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乾隆刁難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太妙了

2024-06-03歷史

前言

在朝堂之上,弈權謀利,唇槍舌戰,一個大臣要在皇權強勢的政治舞台上立足,恐怕遠非我們想象的那麽簡單。面對君王機鋒,左右逢源的政敵,如何在智慧與機智間得心應手,妙筆生花?本文講的就是這樣一位大臣,在多事之秋中翩翩起舞的政壇傳奇。

這位大臣,就是活躍在18世紀中葉乾隆、嘉慶兩朝的劉墉。那麽,我們不禁要問,這位劉墉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在朝堂上,他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機智,在強勢皇權與多變政局之間求生存,並最終成為兩朝元老?

一、民心所向,親民知府的清流形象

劉墉出生於雍正年間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幼聰慧過人,後進京赴考,高中進士,官履平步青雲。早年的劉墉性情溫和,為政公允,在基層官職中已頗有政績。乾隆帝登基後,劉墉被任命為江寧知府,這成為他仕途上的重要轉折點。

江寧地處長江中下遊腹地,民風彪悍,官場復雜多變。劉墉上任後深知要開創政績,必須首先贏得民心。於是他在工作中時刻體恤民情,努力親近百姓。每逢民眾有冤情呈報,他都親自糾察;倘若確為官吏枉法,他更是堅決懲治,毫不手軟。

這樣一位"青天老爺"般的知府深受江寧百姓愛戴。人們常說,劉大人辦事,定會密訪民意,處處體恤百姓——他甚至曾三更半夜起床,只因一位老漢據理力爭的控訴。這樣的知府,讓老百姓們仿佛看到一位至親。

劉墉的清廉更是深入民心。當年的知府大都貪贓枉法,劉墉卻嚴於律己,從不收一分好處。人們譏諷道,劉老爺家的門檻都快被磨光了——那是因為進走劉府給知府請安求薦的小吏太多,都被他拒之門外。這樣少有的廉政正氣,讓老百姓們感恩戴德。

二、朝中傑出,三司尚書的能臣形象

江寧有民風彪悍之稱,其官場亦復雜多變,劉墉想要有建樹並不易。然而憑借其公正清廉與治績,他沒幾年便升為朝廷工部侍郎。入京任職後,劉墉政績更是如日中天。

當時的朝廷正值變法,急需能人。乾隆帝幸得劉墉這樣一位賢臣,遂於乾隆四十年改任其為工部尚書。歷史記載,劉墉博學多才,在朝中梁上老極其職,對國家經濟建設獻計獻策,成效顯著。

他主持修建水利工程數十處,使民間獲益匪淺;他亦倡導開采國內礦產資源,大力發展實業,使國庫年入猛增。這樣卓越的功績讓劉墉深受乾隆帝賞識。

乾隆四十六年,在一場朝會討論中, 劉墉建議整頓吏治,懲治貪官,維護政權威信。乾隆帝認為大有可為,遂兼任其為吏部尚書,全權負責人事調配與政績考核。

劉墉主政吏部六年有余,清減貪官數千,使朝政清明;他亦嚴整選拔,充實人才隊伍,使百官有為。這樣一個集權重的宰輔,讓朝野為之側目——人們紛紛私下議論,劉相國必當駕馭三司,成為令一時的輔國重臣。

三、深謀遠慮,駕馭朝局的政壇高手

當上三司尚書後,劉墉的影響力可謂空前。他不但主管經濟民生與人事權力,兵部大權也被乾隆帝盡數交予。一時間朝野為之側目,盛傳此人已蔑視丞相,獨攬大權,恐怕不久便要登基為帝——這樣的傳言也不無根據。因為在劉墉治下,國庫收入、民生改善和邊疆安定空前,況且皇帝也確實極為倚重劉墉的才幹與言行舉止。

然而劉墉本人卻從未有過分理政、謀奪皇位的舉動。他只是恪守本分,努力將國政事務辦理得井井有條。有評論稱,劉墉之所以能反復攀登權力高峰,在朝野間安如磐石,正是因為他深諳權力遊戲規則。

他明白,要在皇權強勢的政治舞台上翩翩起舞,就不能像和珅那樣積威太盛、引人非議。所以他雖然言語犀利,為政果決,卻從不在皇帝面前張揚自己的功績。

他也深知團結維系朝局的重要性,因此對於同僚,他總是謙和有禮,自己則隱於幕後推波助瀾——這樣的政治手腕,深得乾隆帝賞識,也讓他在朝堂上層層攀升,最終穩如泰山。

四、妙語生花,機智對答的深宮佳話

朝中傳為美談的,還有劉墉與乾隆帝的幾次妙語生花。這位英明的帝王博古通今,經常以難倒群臣的機鋒問題檢驗他們的學識與機智。對一般官員來說,這無異於政治生涯的生死考題;但對才華橫溢的劉墉而言,倒成了綻放異彩的好機會。

有一次,乾隆帝在禦苑散步時興起,突發奇想要考驗劉墉。他問道:「劉相,你說京城九門每日出入多少人?」劉墉聽後不慌不忙,思忖片刻道:「稟聖上,每日出入但兩人。」乾隆帝狐疑地望向劉墉,心說此人定是在胡說八道。

劉墉繼而解釋道:「所說兩人,即男子和女子——無論人來人往多麽繁盛,終歸不外此二者。」乾隆聽後恍然大悟,對劉墉的機智與妙語贊嘆不已。這一傳,更是讓百官們對劉相國的聰明才智又生敬佩。

又一回,乾隆帝想為難劉墉,問他大清國一年間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微思片刻,沈聲答道:「陛下,生一人,死十二人。」在場眾臣又是一楞,不解劉墉的意思。

劉墉謙和解釋道:「所說一人,乃是每年出生的以當年屬相為姓氏者;十二人者,即去世的鼠、牛、虎等十二生肖之人。」乾隆聽後大悟,再次對劉墉的機智與胸襟贊嘆不已。這樣高妙的應對技巧,更是讓大臣們無不折服。

五、兩朝寵臣,穩如泰山的政壇常青樹

劉墉不但才智過人,處事也極得法度。他深知在高壓的皇權政治下生存的藝術,所以從不會因為一時得意便誌得意滿、引人妒忌。這樣穩重內斂的為政作風,成就了他在朝堂上長盛不衰的奇跡。

乾隆帝駕崩後,劉墉已年近古稀。按理說,新君登基必清洗舊臣,是一個大臣最危險的時刻。但出人意料的是,新登基的嘉慶帝卻對劉墉賞識有加。可能是因為劉墉不僅為政清明,而且歷經風雨、深謀遠慮,穩定了30多年的國家局勢;亦可能是因為劉墉謙和涵養、處變不驚的品性讓人難以置換。總之,嘉慶帝登基後,不但沒有排斥劉墉,還大加倚重,委以重任。

於是,80高齡的劉墉再次被起用為朝中樞臣,以在京理政的身份繼續參與國政決策。他以老當益壯的精神狀態和豐富經驗,再次為新朝的治國長策出謀劃策,助嘉慶皇帝化解政治難題,贏得嘉慶帝如同乾隆帝一般的信任與倚重。

幾年下來,朝野傳為佳話的,盡是這位劉相國的穩妥決斷與英明建議。而對於劉墉個人而言,這樣極富傳奇色彩的仕途,也確實可謂千載難逢。憑借這樣過人的政治手腕與深謀遠慮,劉墉得以在乾隆、嘉慶兩個不同君主的治下翩翩起舞,成功化解重重政治危機,最終在政壇長青、成為兩朝元老。

時人稱這位劉相國堪稱政壇傳奇,是宰輔之楷模。的確,要在高壓政治的強勢皇權下安如磐石,劉墉的政治智慧與處變不驚的穩重氣度,確實令人欽佩。我們不禁要問,這位大臣劉墉,最終憑借什麽在政界長盛不衰、穩如磐石?

筆者以為,正是他善於平衡權勢、深諳權力遊戲規則的政治手腕;正是他深思熟慮、妙語生花的智慧與機智;更是他內斂謙和、處變不驚的氣度。在動蕩多事的政界,正需要這樣一位駕輕就熟的政壇高手;正需要這樣一位深藏不露、深謀遠慮的穩重元老。

結語

看似平靜的政壇深潭,暗流其實湧動洶湧。一個大臣要在其中求生存,絕非易事。劉墉之所以能成功駕馭政局,穩坐元老之位,正因為他深諳朝堂苛刻的潛規則:他明白仕途的艱難險阻,所以處變不驚、深藏鋒芒;他理解權力的暗流湧動,所以態度謙和、小心翼翼;他體察到君權的強勢壓力,所以避免張揚、時刻低調。

可以說,劉墉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穩重內斂的處世態度,以及足智多謀的機變應對,恰恰成就了他在激流政壇中不敗的傳奇。

放眼當今,不少成功政客同樣具備這樣的特質。我們不禁要思考,在這個你爭我奪的政界,一個大臣、一個政治家,要在波詭雲譎的潮流中求生存,正需要這樣深藏不露的穩重與內斂;亦正需要運籌帷幄的深謀與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