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挺進東北:新四軍師長黃克誠不顧惹怒上司,越級請求中央快速進兵

2024-06-09歷史

1945年9月,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意外見到一封中央發來的情況通報,稱蘇聯紅軍已進駐東北並接管之,我華北部隊少量進入東北。

黃克誠敏銳地意識到,國內局勢將因東北的新情況發生巨大變化。他立即產生了向東北挺進強大兵力的想法,然而這一想法卻被中共華中局某些領導壓制,黃克誠不惜冒著政治風險越級向中央發電,由此開啟了一段影響整個東北戰局的戰略大挺進。

一、越級發電:黃克誠惹怒頂頭上司

1945年8月,蘇聯擊敗日本關東軍,全面接管了東北。隨後,國共雙方都開始打算向東北運兵,接受勝利果實。

東北擁有當時中國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而且地域遼闊,工農業生產潛力極大,是一塊絕佳的戰略區。國民黨雖然也想早日接管東北,但一則主力遠在大西南,距離實在太遠;二則蔣氏的核心利益、根本之地在滬寧杭,第一要務是將兵力運抵東南。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也派了熊式輝帶部份官員組建了東北行轅,但遠遠無法完成接管龐大的東北諸省的任務。

而中共方面則由於長期堅持敵後抗戰,華北、山東都有大量根據地以及強有力的部隊,無論從陸路就近入關,還是從山東渡海入關,都非常便利。這個形勢,具有基本戰略思維的人都看得出來。

但有思維與認識,不代表著有具體執行的見識與能力。從古至今會誇誇其談的人居多,而真正能幹事有擔當的人不多。黃克誠正是這樣一位兼具膽識與能力的傑出將領。

他不顧畛域之別以及位置之卑,向華中局第一書記建議立即向中央發電,向東北派出大量軍隊和幹部。該領導雖然覺得黃氏之議有道理,他一直以來主持軍政大事於華中,對別的區域不想染指,平心而論這倒也是中規中矩,但於當時大局來講,卻無疑少了一份政治擔當。他向黃克誠說,這事不是我的範圍,這電報我不能發。

黃克誠一貫以正直、耿介著稱,紅軍時期就因為多次堅持立場受到打擊和降職。此時又遇到這種問題,他不顧尊重領導的面子,一再堅持要向中央發電請示。但幾番堅持始終說不通,一氣之下黃克誠回到師部,以個人名義向延安發電,越級直接請示中央。

這封電報一發,黃克誠得罪上司是得罪定了,不過在大局面前,他對這些並不在意。電報發出來,他便開始了焦急的等待,中央到底作何安排?東北局面一日千裏,現在可萬萬耽誤不起啊!

當時毛澤東、周恩來等業已親赴重慶進行談判,在延安主持工作的劉少奇接到該電,先是大吃一驚,他在新四軍期間與黃克誠打過不少交道,知道他的脾氣,因此也不會因為這個耿直敢說話的家夥越級發電而驚訝,而是驚訝他電報中提及的進軍東北戰略,不僅方向與中央的考慮完全一致,而且在具體的方案上還提出比中央更為詳細的計劃。劉少奇於是立即將電報轉往重慶,請毛周二公閱。

二、準確預言東北是決勝的關鍵

那麽黃克誠的電報究竟說了些什麽,讓中央如此看重呢?

概括其內容,大致有:

一、蔣軍正在搶占大城市、交通要道,並控制大別山、天目山、黃山、秦嶺等山脈沿線,意圖割斷我各根據地之聯系,可見談判毫無誠意,日後必有大戰。

二、我各戰略區雖有大量根據地,但兵力分散,難以獲得大勝。

三、若要取得和平,要麽妥協交出軍隊,要麽創造大的根據地。前者未可議,後者不具備條件。只有集中主力作戰,方有希望。

四、東北是大戰略根據地的首選,應速派五至十萬人進駐東北。目前兵力太少。

五、中央宜確定東北、山東為兩大首要根據地,現山東的軍隊調三至五萬去東北,華中區則調相應兵力補充山東。江南乃至江北的少量部隊暫無戰勝國民黨軍的希望,必須將重點放在山東、東北。

諸位回想一下,此時尚是1945年,重慶談判形勢看似一片大好,我軍的重點發展方向尚不確定,而黃克誠的預判竟與日後解放戰爭的基本面基本吻合,一個師長竟有如此戰略眼光,除開軍事素養不說,沒有極高的思想境界與政治意識,是決難做到這一點的。

毛周閱報後甚感欣慰。其實早在8月,我華北部隊已經有少量部隊進入東北,並與蘇聯紅軍初步接洽,還帶回來一些東北的情況。中央已經開始部署向東北進軍的事宜,華北各區部隊也先後向東北運動。

但起初進軍東北並不是很系統,速度比較慢,部隊比較零散,缺乏主力,而且只是以進去看看情況為主,頂多是搶占要點,防止國軍進入。

黃克誠的電報,一定程度上啟發中央,進一步明確了幾點認識:

其一,必須派強有力的、數量足夠多的部隊進東北,如此方能有效接管。

其二,必須派大量幹部,這是做好東北工作的關鍵。

其三,速度必須要快,時間不等人,必須抓住用好國民黨忙於控制各省要點的空隙,完成東北兵力布勢。

中央於是點名由黃克誠率新四軍第三師,下轄第七、第八、第十旅,獨立旅,特務第一、第二、第三團,共三萬五千人,於9月28日北上挺進東北。

出發前,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再次印證了黃克誠的謹慎與深謀遠慮。

8月間冀熱遼軍區第十六分區司令員曾古連率部進入東北,與駐紮在沈陽的蘇聯紅軍有過接觸,並對東北的軍火、物資儲備有了初步直觀的了解。8月底到延安向中央匯報情況時,曾古連滿懷激動地介紹了情況,並略有誇張地說東北遍地都是武器,可以輕松裝備十幾萬人, 遍地也都是軍大衣、貂皮帽子、大米,只要部隊開過去,一轉身就能武裝起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軍誕生十幾年一直處在缺糧少彈的窘迫狀況,聽曾古連如此說,一傳十十傳百,東北在我軍將士心中成了滿地都是槍滿庫都是糧的天堂。

這些訊息新四軍中也有耳聞,有人提出,部隊要搶速度北上,不如把武器和輜重都留下來給兄弟部隊,輕裝前進走的更快。

黃克誠考慮問題一向謹慎周到,總是要設想最壞情況。他認為,部隊千裏行進,手裏沒槍怎麽辦,哪怕是遇到土匪都處置不了。萬一到東北,拿不到槍又該如何,東北我軍沒有掌握兵工廠,靠別人給武器可打不了天下。為此,他不僅要求部隊全副武裝,還要把棉衣都帶上,做好萬全準備。

後來進入東北,許多部隊滿懷希望要去撿洋落,然而僧多粥少,加上蘇軍運走了不少,許多部隊都吃了苦頭。可見黃克誠多麽有先見之明。

三、黃克誠怒吼:在山東一天也不能耽誤

第三師啟程之時,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出於某種考慮,讓黃克誠部到達山東後稍事休整。黃克誠憂心如焚,千裏之外的東北尚不知是什麽情況,哪能未開拔而先裹足?他不好當面反駁,10月4日部隊行進至山東境內,再次向中央軍委發報,連講四條建議,每一條分析完情況,結論都是不能停留、不能停留、不能停留。

新四軍當時既沒有掌握鐵道,也沒有汽車,行軍完全靠戰士們的兩條腿。經過幾天急行軍,部隊出現了一些情況。有的蘇中戰士不願遠離家鄉,有的傷員病號隨軍走不動,一些新擴編的士兵思想不穩定,兩淮之間與國民黨頑軍作戰,戰傷及瘟疫流行造成大量減員。

總而言之,困難很多。走到山東,部份師旅指揮員向黃克誠反映情況,還援引軍部指示,建議稍作休整,讓戰士們緩口氣。

當時蘇中、山東均有國民黨軍活動,這些指揮員有這些建議,目的無外乎是停在山東,正好與國軍作戰,也有利於依托山東根據地補充兵員物資,讓部隊恢復體力。

但黃克誠一無所動,部下們說的多了,他甚至怒吼道,挺進東北是戰略任務,誰也不能阻撓,在山東一天也不能耽誤。言下之意,似乎還對華中局的一些做法頗有不滿。

新四軍第三師在山東果然一天也沒停,為了安定軍心,同時對華中局有所交待,他又效法當年司馬懿拒諸葛亮時向魏明帝上書,途中又兩次向中央發電,一邊匯報困難情況,一邊強烈要求不惜代價向東北猛沖。其電文中多次用到「不顧一切」「力求迅速前進」等字眼,可見其決心之大。

經過兩個多月徒步行軍,黃克誠率新四軍第三師,以減員三千余人的代價,終於在11月下旬到達遼寧錦西地區,為東北我軍註入一股強大作戰力量。東北我軍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內迅速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並能和國民黨軍新六軍等強悍的主力打的有來有回,以黃克誠為代表的優秀將領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