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野4名悍將為何與粟裕有沖突?譚震林批粟裕「粗枝大葉缺遠見」

2023-12-22歷史

在華野(三野)系統中,粟裕是極其耀眼的那一個,他是部隊的實際指揮者,打出許多「神仙仗」,包括毛主席在內的一眾中央領導都對其贊賞有加。

不過,粟裕當年在部隊中卻沒有建立起絕對的權威,有四名高級幹部都曾抵觸或質疑粟裕的指揮。這個其實也好理解,因為粟裕在資歷方面相對來說,是有所欠缺。

他在紅軍時期最高只擔任過偏師軍團的參謀長,抗戰時期倒是擔任過新四軍第一師師長,但新四軍的師長跟八路軍的主力旅長級別相差無幾。

光看前面這些履歷,與他相近的人也不少。因此,他就缺乏了另外幾大野戰軍指揮者那種威望。那麽,當初分別是哪幾位與他有過沖突,最後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一、越級上報的陳士榘

陳士榘雖然比粟裕還小兩歲,但他在資歷方面卻非常驚人,也特別得毛主席信任。

他參加過秋收起義、紅軍時擔任過紅30軍代軍長;抗戰時期擔任過343旅參謀長、115師參謀長、濱海軍區司令員。

日寇投降後,羅榮桓率部奔赴東北,陳士榘則繼續留在山東,擔任山東軍區參謀長,山東與華中合並後,他又擔任過華野參謀長。

從這些職務上來看,陳士榘長期在中央主力中,難免會有些心高氣傲。

1946年底,宿北戰役取得勝利後,中央給剛剛匯合不久的山東、華中下達指示:

應集中主力殲滅魯南之敵,並相機收復棗(莊)、嶧(縣)、台(兒莊),爾後無顧慮地向南發展。

毛主席提出一個大方向,不過也給了很大的自主權,該打魯南哪一支敵軍,就要看華東自己商量。

召開會議時,粟裕首先提出要打蘇北的整編74師,因為不久前華中野戰軍才在漣水吃了整74師的虧,他認為目前有山東力量的加入,可以一舉雪恥,再伺機收復淮陰。

但陳士榘卻提出不同意見,他指出整74師實力很強,附近還有其他國軍,如果不能及時把對方消滅,很可能陷入困境,所以應先打整26師。

雙方爭論很久都沒有個結果,陳老總一時也沒拿定主意,他內心其實更認可陳士榘,但兩部剛剛合並,華中野戰軍一致要求打整74師,他也不好否定求戰的熱情。

本來陳老總想慢慢給雙方做工作,沒想到陳士榘拉著政治部主任唐亮一起越級致電中央,陳說兩個方案的利害。

這種事情其實是有違紀律的,陳老總得知後大怒,一通電話打到陳士榘處吼道:你們有電台,你們可以發報,你們要告我的狀!

三天後,中央回電指示,應先殲滅魯南整26師,找機會再打蘇北整74師。

這封電報讓粟裕有些失落,不過隨後還是很配合地指揮作戰,魯南戰役順利殲滅國軍兩個整編師、一個快速縱隊。

當然,陳士榘並非針對誰,只是方式沒處理好,後來他同樣敢跟劉伯承「傲」著。

淮海戰役中野打黃維兵團非常吃力,粟裕就調了三個縱隊和炮兵過去支援,這些援兵交由陳士榘指揮。

陳士榘到了以後也不立馬做出動作,堅持要中野騰出一個主攻方向給自己,劉帥只好讓中野6縱歸陳士榘指揮,才平息紛爭。

劉帥倒也沒放在心上,建國初期,還點名要陳士榘去南京軍事學院任職。從這裏可以看出,當年大家的爭論,都是出自公心。

二、摔了電話的許世友

許世友早期資歷跟粟裕比也沒差多少,曾任紅四方面軍主力紅四軍軍長、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膠東軍區司令員。

而兩人的性格又正好相反,粟裕謀而後動、心思縝密,許世友性烈如火、沖動敢打,相處起來經常會有沖突。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前,粟裕先給許世友7縱下達命令,讓他們從坦埠出發,東去沂水西南會同其他兄弟部隊一起聚殲桂軍。

但走出幾十裏後,華野司令部再次打電話來讓他們返回原地,占據坦埠東南制高點。

許世友生氣地在電話裏說:你們就只曉得在地圖上一卡一卡的,當兵的都是兩條腿。說完摔了電話。

而當時另一頭正好是粟裕,據在場人事後會議,粟裕氣得滿面通紅,半晌沒有說話。

1948年的濟南戰役,粟裕想的是以濟南為吸引點,伺機殲滅國民黨援軍,但前線指揮員許世友直接下令猛攻,迅速攻破濟南。

結果是好的,只是對粟裕來說,多多少少有點遺憾。

當然,建國後兩人的感情還不錯,粟裕在上海養病期間,眾人一同去打獵,許世友也稱呼粟裕為「老首長」。

三、拍桌頂撞的宋時輪

宋時輪擔任過紅30軍軍長、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團長、4縱司令員、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參謀長,華野成立後改任10縱司令員。

1947年8月為配合劉鄧挺進大別山,10縱在梁山打阻擊,結果遭遇國軍精銳第五軍突襲,為避免腹背受敵,宋時輪在請示過參謀長陳士榘後,率部北渡黃河。

雖然保留了軍隊的主力,但4000多支前百姓和1500多指戰員都沒能過河,10縱遭遇巨大損失。毛主席聞訊後致電批評宋時輪:私自北渡,致受損失,是一次極大錯誤。

這句責語讓宋時輪有點懵,因為他當初是聽到陳士榘口頭同意後才渡河的,怎麽成私自了?

奈何事情緊急,宋時輪當時沒有等到書面憑證,所以能洗刷自己「罪名」的,就只有陳士榘了。

宋時輪希望陳士榘能幫自己作證,但陳士榘自己都受了批評,就沒出面說話,惹得宋時輪心裏非常不快。這種情緒,在濟南戰役前爆發了。

當時粟裕將10縱部署為阻擊部隊,宋時輪不願意,說目前10縱傷亡太大,無法完成任務。公開會議上如此頂撞,粟裕也很不高興,就批評了兩句。

結果宋時輪脾氣更大,拍著桌子說自己不幹了,要去東北休息。毛主席得知此事後,立馬要將宋時輪撤職,也是粟裕好脾氣,還將宋時輪保了下來。

攻濟結束後,宋時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做了深刻的檢討。後來在淮海戰役中,宋時輪又發揮自己善守這一特點,打了關鍵的徐東阻擊戰。

建國後,宋時輪與粟裕還有些小別扭,比如他們都在解放軍軍事學院任職時,粟裕剛把妻子楚青安排到身邊當秘書,宋時輪就立馬下令不允許院內人員調自己親屬到軍事學院。

不過,粟裕還是大度,後來宋時輪、鐘期光等人受沖擊時,粟裕打電話給周總理,將幾人給保了下來。

所以最後宋時輪也改變心態,晚年一直努力幫助粟裕平反,1989年他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裏就有這樣一句:粟裕將軍曾受到長期不公正對待。

四、脾氣火爆的譚震林

前面幾位1955年都是上將,譚震林雖然沒有軍銜,但他地位卻是最高的,一度還高過了粟裕。

譚震林曾任紅12軍政委、閩西南軍委副主席、新四軍第2師政委,解放戰爭初期與粟裕一同指揮華中野戰軍。

這時譚震林是華中分局副書記、華中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華中野戰軍政委,而粟裕是華中分局常委、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

黨指揮槍,譚震林在三個單位中都略高於粟裕。

本來兩人關系還不錯,但是1947年華野7月分兵後,部隊接連吃了幾個敗仗,尤其是南麻、臨朐戰役讓華野遭遇重大損失。

譚震林隨即寫信給陳老總並轉交給粟裕,裏面稱贊了粟裕有軍事才能,但後文也批評「常常粗枝大葉,戰略缺少遠見」。

對於這些,粟裕虛心接受,不過也委婉表示有些事情具體還是譚震林負責的。

淮海戰役時,粟裕、譚震林共同成為了淮海總前委成員,後來兩人來往也比較多。據譚震林的外孫王石達後來回憶:

外公一生敢說敢做,個性鮮明,人稱「譚大炮」。在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在軍事上最佩服粟裕,外公晚年常在我面前回憶當年的崢嶸歲月。

總的來說,粟裕並不是能力上讓人不服,只是當時的情況復雜。

山東野戰軍是八路軍為主體,華中野戰軍則是新四軍為主體。論基礎實力山東要強一點,但缺乏一個有才能的指揮,論作戰水平華中要強一點,但指揮者缺乏讓人敬畏的威望。

唯有中和起來,才能產生最大的戰鬥力,只是在中和的過程裏,摩擦在所難免。

相較而言,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那些摩擦也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