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何清朝皇子分屬在八旗中不同的旗?皇族都在哪些旗?有何講究?

2024-08-08歷史
經常關註娛樂圈的人可能都會知道,有不少名人都自稱是八旗子弟,甚至動不動以清朝皇族後裔自居,比如張蘭就曾稱汪小菲其家族祖上就是正黃旗的身份,是皇室後裔血統。

了解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與別的朝代不同,有著獨特的八旗制度,但是很多不了解八旗制度的人自然而然的以為正黃旗是八旗之首,是皇族身份的象征,其實這個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清朝皇族從來不在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之中,清朝的皇子自成年結婚之後都會分府治事,而大婚分府治事之後皇子們都會分旗屬,清朝的規矩皇子們成年分旗都是分別隸屬於不同的旗屬,但是絕對是不能留在上三旗之中。下面就來說一說清朝皇子為何會分屬不同的旗屬,以及清朝的皇族都在哪些旗屬。

這些事還得先從清朝的八旗制度起源說起,都知道清朝是遊牧民族女真族滿洲人建立的政權,女真族在最初的時候是以部落形式群居,而外出狩獵也都是集體行動。說白了女真族的部落集體狩獵就和漢人的耕種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生活,只不過漢人的耕種是以家庭為單位,而女真族是以部落為單位。

而女真族通常外出狩獵都是一個部落集體出動,狩獵人數就比較多,就需要有統一指揮的首領,而這個首領在女真語中就叫牛錄。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之後,他就根據之前女真族流傳下來的這種有組織的部落狩獵規則改進革新創立出了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把每三百人編為一牛錄,首領稱之為牛錄額真,後來中文化官名為佐領;編五牛錄為一甲喇,首領稱之為甲喇額真,後來中文化官名為參領;編五甲喇為一固山,首領稱之為固山額真,後來中文化官名為統領。

一固山等於一旗,也就是說一旗人數大概是7500人左右,當然,這是指的努爾哈赤時期,隨著後來清朝八旗改制,清朝入關,勢力越來越強大,八旗中的一旗包括滿蒙漢三族人群,實際人數能達到3-5萬人左右。

八旗制度在努爾哈赤之後到了他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手中又進行了改制,皇太極吸收了滿、蒙、漢三族,分別將他們編制成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勢力日益壯大。

按照八旗制度的規定,八旗子弟是全民皆兵,和平時期就是民眾,要進行日常生產勞動,一旦戰事起來,那麽就是全民皆兵,都得上陣殺敵。就這一方面來說八旗制度與唐朝時期的府兵制有些相似,當然,本質上二者並不相同。

同時八旗還劃分了身份等級,八旗制度之下分為貴族和普通旗民,還有一種畸形產物那就是包衣阿哈。

貴族顧名思義就是統治階層,是統治和管理旗民和包衣的首領,在清初時期,八旗的首領貴族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至親,努爾哈赤賦予了他們很大的權力,旗人和包衣的婚姻、經濟、事務糾紛都要由這些貴族們裁決。

而普通旗民則和包衣阿哈又不同,普通旗民擁有自己獨立的經濟權力和處理家庭事務的權力,包衣阿哈則沒有這些權力,包衣阿哈實際上就是八旗奴隸,他們的一切都歸自己所屬的八旗貴族主人所有,包括娶妻生子、子女婚配、家庭經濟各種事務等都要由所屬的貴族主人批準才行。

但是後來隨著清朝入關,八旗貴族成了國家的統治階層,而這些包衣阿哈多是服侍這些統治階層的人,他們在統治階層能說得上話,很多包衣阿哈受到統治階層的貴族信任和認可輕松地就被授予很高的官職,反而比普通的旗民更容易當大官,仕途上更容易晉升。

這也就導致了清朝入關後很多人以包衣奴隸身份為榮,憑借包衣奴才身份巴結統治階層的主人在官場呼風喚雨,這些包衣奴隸也自恃這一點反而自認為比普通旗民身份更高一等。明明包衣奴隸的身份要比普通旗民在法律上更低一級,但實際上反而包衣奴隸獲得的實際利益要遠比普通旗民高得多,所以很多人以當包衣奴隸為榮也成了清朝時期的一大畸形產物。

最初的時候清朝的八旗沒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是順治時期才出現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其實很多人都誤以為八旗是以正黃旗為尊,實際歷史上並非如此。在努爾哈赤前期時確實八旗以正黃旗為尊,努爾哈赤在子侄們成年之後,把他們封為各旗旗主,後來努爾哈赤只自己掌控兩黃旗,這時期還是以正黃旗為尊。

但是後來努爾哈赤寵愛大妃阿巴亥,並且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都很受努爾哈赤喜愛,可是當時八旗除了兩黃旗之外,其他六旗都已經有了旗主,因此努爾哈赤出於對阿濟格和多爾袞的喜愛,就把正黃旗交給了阿濟格和多爾袞共同統領,而幼子多鐸則跟著努爾哈赤掌管鑲黃旗,從此之後八旗以鑲黃旗為尊,努爾哈赤去世後特意交代由多鐸接替他掌管鑲黃旗。

皇太極繼位之後,由於他只是正白旗旗主,尊貴的兩黃旗不在皇太極手中掌控,於是皇太極就想辦法從大哥褚英的兒子也就是他的侄子杜度手中搶走了鑲白旗掌控權,然後皇太極又強行與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對換了旗幟顏色,從此皇太極的兩白旗就成了兩黃旗,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的兩黃旗就變成了兩白旗,這件事史稱八旗改色。

到了順治時期,由於順治繼位之時年幼,是被多爾袞所扶持,一直受多爾袞操控,因此順治在多爾袞去世後,對多爾袞進行了清算,順治把兩白旗從多爾袞手中奪了回來,順治決定親自統領多爾袞的正白旗,由於多爾袞執政期間把順治的大哥肅親王豪哥弄死了,還搶走了豪格手中的正藍旗,後來多爾袞把正藍旗交給了弟弟多鐸統領,自己兼領了兩白旗,因此順治自領正白旗之後,為了補償大哥豪格的後人,把鑲白旗交由豪格的後人統領。

從此之後清朝八旗制度未再改變,後世的清朝皇帝都是傳承順治親自統領兩黃旗加正白旗,因此這三旗沒有旗主,確切的說旗主就是皇帝本人,由於是皇帝親自統領,故此稱之為上三旗,而剩下五旗都是由旗主統領,所以稱之為下五旗。

而下五旗的旗主也在順治時期基本形成定局,分別是: 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家族世襲;鑲白旗旗主肅親王豪格家族世襲;鑲紅旗旗主代善長子克勤郡王嶽托家族世襲;正藍旗旗主豫親王多鐸家族世襲;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家族世襲。

實際上不管是上三旗也好還是下五旗也罷,對於普通的旗民沒有太大影響,主要影響的是包衣奴隸和皇子們。

上三旗由於旗主是皇帝本人,那麽上三旗的包衣奴隸就等於是皇帝的私人奴隸,正所謂打狗還得看主人,人家的主人是皇帝,那當然皇帝的包衣奴隸也比下五旗的隸屬於王公貴族的私人奴隸要更高貴一些。

這是包衣奴隸的區別,到了皇子這那就是清朝的規矩了,按照清朝的規矩上三旗只能有皇帝一個貴族首領,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上三旗中的貴族除了皇帝之外,就是一些被皇帝加恩擡旗入籍的妃嬪家族,屬於是外戚家族,除了外戚之外上三旗中是不允許有皇室嫡系成員存在的,這才凸顯皇帝的尊貴與獨一無二。

所以皇子們在未成年時,都屬於鑲黃旗的旗籍,當皇子們成年大婚之後,搬出紫禁城到外面由內務府統一分配的府邸居住,這叫分府治事,在分府治事之後,皇子們的鑲黃旗旗籍自動解除,會被重新隨機分配到下五旗之中。

當然,皇子們被分配到下五旗之中也都是當貴族,就像康熙的第十三子胤祥,在大婚之後胤祥被分配到正藍旗之下,由於胤祥與雍正皇帝關系親密,因此雍正繼位之後就冊封胤祥為怡親王,並且雍正特意讓胤祥成了正藍旗的領主。

所謂領主就是在一旗之中掌控牛錄數量僅次於旗主的第二大貴族,俗稱小旗主。其實皇帝把皇子們分派到下五旗除了凸顯皇帝唯我獨尊的氣派之外,還有就是皇帝想利用皇子們監視下五旗的旗主們。

在清朝入關之前,旗主們的權力極大,不僅可以享有裁決本旗一切事務的權力,還可以參政議政,對皇權有很大的威脅。順治親政之後就開始逐步削弱各旗旗主的權力,康熙時期為了進一步削弱旗主權力,把兄弟們和子侄們分派到各旗當小旗主,淡化旗主們在本旗的影響力,又讓都統逐漸取代了旗主的權力,所以皇子們被分派到下五旗也屬於皇帝制衡旗主們的一招。

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對下五旗旗主的權力淡化,在清朝中期八旗旗主已經基本被架空,只剩下空掛旗主名頭而已,這些旗主王爺大多成為有富貴無實權的富貴閑人。

當然,清朝也有例外沒有被分到下五旗的皇子,那就是康熙第十四子胤禵在雍正繼位之後被分屬到正黃旗之中,胤禵之所以特殊而是因為他是雍正繼承皇位的有力競爭對手,也是雍正的政敵弟弟,雍正把他調入正黃旗是為了方便派人監視軟禁他,所以胤禵是個例外。

但是胤禵在乾隆時期去世之後,乾隆很快就把胤禵的子孫從正黃旗遷到了鑲藍旗,所以胤禵只有他本人這一輩在正黃旗中受雍正的監視和軟禁,他去世之後子孫就被遷了出去,所以清朝時期上三旗幾乎沒有皇族嫡系後裔。

所以很多人自詡為清朝皇室後裔,然後一說就是自己家族當年是八旗中的正黃旗,這些人不僅在自吹自擂而且還都是歷史誤區,實際清朝歷史上上三旗中清朝皇室嫡系成員幾乎沒有,即便有一些皇室成員也都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兄弟們的後裔,這些人已經屬於皇室遠支宗親,並不算是皇室嫡系後裔,這些人即便是在清朝時,基本也都是閑散宗室,身份地位和普通旗民都差不多。

因此那些對外自詡是正黃旗是清朝皇室後裔的人,他們可能真是滿人,但絕不會是皇室嫡系後裔,可能是皇室遠親,是那種連當時的清朝統治者都不待見的遠支宗親,或者是皇室外戚家族後裔,當然,還可能是包衣奴隸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