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取得大勝後,突然宣布停戰15天,白崇禧聞言怒罵:昏招誤國

2024-01-13歷史
1946年,東北地區成為國共雙方搶占的
戰略要地
!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來看,誰能搶占東北,就將掌握解放戰爭的主動權。101身負重任,深入東北,率領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激烈爭奪。

雙方進行一番博弈後,國民黨軍奪得了沈陽,而東北民主聯軍則進占了長春。彼時,國民黨軍在東北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全都占據優勢,自然不願意就此劃定東北的格局。東北民主聯軍則想繼續鞏固長春,而能否守住長春的關鍵在於控制四平,雙方同時將四平視為必爭之地。

二戰四平

第二次四平戰役打響,東北民主聯軍接到的任務是,必須死守住四平,不能讓四平落入國民黨之手。

我軍最擅長的作戰方式是什麽啊?運動戰!由於我軍的武器裝備長期處於絕對的劣勢,始終不具備與敵人打陣地戰的條件,一直以來與敵人作戰,憑借的都是圍點打援、穿插迂回,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既然如此,我軍的優點和短板就十分明顯了,應該多打運動戰,在運動中尋機殲敵。同時應該避免打攻堅戰,因為攻堅戰有門檻,對重武器的數量有要求,而且我軍打攻堅戰的經驗少,容易失敗。

但在第二次四平戰役中,東北民主聯軍的任務是堅守四平,不能打運動戰,甚至不是打攻堅戰,而是打守城戰。守城與敵軍的重武器硬碰硬,這樣的仗同樣不是我軍擅長的戰鬥方式,用小米加步槍去和美械裝備的敵軍正面硬剛,基本上沒什麽勝算,除非出現奇跡。

當時我軍唯一的優點是,堅守四平的部隊中,都是經過多年戰火洗禮,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中一路走過來的精兵,作戰能力強,招募新兵後都是可以成為骨幹的戰士。他們戰鬥力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但缺點也有,這樣的老兵訓練不出來,犧牲一個少一個,減員代價太大。

因此,雙方交火以後,東北民主聯軍雖然處於劣勢,卻還是堅守了一個月左右。但由於敵軍的火力實在太猛,我軍守城又沒有活動空間,導致此戰中雖然取得一定戰果,損失也同樣慘重,傷亡人數達到了8000余人。

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兵力並不富裕,哪裏承受得起如此大的消耗?而且,繼續拼死守四平,也註定無法守住,為了保住繼續與敵人周旋的余地,留下這些東北民主聯軍的骨幹,只能選擇放棄四平!

陷入絕境

堅守四平不容易,放棄四平就容易嗎?即便當時東北民主聯軍撤離四平已經非常果斷了,卻還是在失去城市高墻壁壘的保護後,陷入到危險境地,甚至險些因此喪失掉爭奪東北的資格。

對於國民黨軍而言,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這是難得的好事兒。戰後邀功請賞,這才是最要緊的事兒,但此戰過後國民黨軍卻一反常態,竟然沒有見好就收,反而對我軍丟下的四平不理不睬,分出重兵對我軍進行狂追猛打。

一旦脫離了城市的束縛,我軍就進入到了最擅長的運動戰,這一點國民黨軍自然也清楚。以往國民黨軍吃過許多運動戰的虧,自然清楚追擊我軍不利,這次為何膽子如此大?既不怕我軍設伏,也不怕追擊過程中被分割包圍,導致我軍長期被敵人咬住,無法取得喘息之機。

敵人這樣做,並非是瘋狂之舉,而是有所依仗。

四平的得失在當時有多重要?幾乎影響著整個東北戰局的走向。一旦四平落入敵人之手,長春的門戶大開,基本上也沒法守了,四平以北的其他城市都是一個道理。四平一丟,我軍在東北的局面十分被動,意味著四平以北再也沒有大城市可以立足。

可能有人會問,我軍此前對敵作戰,講究的一直都是農村包圍城市,在廣闊農村大有可為,丟了城市又如何呢?這樣的說法確實沒錯,但並不適合東北地區,我軍當時在東北的群眾基礎十分薄弱,由於抗戰原因,東北的大量物資又被集中在大城市,離開大城市就沒了大後方。

黃克誠在東北時為何給中央發了一封「七無電報」?因為我軍當時在東北實在太難了,一句話總結,那就是要啥啥沒有,有的部隊甚至在趕赴東北的途中,將手裏的槍桿子都給丟了。到了東北拿不到武器,連戰鬥力都喪失了。

所以,四平落入敵人之手後,我軍面臨的是空前艱難的考驗,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動搖了立場,認為我軍在東北大勢已去,沒有前途了。

時任作戰科參謀的王繼芳,就是這樣的想法,絕望之下他叛變了,將我軍的兵力部署和作戰計劃,以及撤退路線等重要資訊,全部當成了邀功請賞的籌碼,交給了國民黨軍。國民黨軍洞悉了我軍的一切,自然再無顧忌,對我軍窮追不舍,將我軍幾乎逼入了絕境!

除此之外,進東北的新四軍和山東部隊,也都遭受不小的損失,戰鬥力全部遭到巨大損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民黨軍持續對我軍施壓,我軍在東北的處境堪憂。

事實上也是如此,四平失守以後,長春的部隊也陸續撤出,大城市相繼落入國民黨手中,而我軍此時還被敵軍追擊,沒有落腳點。如果這樣的軍事高壓態勢持續下去,結果會如何?筆者不說大家心裏也清楚。

絕處逢生

但就在這個時候,老蔣突然下達一個命令,「停戰十五天」。這是什麽操作?勝利在望之時,我軍無法擺脫敵軍的追擊,無法獲得喘息之機,老蔣這麽配合幹什麽?難怪當時負責東北戰局的白崇禧聞言,會怒不可遏的罵了一句:「昏招誤國!」

如此時機,停戰不妥,這樣的事情恐怕連稚嫩孩童也能分辨利害,蔣介石為何做出如此決定?蔣介石不傻,他這樣做,主要出於兩個原因:

第一,美國當時為了對抗蘇聯,急需在中國扶持一個親美的政權,蔣介石一直是他們的首選。

因此,美國派馬歇爾到中國調停,希望戰爭不要繼續打下去,避免出現變數,但國共雙方始終無法達成一致,四平戰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響的。那麽,在國民黨軍已經占據主動時,為何蔣介石又突然決定停戰15天呢?這就與第二個原因有莫大的關系了。

第二,日本投降以後,東北的局勢並不明朗,蔣介石自己也不敢確定能夠順利搶占東北。因此,蔣介石找來了軍事能力不俗,具備戰略眼光的白崇禧,讓他統籌東北戰局,節制東北各路國民黨軍。

但白崇禧的職務只是一個虛職,畢竟他和胡宗南都屬於桂系,一直與蔣介石不和睦,蔣介石怎麽可能將東北兵權真的交給他呢?事實上,蔣介石只需要白崇禧的頭腦,卻又不想給他兵權,這才想著給他掛一個虛職,卻將兵權交給杜聿明的蹩腳辦法。

在白崇禧和杜聿明的指揮下,東北局勢發展順利,在二戰四平中取得優勢,甚至贏得了一舉搶占東北三省的戰機。也正因為戰局的順利發展,蔣介石的一些嫡系將領對白崇禧的感觀逐漸改善,從最開始的敵視,到後來的欽佩,令蔣介石感到了危機。

尤其是白崇禧的規劃中,在國民黨軍徹底搶占東北以後,立刻調五個美械師入關,歸胡宗南指揮,從而奠定華北戰局的絕對優勢。這樣的計劃,讓蔣介石對白崇禧的忌憚更深一層,遂決定不讓白崇禧完成搶占東北的壯舉,防止他提升在國民黨軍中的威望,避免養虎為患。

於是,此前一直反對停戰的蔣介石,趁機緩和與馬歇爾之間的關系,將白崇禧調離東北,讓杜聿明接手東北的戰事。從蔣介石的舉動來看,他當時認為東北大局已定,白崇禧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但他沒想到的是,正是這個停戰命令,給了東北民主聯軍緩口氣的機會,開始建立根據地,幫助老百姓剿匪,進行土地改革,在東北迅速積累聲望,紮根黑土地,無論補給還是兵員,全都得到了補充,兵力急速上漲,最終實作了逆轉東北局勢。

在四戰四平之後,將東北的國民黨軍分別圍困於沈陽、錦州、長春,使國民黨軍各自為戰,首尾不能相顧,最終只能吞下慘敗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