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開國少將秘密回鄉,卻發現哥哥正要出門要飯,當地的官員富得流油

2024-01-13歷史

一九五九年冬天,開國少將尤太忠(1988年晉升為上將)收到一封從老家寄來的信。

信上說,他的母親病得很重,要他趕快回來看看。

尤太忠得到訊息後,第一時間趕回家中,卻被眼前的一幕給嚇了一跳,自己的弟弟竟然要去乞討。

巧的是,尤太忠很快就遇到了當地的官員,尤太忠一看,勃然大怒,轉身就走。

為什麽尤太忠一家會淪落到這種地步?為什麽他一見到地方官員就大發雷霆?

革命年代,軍人背井離鄉,保衛祖國,尤太忠將軍也不例外。

他在戰爭年代南征北戰,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因為工作的關系,他都沒能回過家。

一九五二年冬天,從北韓戰場回國述職時,尤太忠難得得了一次假期,便馬不停蹄地趕回老家河南省光山縣磚橋鎮。

時隔多年,他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家人。

那時候,尤太忠的母親身體尚可,兄長和弟媳的日子也不會太難過,這讓尤太忠心中稍安。

聽說尤太忠回來了,街坊鄰居紛紛前來探望,尤太忠熱情地和他們攀談,還約好了下午要去鎮上的小學看看。

校長要他給學生們做一次關於革命的報告,尤太忠很高興地同意了。

在報告會上,尤太忠不僅給學生們講了革命的歷史,還給學生們講解了抗美援朝的歷史。

讓他們好好學習,將來才能像他一樣保衛國家。

尤太忠將軍結合自身的親身經歷,向全體師生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講,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這掌聲不只是為尤太忠將軍,更是為無數浴血沙場的戰士們而鼓掌。

傍晚時分,尤太忠與校領導及教師共進晚餐,在席間,他一再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表示教師責任重大,值得全社會尊重。

尤太忠將軍為人隨和謙和,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席間不時傳來陣陣笑聲,令尤太忠也感覺到了一絲親切。

第二天,尤太忠和小學老師見了一面,一起吃了一頓飯,聊到了深夜。

由於公務繁忙,他沒多久就離開了家鄉,與鄉親們依依惜別,返回部隊後,還給鎮上的小學送去竹簍和一只白瓷和平鴿。

有人說相逢不如相逢,想必尤太忠也是如此。

雖然是從「小家」裏走出來的,但是他時刻關註著新中國的「大家」,他相信,只要祖國越來越好,自己一家人的日子就會好過。

這一走,就是七年。

心急如焚的尤太忠,直接踏上了歸途,一路上心急如焚,就差插上翅膀飛回去了。

一到家,他就迫不及待地往家趕,結果剛到家門口,就看見幾個衣衫襤褸的人,端著碗,從屋裏走了出來。

為首的男子,在看到尤太忠之後,頓時一楞。

尤太忠定睛一看,卻見這名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男子,赫然便是自己的兄長尤太俊,而在其身旁,則是他的弟妹與兒女。

尤太忠嚇了一跳,連忙問道:「嫂子,你這是要做什麽?」

哥哥告訴他,家裏過的很苦,準備去要飯。

尤太忠也沒想到家中的情況會如此糟糕,連忙命人做好飯菜,將弟弟妹妹接回家中。

母親臥病在床,面黃肌瘦。

尤太忠又是心疼,又是自責,在詢問母親情況之後,便詢問起弟弟為何會變成這個樣子。

尤太俊對他說,不只是他家,全村都是如此。

這兩年,他們算是運氣好,有口飯吃,有飯吃,也有餓死的。

村子裏原本有兩百多號人,但走的走,死的死,現在只剩下四十多人。

尤太忠聽得心中一痛,這些年來,他辛辛苦苦,為的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

可如今,卻有那麽多村民遭殃,這讓他如何不心痛?

沒過多久,飯菜就做好了,眾人大快朵頤,看得尤太忠眼眶都紅了。

吃完飯,尤太忠又到鄉親們家裏轉了一圈,見鄉親們都這樣,他心疼極了,拉著他們的手說:「你們辛苦了。」

他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給每家每戶發了五塊錢,把自己身上僅有的兩百塊錢都用光了。

做完這一切,他回到了病重的母親身邊。

沒過多久,馬龍山得知尤太忠將軍回鄉,便請尤太忠到他家吃晚飯。

尤太忠正想找地方政府了解一下,便同意了下來。

但是尤太忠將軍一見王沖,立即勃然大怒,扭頭就走。

他看著一桌豐盛的飯菜,一看就知道過得很好。

老百姓都在挨餓受凍,而領導們卻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這讓他如何不怒!

這使我想到陳賡將軍的一個故事。

30年代,陳賡將軍曾經被國民黨俘虜過,蔣介石為了籠絡他,對他打起了感情牌,說他瘦了,陳賡就說:「瘦我一身,胖天下。」

後來陳賡又說,蔣介石也消瘦了,蔣介石卻說這是他憂心國事,茶飯不思,這才瘦下來的。

陳賡不客氣地戳穿了他的小把戲,說道:

「為什麽校長這麽瘦,全世界都這麽瘦?」

陳賡這句話的意思是,蔣介石根本不關心人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麽「他胖而民瘦,他瘦而民更瘦」。

尤太忠將軍家鄉的縣令,只顧著享受榮華富貴,卻從來沒有為百姓著想過。

百姓們把他捧的很高,可是他卻一點都不在意。

尤太忠將軍這才憤然離席,向上級反映群眾的實情。

尤太忠將軍的作為,和那個縣長完全是兩個極端,他從軍多年,雖然身居高位,卻從來不會假公濟私。

當他知道家人和村民的困難時,他第一個念頭就是盡自己的一份力去幫助他們。

哥哥姐姐們雖然過得很艱難,但卻從來沒有去找過哥哥,只在母親病重的時候,才告訴他。

看得出來,這家人都很淳樸。

事實上,尤太忠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只是一個俠義之人,更是一個重感情的人。

一九四七年,劉鄧主力挺進大別山,渡汝河時,前方被敵軍阻截,尤太忠率十六旅駐守河南大雷崗和小雷崗,並直接將指揮所設在大雷崗。

此地距敵僅二公裏,劉伯承與鄧小平親臨大雷崗一線作戰。

尤太忠擔心他們有危險,要他們先行撤退,劉鄧二人拒絕,尤太忠一咬牙,命人把他們押到指揮所去。

這時,一枚炮彈從天而降,直接將尤太忠的帽子給炸飛了出去,將他原本站立的地方炸得一片焦黑。

尤太忠嚇了一跳,還好劉鄧二人已經進了指揮所,不然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從那時起,每當劉鄧首長到前線下命令,尤太中就答「好」,只盼他們快走,不要留在這是非之地。

劉伯承見尤太忠急著「趕人」,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只好一邊走,一邊反復叮囑著他的指示。

在解放戰爭中,尤太中率領16旅向榆台發起進攻,但始終未能將其攻克。

戰友杜義德得知這件事後,第一時間給尤太忠打了個電話,詢問他發生了什麽事情,為什麽半天還沒有拿下這座城市?

尤太忠也是個暴脾氣,直接摘下軍帽,沖在最前面,和士兵們並肩作戰。

將軍親自出馬,戰士們士氣大增,不久就拿下了榆台。

這一戰,尤太忠也受了傷,但他更看重的是勝利。

重慶解放的時候,尤太忠已經是三十四師的師長,一天下著雨,劉鄧二人四下張望,沒有找到尤太忠,便問王近山到哪裏去了。

王近山對尤太忠非常了解,立即道:

「軍隊還在雨中,他一定在大街上。」

杜義德補充了一句:

「是啊,只要大街上有士兵,他是不可能進屋的。」

他們派人到街上去尋找尤太忠的下落,果然如王近山與杜義德所說的那樣,他確實是一夥的。

尤太忠雖是武將,卻甘願與將士同甘共苦,同生共死,怎能不讓人敬佩?

建國後,由於在戰爭中表現突出,尤太忠於一九五五年升為少將,一九八八年升為上將。

他一生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從不以權謀私。

每次外出,尤太忠將軍都會送些禮物給他,就算收下了,他也會自己掏錢買下,這樣既不辜負對方的好意,又不占人家便宜。

1998年他去世時,在其辦公桌上發現了黃山鎮石一對,上書:

品於竹中,格於梅上。

這正是尤太忠將軍一生的真實寫照,一位軍中猛將,一位孝子。

他經常和手下的人說,要努力,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如果有員工要離開,他還會提點建議,讓員工們更加體貼周到。

尤太忠將軍雖然已經去世多年,但他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卻一直在後人的心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