歷七月,方拱乾一家到達寧古塔。但因為出錢認修前門城樓工,1661年方拱乾就「奉詔贖還」。雖然僥幸歸來,但此後既老且貧、流寓揚州。

相比方拱乾,吳兆騫在寧古塔更出名。吳兆騫年少成名、恃才放曠,結果28歲就被發配寧古塔。後來其友顧貞觀向納蘭性德求救,一闕【金縷曲】讓納蘭性德「泣下數行」,吳兆騫才終於在流放寧古塔二十三年後返京。

雖然是流放去寧古塔,但吳兆騫租牛車「載所攜書萬卷」,1663年其妻葛采真、其妹吳文柔又前來寧古塔相聚,境遇在流人中算是很不錯的了。在寧古塔,吳兆騫不但能與方拱乾方章鉞等吟詩論文,還與張縉彥等七人組織了「七子之會」,成為黑龍江的第一個詩社。1674年,吳兆騫被黑龍江將軍巴海聘為家庭教師、禮遇有加,處境愈加寬松。

張縉彥則更超出想象。他本是明崇禎進士,李闖進城的時候他投降稱賀,之後逃亡南方成了南明弘光帝的兵部尚書,跟著又前後兩次降清。1661年他本來被擬罪「斬立決」,高層覺得一刀太便宜他,因而改成抄家並流放寧古塔。

結果張縉彥上路時,不僅跟吳兆騫一樣帶了大量書籍,甚至還有10名歌姬。在寧古塔,張縉彥除了組織作詩還遍訪當地風景,寫成了黑龍江第一部山水記與地名學專著【寧古塔山水記】。此外他還帶去了大量的蔬菜種子,教當地人種瓜種菜,「芹、芥、菘、韭、菠菜、生菜、芫蔞、茄、蘿葡、玉瓜、倭瓜、蔥、蒜、秦椒」等一應俱全。

明人繪【明郭忠節公聯吟雅集圖】之張縉彥像

對於張縉彥而言,寧古塔只是一個冬天更冷的所在罷了,他流放十一年去世後,當地人甚至把他奉為「五谷神」。像這樣有一技之長的人,在寧古塔有時甚至感覺更自由。呂留良的孫子在寧古塔當了醫官,雍正聽說後很生氣,要求寧古塔將軍撤他的職再加嚴辦。寧古塔將軍遵旨撤了職,但病照看、錢照給——這就算嚴辦了。

朝廷對流人的本意當然是發配苦寒之地嚴懲,但天高皇帝遠,在訊息往來緩慢的當時,皇帝不可能事事插手。當地的寧古塔將軍想開恩照顧一下,皇帝也只能睜只眼閉只眼。何況讓當地軍官安心守邊,根本上是比懲罰犯人更重要的事。

黑龍江海林市的雪景 圖據視覺中國

東北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寧古塔正是這三寶的特產地。1663年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反清復明誌士楊越,透過親友引來關內商人來此經商,以中原的綢緞、瓷器交換寧古塔的藥材和皮毛。楊越的妻子範氏開店出售用鵝油烙的糕餅和江南小吃,這是寧古塔飯店的起源。

短短一二十年間,寧古塔的面貌遠非昔日。吳兆騫在【寄頓舍人書】中寫道:「……商販大集,南方珍貨,十備六七,街市充溢,車騎照耀,絕非昔年陋劣光景。流人之善賈者,皆販鬻參、貂、累金千百,或有至數幹者。」其子吳桭臣生於寧古塔,所著【寧古塔紀略】記載:「……人煙稠密,貨物客商絡繹不絕,居然有華夏風景。」

吳兆騫像

寧古塔的本地平民,出於對知識和文化的敬仰,以及隨著自身生活質素的提高,對中原來的文士們基本都態度恭敬,「見士大夫出,騎必下,行必讓道。老不荷戈者,則拜而伏,過始起。」流人中的文人學者,在教書、經商、當差之余,或長歌當哭,抒寫自己的思鄉懷人;或登山臨水,歌詠塞外的山水景物;或存取故老,收集佚聞;或憑吊古跡,考察舊俗……所撰的詩文及著作不勝列舉,除了不能離開,跟坐牢區別巨大。

寧古塔固然是天寒地凍、生活艱苦的流放地,但對某些流人而言,空氣可能比關內更清新。吳兆騫返京後三年即逝世,臨終前念念不忘的是寧古塔的松蘑。

海林秋色 圖據視覺中國

文人們往往受器重,其他人則未必。【甄嬛傳】裏一句輕描淡寫的「流放寧古塔」,往往意味著鋪天蓋地的苦難。

發遣到寧古塔的犯人去向大致有兩種:一是與「與披甲人為奴」,披甲人即寧古塔當地的戍邊兵士;二是當差勞動。

為奴的命運最為悲慘,為奴意味著沒有任何人身自由、跟牛馬無異,由主人從鞭打到處死任意處置。如果流人有美貌妻女,主人常常會為了占有其妻女而將丈夫或父親殺死——留著礙手礙腳。一旦為奴,除非主人大發慈悲,否則終身不得贖身,而且子孫世代都是主人的玩物和工具。有的流人實在不堪忍受奮起反抗,或逃往深山或反殺奴主,但只要被活捉,都將被淩遲處死以儆效尤。

當差相對能活得像人一些。一種是被安排到驛站、礦山等地服雜役,每月到衙門例行報告兩次,這已是絕大多數流人眼中夢寐以求的美差。一種當差是到官莊上勞動:清廷在寧古塔設立眾多官莊,生產莊家和牲畜,而流人就是廉價勞動力,「非種田即打圍燒炭」。流人早起晚睡一年到頭地終日勞作,絕大部份都必須上交。方拱乾在【絕域紀聞】裏記載,「(女子)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腳單衣悲號於肩擔者,不可紀,皆中華富貴家裔也。」

清孫溫繪【紅樓夢】(局部)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除夕時,黑山村烏莊頭來賈府上貢,其中的大鹿、麅子、野豬、青羊、鱘鰉魚、野雞、熊掌、榛松穰都是東北特產,供賈府上下享用。而一旦賈府獲罪,那麽在寧古塔嚴寒中舂米擔水、悲哭不已的,正是昨日珠翠滿頭的迎春探春惜春。

清人丁介寫有一首【出塞】:「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據今人李興盛【東北流人史】統計,清代的東北流人總數達150萬之多。看似大不幸的方拱乾和吳兆騫,其實是這一百多萬人裏屈指可數的幸運兒。

像方拱乾的孫子方登嶧,多年後因為戴名世【南山集】案而被全家流放東北,方登嶧和其子最後都死在流放地。踏上不歸途時,方登嶧賦詩:「五十年前罹禍日,征車行後我生時。豈知今日投荒眼,又讀先人出塞詩。」

寧古塔舊城址

150萬流人中,能識字著文並將自身遭遇傳諸後世的,實在寥寥無幾。不知有多少難以計數的絕望、冤屈、侮辱、恐懼、蹂躪、希望……被寧古塔每年冬天的大雪掩埋得白茫茫一片很幹凈。從十八世紀開始,遣戍的流人逐漸減少,並最終隨著清朝的結束而絕跡。

只是對於今人而言,已在時間長河中遠去的寧古塔,絕不僅僅只意味著一個地名。

文/啟淩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