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橞,開啟城門主動投降,他問到朱棣:能否保我們平安

2024-07-22歷史

自古至今,許多義士為了堅守自己的立場不惜獻出生命,他們的英勇無畏值得世人敬仰。然而,也有不少人為了保全自身性命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立場。

明朝初年,有一位藩王雖然個人才幹有限,但憑借高超的站隊技巧成功選擇了正確的立場,他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個兒子,谷王朱橞。

朱橞在朱棣靖難之際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為何後人有的評價他為「墻頭草」?在朱棣登基後,他的命運又有何種發展呢?

一、藩王困境

與明朝中後期幾乎無嗣的皇帝們不同,朱元璋的後代繁多,共有二十六個兒子。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裏,兒子們仍在不斷誕生。

朱元璋對他的這些兒子們十分厚待,給每個兒子都分配了藩王的封號。年長的幾個兒子負責守衛邊疆,他們在各自的封地上還掌握了兵權。

朱元璋對年幼的兒子們則采取錦衣玉食的養育方式,這樣不僅讓他們遠離爭權奪利的紛爭,也能保全他們的性命。

朱元璋在所有兒子中最為看重的是長子朱標,一直將他培養為皇位繼承人。可惜的是,朱標英年早逝,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身上。

朱元璋在教育朱允炆時,特別強調要善待叔叔們,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們,還希望避免像以往歷朝歷代的皇室一樣,最終鬧得兄弟反目、兵戈相見。

朱允炆曾對朱元璋承諾得非常恭敬,但一旦登基後,他首要處理的事務就是削弱叔叔們的權力,確保他們無法再對自己的皇位構成威脅。

然而,朱允炆在削藩時過於急功近利,沒有采取漸進的措施,直接將許多叔叔逼入絕境,甚至導致一些藩王選擇以死亡來表明決心。四叔朱棣就是其中一個遭到嚴重打壓的藩王。

因此,朱棣在忍受了較長時間的委屈後,終於無法再忍受,決定發動靖難之役。在幾年的時間裏,他勢如破竹,迅速攻占了朱允炆所在的南京。

此時,明眼人都清楚朱棣的勝利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因此,許多將士選擇了明智的做法,他們明白識時務者為俊傑,於是紛紛向朱棣投降,因為他們只是效忠於皇帝罷了。

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當朱棣攻入金川門時,主動開啟城門投誠的李景隆。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當時與李景隆一同迎接朱棣並投降的,還有一位王爺,那就是谷王朱橞。

二、開放金川門

了解朱橞的人常常批評他為「墻頭草」,指責他缺乏忠誠。然而,若僅從開金川門這件事來看,朱橞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

朱橞出生在洪武十二年,比建文帝朱允炆年幼幾歲。十幾歲時,他被封為谷王,而在朱元璋去世時,他也僅有二十歲。

因此,盡管朱允炆對叔叔們有所忌憚,但朱橞並不在此列。朱橞深諳此理,朱允炆即位後,他便表現得格外順從,凡事都聽從安排,以此贏得建文帝的信任。

朱橞之所以被譽為「谷王」,是因為他的封地位於宣府,而宣府在古代被稱為上谷郡。從成為封君以來,朱橞一方面致力於修繕宣化城,另一方面也對自己藩地的防務進行修整。

然而,當朱橞正安然地享受著作為谷王的生活時,建文元年爆發了朱棣的靖難之役,朱橞的好日子也隨之結束。他被朱允炆召回京師,承擔起作為藩王的職責,負責守衛京城。

朱橞此次受命其實頗感勉強,畢竟他當時正在藩地內修繕和重建宣化城,事業蒸蒸日上。然而一接到召令,他便不得不離開自己辛勤打拼的藩地。

幸好朱允炆後來為了拉攏朱橞,將他改封至更加富庶的長沙,並且每年還增加了他的俸祿。這一舉措大大減少了朱橞的牢騷,使他更加認真地守衛南京。

然而,隨著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屢次獲勝,朱橞漸漸意識到朱允炆獲勝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因此他越來越不願意繼續抵抗,同時勸告與他一同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也不必再費力。

李景隆帶領的是朝廷的軍隊,至少還有官方的支持;而朱橞則指揮的是自己手下的私兵。如果與靖難軍發生沖突,李景隆可能不會感到心痛,但朱橞卻會十分心疼。

幸虧李景隆曾與朱棣交手,深知靖難軍的強大,早就心生和談的念頭。正巧,朱棣此時已經籌備進攻南京城,因此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求和的提議。

三、得寸進尺被廢

在開啟金川門之後,朱橞和李景隆實際上為自己找到了一條出路,畢竟沒有比這種方式更能展現他們誠意的了。果然,在朱棣成功完成靖難後,他並未追究他們的責任。

此外,朱棣不僅讓朱橞繼續擔任長沙王,還提升了他的待遇,給予了他大量賞賜。朱橞這個曾經勢單力薄的藩王一時間變得權勢顯赫、風光無限。

然而,朱橞是一個對自身缺乏清醒認知的人,這也是為何人們指責他「墻頭草」的原因。他不僅得了好處不懂感恩,反而愚蠢地得寸進尺,最終激怒了朱棣。

朱橞得勢之後,便逐漸變得肆無忌憚,仗著靖難功臣的身份,最初僅在自己的封地內為所欲為,後來愈發變本加厲。

朱橞仗著朱棣對他的重視,不僅誣告朝廷重臣致其喪命,還在自己的封地中肆意妄為,侵占民田、濫殺無辜、掠奪民財等惡行廣為人知。

朱橞幹的那些事情,簡直和土皇帝無異。盡管監察官員多次檢舉,他依然我行我素,不但不改,還變本加厲,甚至膽大包天地私自招兵買馬、建造艦船。

這些行為並非毫無目的。朱橞看到朱棣能透過造反登上皇位,便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盲目的自信。他認為因為金川門一事受到了朱棣的寵信,因此萌生了趁機造反的念頭。

他沒有察覺到,朱棣實際上早已看穿了他的不臣之心。表面上,朱棣表現出對朱橞的信任和親近,實則在捧殺他。暗中,朱棣安排官員密切監視他的行動,隨時準備對付他。

朱橞對這件事一無所知,甚至試圖說服他的親哥哥蜀王朱椿一起參與造反。然而,朱椿對局勢有著清晰的認識,明白這不過是一個陷阱,因此果斷地拒絕了。

朱椿擔心弟弟會鬧出大事,一邊責罵一邊勸告,總算讓朱橞清醒過來,不再存有造反的念頭。然而,他早已秘密儲備的私兵卻被官員們悉數查明。

朱橞此時後悔已經無濟於事。永樂十五年,朱棣開始收緊控制,官員們紛紛彈劾朱橞心懷不軌,企圖叛亂。面對這些鐵證如山的指控,朱橞無法辯解,也來不及掩蓋。

朱橞雖然沒有受到生命威脅,但依然遭到了嚴厲的處置。他被廢為庶人並監禁起來,而他的臣屬們大多遭到殺害。

結語

直到宣德三年,朱橞才在囚禁中去世。

不得不承認,像朱橞這樣不識時務且肆意妄為的人,能夠在永樂年間活躍了整整十五年,實在是朱棣的寬容和仁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