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渡江戰役,解放南京的35軍並非吳化文部隊,而是真正的魯南子弟兵

2024-04-14歷史

1949年4月晚開始的渡江戰役中,渡江的3野35軍在南京北大門橋頭堡的「三浦」地區與國軍遭遇,經過3天的激戰,我軍攻占了江浦城,浦鎮、浦口也相繼告破。

35軍也成為第一批進入南京的部隊。

以至於在若幹年之後,當時擔任進攻南京主力的2野4兵團司令陳賡,也不得以感嘆35軍戰力之強,居然能在自己之前攻入南京。

而說到我們本期的主角——35軍。

在很多網絡段子或一些自媒體的口中,卻將其當成偽軍投誠過來部隊一蹴而論,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對其在認知上出現了極度的偏差。

但實際上在渡江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35軍」早已並非吳化文所率領的投誠軍隊,而是一支真正由山東人民子弟兵組成新35軍。

率先進入的南京城的我軍部隊

35軍前身,吳化文所部

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進行到關鍵階段,吳化文的96軍在我軍強大的攻勢下果斷戰場起義,其部下轄之84師115旅、116旅、軍部下轄獨立旅合計2萬人,全部被改編為我華野部隊35軍。

在淮海戰役開始後,對於這一支反復無常的軍隊,粟裕並沒有給予其更多的作戰任務,在華野部隊南下圍殲黃維兵團時期,僅讓其在宿縣擔任預備隊,而之所以粟裕會這麽做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我軍在打完碾莊之後兵力充足不需要其承擔戰鬥任務。

而另一個原因也在於吳化文與他的35軍確實是反復無常,對於這樣一支在戰場上迫於我軍壓力而投誠的部隊,並沒有太多的信任感。

在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吳化文

那為何我軍一直警惕吳化文,還有他的起義部隊呢?

原因還在於這支部隊,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斑斑劣跡。

吳化文,西北軍出身,早年還是馮玉祥所倚重的部將實力並不弱於13太保,中原大戰後跟隨老大哥韓復渠一起投奔老蔣統治山東,在抗戰時期屬於國軍的蘇魯戰區,當時吳化文擔任新編第4師師長,由於防區和我山東八路軍重疊,沒少在根據地與我軍搞摩擦。

1943年,在日偽的威逼利誘以及對於在國軍職務的不滿,吳化文率部公然投靠南京偽政府,並擔任第1軍軍長,是偽軍在山東的絕對主力,總兵力達到1.2萬人,而為了取信日軍,吳化文所部對我根據地展開瘋狂掃蕩,卻被我軍連續三次攻勢挫敗,損失慘重。

在抗戰末期其所部又被改編為偽軍第3方面軍,在抗戰結束後被國軍收編(第4路軍),繼續向我根據地進攻。

抗戰時加入汪偽部隊的吳化文

解放時期,吳化文繼續率部進攻我軍,在兗州戰役中有2個師被我軍全殲,到了1947年被改編成整編84師師長,分屬於邱清泉所部在外線作戰中一直充當直先鋒和我軍纏結作戰,在七月分兵作戰中,配屬邱清泉第5軍的吳化文所部57師,在被葉飛一縱包圍在曹縣的情況下,頑強抵抗,雖然占據兵力優勢,卻無進展,在第5軍增援到達之前不得已結束戰場。

而不僅葉飛吃癟,粟裕也在外線指揮西兵團作戰中讓吳化文惡心了一番,在魯西南戰役中,粟裕所部進展不大,殲敵不多,以至於下面指戰員也調侃

「魯西南水多,泥鰍成了龍。吳化文過去是我們的手下敗將,現在居然敢跟著我們的屁股追。」

因此解放戰爭時期,吳化文所部是出了名的頑固,和我軍作戰也玩命,戰力不強卻也不輕易投誠,並非網上所說的其不願意跟著老蔣混。

投靠國軍的吳化文

魯中南縱隊當主角的真35軍

1949年1月,在我軍三大戰役結束休整期間的賈汪會議結束後,華野被整編成3野,而吳化文所部也被改編成為35軍。

不過改編之後的35軍結構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淮海戰役結束後,我軍開始對吳化文的部隊進行了大調整,很多之前犯下滔天大罪和日軍合作之人(大多數軍官)紛紛逃亡或被遣散,整個部隊從起義時期的2萬人,驟降到1萬人以下,且多是被強征過來身世清白的壯丁。

而當時3野對於野戰主力軍之標配為35000人(3個師),為了彌補35軍兵源空擋,將原魯中南縱隊與吳化文部合編為35軍,魯中南縱隊同原三十五軍(吳部)的員額比例為2:1。

下轄103、104和105三個主力師。

擅長爆破的魯中南縱隊

在此次改編中:

新三十五軍原吳部三十五軍縮編為3個團,新三十五軍的3個師每個師各有魯中南縱隊兩個團,吳化文部一個團。

所以,新的第三十五軍架構為

軍部: 魯中南縱隊機關改編組成。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副軍長:楊友伯、胡大榮。副政委張雄,政治部主任:孔繁彬。

第103師: 於懷安任師長(吳化文老部下,1945年入我軍,解放戰爭積極策反吳化文),彭勝標任政委。師部由原魯中南縱隊47師改編組成,下轄4個團,3個從47師抽調組成,1個為吳化文所部。

第104師: 方明勝任師長(原魯中南縱隊第46師師長),嚴政任政委。師部為46師師部編組而成,4個團中3個團為46師各部改編而來

第105師: 何誌斌任師長(吳化文所部獨立旅旅長),顧復生任政委。第105師師部以原105師師部為基礎4個團中有兩個是吳化文所部。

進入南京城的35軍

因此雖然主官仍舊是吳化文,3個師長只有一個跟隨吳起義而來,12個主力團,由8個是魯中南縱隊改編而來。

此時的35軍,才真正意義轉變為「人民軍隊」。

而且不僅我軍指戰員占大多數,而且戰鬥力更是得到提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華野的步兵縱隊番號是1-13縱隊(缺5縱)合計12個主力縱隊,類似於渤海、魯中南和兩廣縱隊看似是沒有番號,但其實際戰鬥力卻一點不遜色於主力縱隊

特別是魯中南縱隊。

魯中南縱隊由魯中警備部隊改編而來,雖一開始定義為地方警備部隊,比起山東老大哥3、8和9縱看似後輩,但戰鬥力卻不顯稚嫩,其前身作為魯中警備部隊就多次與日軍和國軍作戰,在濟南戰役中更是和吳化文交過手,到了淮海戰役時期更是擔任主力縱隊之任務,先是解放臨沂挺進隴海鐵路,為大軍掃清運輸道路,隨後也加入到黃伯韜和黃維兵團,以全殲杜聿明集團的戰役。

可以說在淮海打滿了全場,部隊是新的,幹部是老的,戰鬥力也跟主力縱隊沒差別。

因而有主力的魯中南縱隊改編,即使是不算吳化文的投誠部隊,35軍依然是戰力頂流。

淮海戰役表現出色的魯中南縱隊

不過在改編的過程中,還是出了一點小插曲。

對於和吳化文部一起合並改編曾讓魯中南縱隊的指戰員很難以接受。

原因在於兩個,一個是吳化文的部隊口碑確實夠臭,投完老蔣投日軍,日軍沒了投老蔣,整個隊伍缺乏忠誠度,這讓從革命老區出來的魯中南指戰員很難接受,以至於很多指戰員說野司給他們 「包辦婚姻」、「強迫婚姻」 ,反對合並。

而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則是——魯中南縱隊其實和吳化文部隊其實還有「世仇」。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吳化文部隊就駐紮在魯中和魯南地區,常年與我軍作戰,而且還屬於偽軍裏的頑固分子和日軍一起對根據地造成了多起慘案,甚至還制造了很多無人區。解放戰爭投靠老蔣後和結「還鄉團」向解放區翻身農民反攻倒算,迫害我地方工作幹部。

準備進攻南京的35軍

不過好在陳老總適時出面做了工作,陳老總對魯中南縱隊的幹部也做了動員

我們向他們說清楚我們沒有把他們當雜牌看待,也沒有當客人看待,而當自家人一樣。

再加上吳化文在全軍面前當眾檢討自己,就這樣新的35軍才真正成型。

第一個攻入南京

在渡江戰役前夕,因為有了能征善戰的魯中南縱隊的加入,第35軍戰鬥力極大增強,而且更讓人意外的是這支原本並非攻入南京首選的輔助新建部隊,居然能第一個將紅旗插上南京老蔣的老巢。

這又是怎麽回事?

解放總統府的35軍

在渡江戰役的前期部署中,35軍配屬給王建安的第8兵團負責鎮江方向作戰任務。

主要是消滅南京北方向外圍之國軍主力,從正面牽制南京守軍,說白了就是更多擔任拉扯和佯攻之部隊,為主力部隊掃清南京外圍之障礙,也就是說35軍隊是留在江北作戰,不渡江的,當時粟裕對其部署也是「 該軍何時南渡,爾後視機決定令行。」

1949年4月初,第三野戰軍前委泰州會議上,決定由「第三十五軍在第八兵團的統一指揮下,配置在津浦鐵路兩側全椒、滁縣、烏衣地區,任務是采取積極動作,封鎖江面,鉗制南京敵人不使逃跑,以配合我各路大軍渡江包抄和消滅敵人」。 「為了把國民黨二十八軍牽制在長江北岸,總前委指示三十五軍,不要立即攻占‘三浦’和炮擊南京」

由此可見,這次會議明確了第35軍的主要任務不是解放南京,而是牽制長江北岸的敵28軍。

沖入南京城內的35軍

這一點從8兵團給各軍的配船上就能看出,當第20軍配備了367只渡船,第26軍也配備了280只渡船。1949年4月初,野司對於35作戰任務就更加明確。那就是沿著津浦線兩側將南京對面的敵28軍(半美械部隊)牽制在北岸。

渡江戰役開始前一天也就是4月21日,第35軍主力103師攻占江浦,於22日清晨攻克浦鎮,僅兩天就掃清南京外圍敵軍提前完成既定作戰目標(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魯中南縱隊戰力之強)。

在南京外圍作戰的35軍

不過就在35軍等待野司下一步命令的時候,不出意外的出現了意外。

原定於接管南京至蕪湖的2野第4兵團(陳賡兵團)在江西湖口至安徽皖江地段與國軍發生激戰,即使戰況順利到南京也是要10天以上時間。

因此,為了盡快解放南京,不放跑潰退敵軍,2野劉鄧的主動給粟裕發報由3野就近接管南京,而好巧不巧解決「三浦」之後在休整的35軍正好具備了進軍南京的最佳出發位置。解放老蔣老巢的光榮任務自然就落在35軍身上。

野司和兵團司令部給35軍的電報指出

「如發現敵已確實撤退,你們應不失時機,立即向南京正面強渡,進駐南京(因其他部隊趕不及),切實維持治安秩序,看管大小工廠、倉庫、電台及一切建築物。如敵之一部據隅頑抗,應予以消滅。」

民國時期的南京總統府

23日上午,第35軍各部相繼到達浦口,準備渡江,不過這中間還是有些小插曲,因為35軍本身的作戰任務不是渡江,因此並沒有提前準備船只,臨時征集的船只根本不能保證主力3個師所需,接到任務35軍立馬分析南京城周邊的情勢——當時國軍基本已經被消滅,剩下只是龜縮在南京城區,長江兩岸已經空虛,且南岸還有很多沒撤走的船只,只需派遣一支部隊過江了解情況打動群眾,快速接駁大軍。

23日傍晚,第35軍偵察部隊果然從江南帶來了數艘船只,其中還有輪船,在午夜時分又找到一只大柴油船,這也加快了部隊過江速度,截止24日淩晨35軍大部已經過江。和預想不同的是,當時南京城的國軍早在35軍殲滅北岸的28軍時,就已聞風而逃,留給35軍的只是空城。

準備乘船渡海的我軍

1949年4月24日上午,35軍兵不血刃占領南京,在老蔣的總統府升起了鮮艷的紅旗。

第35軍政委何克希後來回憶:

「能夠在兄弟部隊作戰的配合下圓滿地解放國民黨首都南京,這是我們三十五軍的最大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