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0年代卓別林被美國驅逐,周總理知道後,決定請卓別林來中國做客

2024-01-08歷史

50年代卓別林被驅逐出境,周總理邀其訪華。

自古以來,那些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作品總能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有贊譽,也有批評,當它們得到贊譽的同時,爭議也接踵而至。

歷史上有許多文學家和劇作家,他們的作品曾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反響,然而也因為他們這些作品,受到了許多非議。

布魯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因公開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當時的教會燒死。在那個真理向宗教低頭的時代,布魯諾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站在真理的一邊。

同時,魯迅在民國時期,透過他的文字揭示了社會的黑暗面,也受到了反動派的迫害。從古至今,真理在強權面前,似乎總是顯得有些脆弱和無力。

卓別林,這個二戰時期的著名演員兼導演,也曾因他的言論而受到了制裁。他的電影揭示了資本主義的黑暗面,這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導致他被驅逐出境。

然而,幸運的是,他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來到了中國。他的成名之路可追溯到18世紀至19世紀的歐洲上流社會,那個時候,看話劇、聽音樂、享受藝術被視為高雅的表現,就像中國古人經常提到孔子和孟子一樣,都是顯示自己高雅誌趣的一種方式。

上流社會的需求引導了群眾的生產,因此,英國的戲劇行業非常繁榮。戲劇表演需要演員在舞台上拋頭露面供人娛樂,這就形成了「戲劇受人欣賞,演員遭人鄙視」的局面。

那個時候的英國,很多人不願意從事演員這個職業,因為他們會被嘲笑、被侮辱,甚至忍氣吞聲也成為他們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

「我表演的是一只即將被殺的貓,我的叫聲是貓在痛苦中哀嚎,但是為什麽,我叫得越難過,觀眾笑得越開心呢?我不是在演悲劇嗎?

為什麽會像喜劇一樣讓觀眾笑呢?」

卓別林的父親雖然沈默寡言,但卻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兒子什麽是好演員。他告訴兒子,無論喜劇還是悲劇,只要觀眾認可,就是好演員。

父親的話深深烙印在卓別林的心中,讓他決心用自己的演技告訴觀眾,他演的不是喜劇,而是悲劇。雖然父親去世,但他的教誨卻一直激勵著卓別林。

在劇團做跑龍套的過程中,卓別林不斷磨煉自己的演技,為自己的演藝之路和導演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卓別林與家人用最後的英鎊,為父親選擇了一塊好的墓地,讓父親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安息。

父親的離世給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帶來了更大的困難。雖然父親並不是一個著名的演員,但是在劇團中,卓別林借父親的光環得到了許多幫助,得以在劇團中出演話劇。

然而,父親的去世使小卓別林失去了依靠,被劇團趕出了大門。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他從事了許多不同的工作,如報童、粉刷匠、賣花童、理發店小工和醫生小工等。

雖然這些只是他的兼職,但他大部份時間都在一家印刷廠工作。但是,他從未放棄成為一名優秀演員的夢想。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會在心中反復琢磨演技技巧,甚至在吃飯和睡覺時。

這些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的轉變,讓卓別林的演技更加熟練。兩年後,他的哥哥西德尼從國外留學歸來,看到家裏的變化,兄弟倆抱頭痛哭。

西德尼對弟弟的困境深感同情,哥哥鼓勵卓別林堅持夢想,投身演藝事業,母親會照顧好家裏的事。哥哥的堅定支持和鼓勵為卓別林註入了勇氣,他向倫敦西區話劇團主動請纓,憑借紮實的表演功底和生動的演出,得到了評委的贊賞,成功加入了劇團。

在這裏,卓別林見識到了更為專業的表演技巧,劇團的老前輩對他的演戲才華驚嘆不已,推薦他參加劇團的巡回演出,在【偵探福爾摩斯】中扮演比利·佩吉的角色,盡管只是個小配角,但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巡回演出熱烈進行,卓別林將每個配角都演繹得栩栩如生,現在的他終於明白了父親當年對他說的話:無論喜劇還是悲劇,只要能贏得觀眾的認可,就是一個好演員。

17歲時,卓別林在劇團中嶄露頭角,逐漸成為劇團的招牌人物。1912年,他隨卡爾諾劇團來到美國,這個他後來生活了四十年,卻最終被驅逐的國家,卓別林開始了他的美國夢。

然而,卓別林在美國的前兩年過得並不容易,直到他逐漸站穩腳跟,他的演藝事業才開始起飛。他的惟妙惟肖的角色演繹,讓這個個頭不高的,有著倫敦腔的英國紳士深入人心。

他的每場演出都會爆滿,而他的創作想法也越來越多。然而,盡管劇院廳最多只能容納200至500人,他認為舞台劇的受眾範圍比較有限。

因此,卓別林開始萌生出做電影導演的想法。1914年,由卓別林自導自演的處女作【謀生之路】問世,這部只有15分鐘的電影一經上映,就猶如平地驚雷一般,炸響了美國的娛樂圈。

在電影剛剛發明時,由於制作成本太高、畫面拍攝難度大等劣勢,電影行業一直處於半盈利半虧損的狀態。但是,卓別林的電影扭轉了這一局面,將虧損變成了盈利。

他以獨特的手法覆寫了電影創作規則,將黑白默片與戲劇化的錯位拍攝和肢體語言完美融合,賦予觀眾前所未有的特效片體驗。

【謀生之路】以英國騙子卓別林為主角,他緊跟記者身後,從錢包、衣服到女朋友,最後甚至偷走了他的工作,換取了自己的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喜劇與悲劇的深度碰撞讓人忍俊不禁,卓別林首次揭示了"無厘頭"喜劇的獨特魅力,同時諷刺了西方社會虛偽的資本主義價值觀。

這個影片深受觀眾和同行的贊譽,為卓別林開啟了新的創作之路,促使他相繼創作出了【20分鐘的愛】、【美寶的婚姻】等一系列膾電影。

卓別林以辛辣的電影風格諷刺資本主義的腐敗,以至於美國資本家誤以為他是共產黨。他欣然接受了這個指控,但也因此在後來遭受了驅逐的命運。

1940年,卓別林的電影【大獨裁者】震撼世界,這部電影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揭示了二戰時期希特勒的殘酷和無能。

在二戰的緊張局勢下,每個國家都面臨著法西斯侵略的威脅,而【大獨裁者】的上映則挑戰了整個世界的底線。然而,美國政府卻采取了綏靖政策,堅決不抵抗法西斯,對全球的戰爭局勢視而不見,只關註自身的經濟發展。

珍珠港事件的結果也證明了,他們的綏靖政策並不能阻止戰爭的到來。

卓別林因為【大獨裁者】被列為禁片,他選擇透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向法院提出上訴,他認為自己的作品與【獨立宣言】中提到的公民權利相符合。

在美國大法院的審判中,卓別林獲得了電影公開上映的特許,然而這也加劇了他與美國上流社會的矛盾。據說,當時德國的希特勒曾兩次獨自觀看這部電影,盡管電影中的諷刺並未引起這位納粹頭目的憤怒,反而讓他沈默不語,至於沈默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盡管希特勒保持沈默,但【大獨裁者】在美國市場卻好評如潮,卓別林也因此在娛樂圈遭受孤立。除了政府的不滿外,同行們也對他的大膽創作和演出感到憤怒。

卓別林秉持著對演藝事業的高標準嚴要求,他致力於將自己的演技提升到巔峰狀態,以便更好地傳達出自己的理念。

他的目標並不是用電影去統治或征服他人,而是希望透過電影來幫助那些在戰火中遭受煎熬的人,無論是猶太人、非猶太人、黑人還是白人。

卓別林堅信,人類應該彼此幫助,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悲慘的世界中。然而,無論卓別林如何解釋,他都無法阻止自己被被譽為自由燈塔的美國所拋棄。

在1952年9月17日,卓別林受邀前往英國倫敦參加自己新創作電影【舞台生涯】的首映典禮,與他一同前往的還有他的妻子和孩子。

昔日的明星,如今已是定居在瑞士小鎮的隱者。他的輪船在美國和倫敦之間往返,雖然已經擺脫了美國的束縛,但他始終無法忘懷那個曾經的美夢。

然而,【大獨裁者】的上映,讓他的美國夢破滅,他看穿了美國自由主義的虛偽。失去國籍的他,選擇淡泊名利,過起安享晚年的隱居生活。

他不知道,兩年後,他與中國周總理的偶然相聚,會讓他再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1954年,聯合國五常在瑞典日內瓦討論二戰後世界格局,作為五常之一的中國參與其中。周總理在大會上向全球宣布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讓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獲得了愛好和平的聲譽。

得知世界級電影大師卓別林因美國迫害而在此地隱居,周總理萌生了邀請他來中國定居的想法。然而,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美國成為了世界強國,接見卓別林似乎與美國唱反調。

周總理的隨行助理極力反對這個提議,認為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邀請卓別林來中國。

周總理堅信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糊好客的國家,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道理深深烙印在史書上。他的原則不會因為某人的不滿意而改變。

為此,他熱情邀請卓別林參加晚宴,並且不需要轉譯,他們之間像老朋友一樣進行了親密的交談。他們共同討論了世界格局的問題,由於相同的共產主義理念,他們非常投機。

卓別林對周總理的熱情表示了最高的敬意,並表示雖然他不是一個共產黨人,也沒有加入過,但他一直支持著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事情,並希望全世界的人民可以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剝削和壓迫人民的資本家。

他真誠地祝願中國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受苦受難的人民能夠過上好日子。

一次坦誠的對話,由於共同的革命信念,使得兩人的關系再次拉近。席間,卓別林對中國的烤鴨和茅台酒贊不絕口,周總理見他如此喜歡,便慷慨地贈送他兩瓶茅台和三只烤鴨,並邀請他去中國做客,因為中國美食和美酒遠不止這兩樣。

卓別林欣然接受了茅台和烤鴨的饋贈,但婉言謝絕了去中國的邀請,他解釋說自己已年邁,不想再長途跋涉。周總理了解卓別林的心意,於是轉移話題,繼續聊起了烤鴨和茅台。

當提到烤鴨時,興高采烈的卓別林表演了一段經典的鴨子步,把在場的人逗得前仰後合,笑聲不斷。

宴會結束後,周總理踏上了回歸祖國的旅程,卓別林也重新開始了他的晚年生活,但那場持續七個小時、充滿歡笑的晚宴將永遠銘記在他們心中。

在反對獨裁、追求和平的道路上,卓別林並不孤獨,因為周總理這位同樣熱愛和平的朋友,將永遠與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