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元璋:問鼎天下

2024-06-09歷史

毛主席最佩服的古代軍事家中,朱元璋排名第二。毛主席是這樣說的:「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這個因一念之差投身軍隊的文盲,後來居然以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 的身份載入了中國戰爭史。在群雄逐鹿的過程當中,他表現出的勇氣、眼光、魄力、精細也是他人所不能及的。他在軍事生涯中,曾經制造過多個經典戰例。

朱元璋在統一南方戰爭中戰無不勝,順利異常,迅速平定了廣大中國南部,只剩下元朝一個敵人,而元朝內部又分崩離析,戰鬥力並不強。

朱元璋雖被稱作驅除外虜的偉大民族英雄,然而他的十五年軍事生涯中絕大部份時間都在與漢人互相殘殺。直到此時,他還沒怎麽和正規元軍正式交過手。不過元帝國的實力早已被漫長的戰爭耗盡了,已經成了一個熟透的果實,朱元璋要做的,只是伸手摘取罷了。

由於接連的勝利,大部份將領主張「直搗元都」,一舉統一中國,而朱元璋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農民的謹慎心態,使朱元璋在指揮作戰時, 從不像其他流民領袖那樣憑一時血氣之勇。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形象。圖片來源:【山河明月】

朱元璋最突出的軍事個性是「持重」。朱元璋的一切活動特別是重大的軍事和政治行動都是經過精心籌劃,三思而行的。他信奉穩紮穩打、 積小勝為大勝的策略,從不追求僥幸。史稱老儒朱升的「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給朱元璋帶來了勝利,殊不知這也是朱本身的一貫思想,只不過朱升之策恰與朱元璋的想法相同而得其認可罷了。

北伐戰爭是朱元璋謹慎個性的突出表現。在這場戰爭中他一如既往地謹慎小心,絕不疏漏對每一個風險點的分析。

他分析說,「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屯兵於堅城之下,糧餉不足,援兵四集,非我利也」。他力排眾議,果斷地提出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全域在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其都」。

應該說,在當時我強敵弱的情況下,一舉攻克元都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但是風險也確實存在。當時的元朝還保有相當的軍事實力,只是他們正忙於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沒有聯合起來對付北伐軍。

朱元璋的軍事部署則把風險降到了最小,雖然成本大大增加了。朱元璋寧可多做十倍的努力,也不願增加哪怕十分之一的風險。

吳元年( 1367)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軍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伐中原。十月二十四日,徐達大軍抵達淮安,元朝守將王宣、王信投降。十二月初五,朱元璋部陷東平,孔子五十六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希學率曲阜縣尹、鄒縣主簿投降。十二月初七,徐達攻克濟南,整個山東進入朱元璋版圖。

山東平定後,雖然大都近在眼前,但徐達按朱元璋指示,首先西取河南。洪武元年三月,徐達引舟師溯黃河而上,直趨汴梁。四月初八,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於洛水以北,大勝。

在河南基本平定之後,朱元璋又命馮勝西取陜西,與徐達夾擊脫因帖木兒殘部。山東、河南、陜西都納入朱元璋的版圖,攻克大都,就沒有任何意外了。

正是按照朱元璋的這一戰略,北伐一步一步,逐漸消耗了元軍力量,毫無懸念地取得了勝利,從出師北伐到克元大都僅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