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1年周恩來在江西吃飯,省委書記敬酒,周恩來:喝可以,有條件

2024-04-16歷史

1961年,新中國正處在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總理關心江西革命老區人民的生活,特地向國家申請前往江西調研視察。

一起陪同的還有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羅瑞卿同誌,回到革命起點的周總理非常高興,一路上調研查訪老百姓的生活,絲毫不覺得累。

故地重遊

一路上,他不停地感慨:「從八一南昌起義到現在,已經過去整整34年了,這次舊地重遊,我一定要好好住幾天,好好看看這座城市的變化。」

江西省委的劉俊秀同誌特意來到周總理下榻的賓館,設宴請周總理吃飯,他也是周總理的老朋友了,邊吃邊談起江西的工作。

周恩來說到糧食問題:「你們不是有個【江西是個好地方】的歌謠嗎?江西確實是個好地方,三面環山,還有鄱陽湖,既是魚米之鄉,又是革命老根據地,這些年,你們工作抓得不錯,糧食也比較多嘛!」

長期負責農業生產的劉俊秀比較活躍,他端起酒杯站起來,非常興奮地說道:「南昌是周總理領導八一起義的地方,是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總理離開南昌34年了,今天到南昌視察工作,我們心裏格外高興,為總理的健康幹一杯酒!」

劉俊秀這番話,正是大家也想說的,在座的人都大聲叫好,請總理喝下這杯酒。

周恩來也很高興,他站起來,但是並沒有拿酒杯,因為這幾天調研,關於糧食問題他有了新的想法。

周總理轉移了話題:「江西對國家的貢獻是大的,特別是這幾年困難時期,又多支援了國家糧食,應該受到人民的表揚。」

周總理的目光裏含著機智,他轉向劉俊秀:「俊秀同誌,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得有個條件!」

周恩來叫服務員送上一壺酒,親自斟上一杯,這下劉俊秀覺得「壞了」,總理與他鉚上勁了。

周總理的酒量大家都知道,連最喜歡喝酒的上將許世友都甘拜下風,蘇聯人這種酒精兌水的人都佩服,劉俊秀能不害怕嗎?

但為何周總理說喝酒可以,有條件呢?他提出的這個條件又是什麽?劉俊秀同誌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革命出身的劉書記

周總理不用過多介紹,倒是這個劉書記,他的人生經歷頗為傳奇,也是周總理在宴會上關照的重點。

劉俊秀是江西人,1904年12月出生於江西永興縣的一個山村貧農家庭,家境貧寒的孩子們大多都有一段打工生涯,開國將帥們的這段經歷也都大同小異。

年僅六歲的劉俊秀就被迫到封建地主家庭裏養羊放牛為生,一直幹到了十幾歲,就只能靠著一點微博的收入補貼家用。

1926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大革命傳到了江西省,劉俊秀覺得農民翻身的機會來了,於是他果斷加入了當地組織的農民協會,開始和封建黑暗勢力做鬥爭。

當時正處在國共合作的高潮時期,由於政治立場堅定工作出色,劉俊秀被舉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大革命失敗,蔣介石和汪精衛發起412和715政變,劉俊秀身份暴露被迫隱姓埋名起來。

1928年,劉俊秀回到了江西老家,出任支部書記,帶領江西老表們組織愛國主義運動。

1930年,蔣介石發起第一次圍剿,劉俊秀帶領江西吉安地區的農民赤衛隊先後九次主動進攻吉安縣城,有效拖住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力量,對中央蘇區的保衛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劉俊秀同誌是一個做群眾工作非常出色的同誌,如果僅僅這樣認為,那就太片面了,劉俊秀同誌在搞軍隊和基層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1931年,劉俊秀當上了江西永興縣蘇維埃政府的內務部長,這是個精打細算的精細活,需要勇敢且認真,會算賬也敢拍板。

劉俊秀的工作做得這麽出色,黨中央當然是看在眼裏了,這樣的好幹部哪能不重用,文化有些缺失,那就送去學!

就這樣,劉俊秀帶著一身的榮譽,帶著任弼時同誌的推薦,帶著兩行熱淚,來到馬克思主義大學深造,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關系。

畢業之後的劉俊秀就成了搶手的任務了,以前文化不夠,現在講起馬克思主義頭頭是道,那好吧,先別做群眾工作了,去部隊做政治委員吧,中央看你有點水平。

就這樣,1934年,劉俊秀來到新成立的紅六軍團,做了軍團政治部的一名工作部長,深入基層又投身軍教,這種經驗的幹部可是非常稀缺喲。

長征開始之前,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劉俊秀又調任了中心縣的縣委書記,革命同誌是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現在要為紅軍打前站,建立和鞏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紅軍提供後勤支援。

雖然後勤是你的,但軍隊工作還是少不了,1935年,劉俊秀跟隨老隊伍紅六軍團大部隊正式開始長征,路上他也沒閑著,主動接過了籌集糧草、靠前偵察行動路線以及保衛軍團高層首長的重任。

1936年夏天,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地區勝利會師,可這時候張國燾不幹了,我老張手下八萬多人,你們二六加起來才三萬多,除非給俺老張個主席幹幹。

不給,好,那俺老張就要另立中央了,張國燾南下另立中央之前,甚至還想拉一把劉俊秀,可革命幹部意誌堅定,不吃他那套。

劉俊秀不僅不靠攏張國燾,還與他進行了有理有節的論戰,此時張國燾還有權力,於是他動了一點小手段,把劉俊秀降為了一名普通士兵。

直到1936年十月份,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後,劉俊秀才在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首長的親自過問下,洗刷冤區,重新恢復名譽。

官復原職之後的劉俊秀加入西路軍,跟隨徐向前西渡黃河,準備狠狠痛擊西北的老馬家。

沒想到啊,身為天子第一門生的胡宗南突然開竅了,他竟然截斷了西路軍的退路,西路軍後援不繼孤軍深入,最終彈盡糧絕,幾乎全軍覆沒。

兵敗祁連山的西路軍死傷慘重,但是被打散的人也很多,收攏起來也是不小的勢力,劉俊秀在此時主動站出來,收攏了被打散的350名西路軍戰士,組成了一支敵後遊擊隊。

沒有糧就搶反動派的糧,沒有槍就搶反動派的搶,敵人用什麽我們用什麽,劉俊秀率領隊伍,與馬家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艱苦鬥爭,強忍饑寒交迫,行程六千余裏,歷時三個月,重返陜北延安,找到大部隊,重新回到了黨的懷抱。

這樣的好幹部哪裏去找啊,中組部部長陳雲同誌,對劉俊秀在紅軍長征以及西路軍西征期間表現出來的頑強奮鬥、無懼犧牲的風險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表彰和充分肯定。

1938年劉俊秀擔任晉綏省委的常委、組織部長,追隨賀龍老總東渡黃河,前往山西晉西北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很有可能還認識「李雲龍」這麽個人物。

1945年,鑒於劉俊秀在八年艱苦抗戰中做出的突出貢獻,劉俊秀被特批成為黨的七大參會代表。

之後的劉俊秀就一直做群眾和後勤工作,先後歷任東北地區的運輸部長、吉東地委和延邊地委副書記等職,全身心投入到了土地改革和誌願前線作戰的任務中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劉俊秀回到江西老家工作,出任江西省委常委的首任組織部長,並於50年代中期當上了主管農業的省委書記。

在這期間,劉俊秀幾乎跑遍了全省的82個縣鎮地區,寫下了大量的調研報告,針對地方農業特色,寫出了一本關於南方水稻生產的五個事實、五個合理的農業著作,對中國主持發展農業生產產生出了巨大的作用。

就連毛主席都對這本書進行了反復的批註和研讀,最終不吝溢美之詞,稱贊劉俊秀是新中國的農業專家。

自然災害時期

1961年前後,長江以北地區爆發規模較大的旱災,光打雷不下雨,全年降雨量達到了近幾十年來的最低點。

全國爆發了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幹旱導致許多地區的土地絕收,不說別的,就說河南、巴蜀之地、兩湖以及東三省,這可是全國最為重要的糧食基地,但是,也絕收了。

中原地區絕收、東北山省絕收,災民和災情自然會向周邊地區蔓延,廣大農民沒有飯吃,無家可歸。

為了填飽肚子,只能夠挖草根、啃樹皮為生,樹皮草根就那麽多,都吃完了吃什麽?吃土唄,這可不是玩笑,吃的是真土。

也就在這一年,劉俊秀親自主持興建了江西省的水利工程,這也是江西省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直接為江西省70余萬畝良田提供了旱澇保收的有利條件。

既然江西有糧,周邊的兄弟們那麽艱苦,借點來用用唄,周總理此行就是為了借糧,古有諸葛亮草船借箭,今有周總理杯酒借糧。

三杯酒換三億糧

席間,劉俊秀高舉著酒杯敬酒,但沒想到周總理卻說,俊秀同誌啊,讓我喝酒可以,但是我有條件。

劉俊秀心裏大約猜到了,國家如此嚴重的自然災害時期,周總理要說的條件大致就可能是糧食的問題。

果不其然,周總理開門見山地說道,我想從江西省往外調撥糧食,你這個江西的父母官可得不吝相助啊,這樣吧,我喝一杯酒,你就往外拿1億斤糧食,現在你敬我酒,那我就喝三杯,怎麽樣?

三杯酒就是3億斤糧食,劉俊秀犯了難了,如果是平常時期,這3億斤糧食他確實能夠做主拿出來,但現在全國大旱,江西也是勉強混個溫飽,不至於讓百姓流亡。

劉俊秀有些拿不定主意,他代表的不僅僅自己,倘若要他劉俊秀出糧,他絕不會有一絲猶豫,但自己代表全體江西人民,不能借了之後自己老百姓沒飯吃啊。

所以劉俊秀沒有明確拒絕,但是也沒有馬上同意,周圍的人都勸劉俊秀先把酒喝了,可劉俊秀並沒有回應大家,這個決定太難了。

他是一個省的主管農業的省委書記,還被毛主席贊譽為農業專家,一旦答應下來,就沒有回旋的余地了,這很有可能會增加江西人民的生產生活負擔,當然要慎之又慎。

周總理也看出了劉俊秀的為難,作為新中國的大管家,周總理心裏清楚,但是現在別的省份更難,他推心置腹地與劉俊秀商量,也告訴了他為何要從江西省往外調糧食的真正原因。

江西省的農業生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可以肩負起為全國提供糧食的重任,江南魚米之鄉,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不像其他地區一樣土地貧瘠。

省內農民基本可以自產自足,政府也有一定的糧食結余,如果其他省份想要往外調3億斤糧食,那肯定不可能,但如果是從江西省調糧,其實並不是特別困難。

周總理正式考慮到這一點,才對劉俊秀提出了調糧申請。

這並不是命令,而是商議和請求,如果劉俊秀拒絕提供,那周總理也只能想別的辦法。

劉俊秀認真聽完周總理的分析,覺得江西省確實有喘口氣的余地,如果好好投身建設,咬咬牙也能支援全國,最終答應了下來。

周總理聽後,一顆懸著的心也終於落地,抓起桌上的三杯酒全部下肚。

古語有雲,民以食為天。無論何時何地,糧食生產永遠都是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的民生大事,老百姓只有吃飽肚子,才能沈下心來發展經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決定實行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這位已經76歲的老同誌被重新起用,他不顧年邁的身體,夜以繼日繼續奔波勞累在農業生產第一線。

在他的努力下,江西全省農業經濟體制變革以及農村生產承包責任制順利實施,為江西省振興農業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5年劉俊秀同誌,因重病在江西南昌市去世,享年81歲,這真是將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