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解放舟山群島累趴,漁夫卻輕松道破蔣介石舟山勝負

2024-02-29歷史

解放舟山戰役前夕,蔣介石來到日月潭散步,只見一捕魚老農,對著剛打上來的小魚連連哀嘆,蔣介石便走上前去詢問自己能否捕一網魚,老農爽快的打答應了。沒想到蔣介石還真的捕上了一條大魚。蔣介石認為這是一種預兆,對舟山戰役十分有信心。老農拿起魚一看:怎麽剛捕上來的魚就死了?後來誰也沒想到,老農隨口一句話竟然預言了蔣介石的命運。那麽,舟山戰役到底打得如何?為何這場戰役讓粟裕累壞了呢?

解放舟山戰役困難重重

1949年夏天,粟裕命令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拿出一份解放舟山群島的作戰計劃,經過反復協商,粟裕敲定了解放舟山群島的基本策略:先取外圍諸島,然後攻擊定海本島,到這年10月,第七兵團主力部隊解放了舟山外圍的島嶼。舟山群島位於杭州灣東海面,是寧滬杭地區的海上屏障,在蔣介石心目中,舟山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反攻大陸」的一個重要彈板。

舟山群島地處浙江北部近海的錢塘江與長江口的交會處,由大小300多個島嶼組成的,其中舟山本島為最大,東西長約30公裏,南北寬為20公裏,定海縣城即在其上。它是中國南北海上交通的要沖,滬、甬、杭地區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顯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更為重要的是,這裏緊鄰蔣介石的家鄉浙江奉化,是他最不願放棄的一片故土。這也是為何蔣介石會在舟山戰役之前,在日月潭附近居住的原因

因此,為了固守舟山群島,蔣介石將原國民黨上海防衛司令石覺,與浙江省政府主席周喦,任命為舟山防務正副司令,並將舟山群島上集結的6萬多名國民黨殘兵,整編為國軍第75軍和87軍。據守舟山大榭島的是國民黨軍第75軍19師的1400多人。守軍自恃有大海作屏障,又有堅固的工事可防守,料定解放軍無法逾越。舟山防衛副司令周巖甚至狂妄宣稱:"共軍是不能從水上跑過來的"。面對國軍的挑釁,粟裕大將該如何克服地理環境的困難?

粟裕認為渡海作戰最大的困難是過海。部隊如果不能及時上岸,那仗就非常難打了。粟裕總結為一句話:運載工具的集中,比兵力的集中更為重要。在總結此前幾次渡海作戰經驗後,粟裕與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多次商談船只運輸問題。粟裕給蕭勁光算了一筆賬:渡海作戰需要運送50萬人,所有車馬、武器、糧食彈藥等一切裝備,總重約13.5萬噸,以每人占0.6平方米計算,需要的船只噸位總和為76萬噸。

這樣核算下來,整個作戰過程需要千噸以上的船只575艘。如果第一梯隊的八個軍總計6萬人登島,那麽還需要至少2000只登陸艇。這可把蕭勁光愁得不輕,眼下大戰在即,從哪裏籌備出2000艘船呢?更要命的是我軍部隊中的,大部份戰士都是北方內陸人士,不會遊泳不熟悉水性的"旱鴨子"。他們都沒有見過海,不會遊泳,再加上剛來南方水土不服,因此不少人生了病。擺在眼前的困難重重,可愁壞了粟裕大將軍。

中國大陸基本上解放後,國民黨也將舟山群島作為挽救失敗厄運、東山再起的軍事重地來經營。其實蔣介石在解放軍渡江之前,就確定了退守台灣,依托沿海島嶼反攻大陸的計劃,因此舟山是東南沿海最重要的基地。1949年7月下旬,國民黨軍組建了"舟山防衛司令部",以原上海防衛司令石覺為司令,原國民黨浙江省主席周巖為副司令。解放舟山刻不容緩,粟裕該如何克服船只不足和「旱鴨子」的問題呢?

解放舟山戰役一觸即發

船只問題雖然暫時無解,但部隊的訓練和作戰不能放松,在學習渡海作戰和積極準備船只的同時,在華東地區黨政機關的支持下,解放軍從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征集到了200多只木船,經過改造,這些木船可以運載10萬人參加渡海作戰。為了盡快適應海上生活,戰士們就用繩索拴在一起,站在海水中承受海浪的沖擊,以提高水下適應能力。經過一個多月的戰前訓練,官兵克服了恐懼、炎熱和疾病流行的重重困難,初步掌握了渡海登陸作戰的有關戰術。

擔任進攻舟山群島的22軍是三野的主力部隊。前身是山東軍區8師,擅長攻堅。抗日戰爭中著名的鐵道遊擊隊也在這個軍中。粟裕下令主攻部隊將隱蔽在河港灣內的100多條船, 悄悄地擡運到海邊,用雜草和蘆葦等偽裝起來,使綿延幾公裏長的船隊不露一點痕跡。炮兵團人拉肩扛,將火炮從數公裏外的地方秘密運至發射陣地。數千名解放軍指戰員一夜的緊張行動,國民黨軍竟毫無察覺。第二天舟山的飛機前來偵察,也未發現什麽目標。

10月解放軍第22軍以四個團的兵力,乘坐500多艘木船,向金塘島發動進攻,經過不到一天的戰鬥,解放軍殲滅敵軍2400余人,殘余國民黨軍隊則慌忙逃往了定海島。而現實並不像敵軍想象的那樣,我22軍突擊部隊的4個營,分乘100多條民船,只用了幾十分鐘就"跑"上了大榭島南部岸灘。英勇的指戰員們不顧敵人火力的威脅,冒著槍林彈雨迅速搶占了灘頭陣地。登陸後,部隊分三路向縱深穿插分割,迂回包圍,國軍難以招架紛紛投降。

1950年5月深夜,情報證實國民黨部隊掩護大部隊在進行撤退行動。次日,我軍第3野戰軍向第7兵團發出「向舟山群島之敵全線進攻的命令」,解放軍10萬大軍在激烈的炮火中東起登步島,西至桃花島、鎮海,在15公裏的海面上,同時發起進攻,接下來的幾天相繼占領登步島、沈家門、朱家尖等島嶼。國軍為何要撤退呢?

隨著大榭島、梅山島、金塘島的先後失守,舟山防務司令石覺慌了手腳,他一方面收攏殘余兵力,負隅頑抗,另一方面則趕忙向蔣介石求援。此時的蔣介石正因福建、四川等地的戰局而急得焦頭爛額,卻沒想到陳毅和粟裕的部隊,又開始在舟山群島附近發起了攻勢。經過再三斟酌,蔣介石決定放棄舟山,收縮兵力據守台灣。他以最高統帥的名義,在軍事會議上下達了從舟山撤軍的命令。

舟山戰役,在我軍雷霆之勢下快速占領,而粟裕此時沒有為舟山群島的解放而歡呼,相反他心中的不安增加了。5月即將撤離的國民黨軍隊,開始把島上帶不走的物資全部破壞,國民黨副總司令親自坐鎮指揮,把剛剛運到的幾千桶汽油焚燒於此,還炸毀了岱山島上的飛機跑道,粟裕對國軍的撤退有何猜想?為何他反而更加不安了呢?

蔣介石舟山撤退的陰謀

蔣介石以最高統帥的名義,在軍事會議上下達了從舟山撤軍的命令,從5月13日開始,3天之內必須全部撤離,為了不使行動泄露,對外則宣稱「美援及日本賠償物資運輸計劃」,為了將這12萬部隊安全的撤出舟山,他還造出「反攻大陸」的聲勢。這樣一來,粟裕徹底明白了蔣介石的意圖:舟山雖然已經解放,但敵人不是被消滅,而是跑到台灣去了!

這樣一來台灣島和金門地區的敵軍,總數就有四十萬之多了,這些敵軍聚在一起,勢必會大大增加我解放台灣的難度。戰後,國民黨方面為大部隊撤回台灣召開了隆重的慶功大會,授予指揮此次作戰的石覺青天白日勛章。但在慶功宴上,石覺卻憂心忡忡,哀嘆:「觀此次作戰,共軍士兵近戰和夜戰較為嫻熟。石覺的判斷是有依據的,在登步島之戰中,國軍盡管聲稱取得大捷,但卻並未找到一具我軍烈士的屍體。而國軍自身傷亡極大,與我軍傷亡對比達到了7.5:1之多。

登步島戰鬥結束後,舟山國民黨軍開始轉守為攻。在國民黨統帥部反攻大陸計劃的部署下,台灣方面調動兵力,加強舟山的軍事力量,並出動海空軍對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進行空襲和封鎖,企圖破壞新中國的和平建設。自敗退台灣以來,蔣介石一直將反攻大陸寄希望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如今的國際形勢,第三次世界大戰恐怕真的不會發生。為了確保台灣的安全,盡管有再多不舍,蔣介石只能放棄舟山。

1950年5月19日舟山解放。我軍原準備以陸、海、空三軍配合作戰解放舟山群島,因敵撤逃,兩軍已無用武之地,我陸軍勝利完成了光榮任務。舟山的勝利解放意義重大。中央軍委在給三野的賀電中指出:"舟山群島的解放,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長江口的封鎖,為保衛海防安全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解放台灣,粟裕決定爭取在1950年底,消滅駐金門島的五萬敵軍,為解放台灣打好基礎。但此時正逢韓戰爆發,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粟裕的攻金計劃只能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