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德國兩次試圖稱霸世界,卻兩次被英俄擊敗,為何未成為世界大國

2024-01-19歷史

德國兩次試圖稱霸世界,卻兩次被英俄擊敗,為何未成為世界大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曾經孕育出無數強大的帝國,對亞洲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今天,中國再次展現出了與世界霸主一較高下的實力。

在殖民時代,英法兩國同樣強大,殖民地面積相近,對各大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戰後,蘇聯和美國的實力更是無人能敵,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雖然實力與五大常任理事國相當,德國卻總是無法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無論何時總是在即將達到巔峰時失敗,難道真的是命中註定嗎?

然而,即使面臨這樣的困境,德國在1871年還是由「鐵血宰相」俾斯麥成功統一了北德意誌邦聯與巴伐利亞,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德意誌帝國。

德國依靠豐富的煤炭資源和龐大的工業區,搭乘工業革命的列車,使得其制造業尤其是軍工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從而成為了一個工業水平糊效率超過英法的新型工業強國。

德國的崛起對鄰居法國構成了直接威脅,同時德國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在全球市場上也對英國的制造業造成了沈重打擊,讓英國人感到了危機四伏。

在此背景下,德國還在企圖建立貫穿亞歐大陸的「巴格達鐵路」,進一步打擊英國的貿易,這讓英國人感到忍無可忍。

在鐵路建設前,英國與因地緣矛盾而聯手的俄法,透過海陸封鎖讓德國失去了供給。面對多方壓力,德國決心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對抗英法。

由於英法俄三國對德國的糧食供應進行打壓,德國人民飽受饑荒之苦長達兩年。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德國被迫選擇投降。

為了吸取這個教訓,二戰時期的德國尋求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以彌補自身資源的不足。他們找到了同樣被凡爾賽體系打壓的俄國,透過資源互換和利用東歐廉價勞動力,兩國攜手成為了工業強國。

蘇德關系起初看起來很和睦,但最終卻爆發了戰爭。這主要是因為波蘭成為了兩國之間的緩沖地帶,避免了直接威脅對方。

遺憾的是,波蘭和蘇德之間存在著歷史仇恨,這導致了兩國對波蘭的瓜分。

蘇德兩國有過一段深厚的友誼,但當蘇聯被美國挑撥後,雙方關系開始緊張,二戰的走勢也因此發生了改變。最終,二戰的結局只有兩種,要麽蘇聯戰勝德國,盟軍贏得勝利,要麽德國戰勝蘇聯,然後被英美聯合擊敗,所以德國的失敗是註定的。

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可以在擊敗英法的同時,也能戰勝蘇聯或俄國,但是這已經在拿破侖時期得到了證明。

陸權國家應該團結一致,摒棄超級大國的夢想,因此德國和俄國的合作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德國卻一直在海權和陸權之間搖擺,對自己的選擇表現出自信和猶豫。

二戰後,德國放棄了超級大國的追求,選擇了多邊外交,並與法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利用其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外交優勢,嘗試獲取更多的優惠政策。

同時,德國也加強了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並從東歐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同時從中國獲得了物美價廉的商品,這些措施使得德國在過去的十年裏,一直保持著全球最大的外貿順差。

盡管在烏克蘭戰爭中,德國提供了大量武器援助,但這很可能重蹈一戰和二戰的覆轍,加劇德俄矛盾,最終讓美英漁翁得利。

德國人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呢?實際上,德國政治家在多邊主義合作與站隊問題上面臨矛盾。無論北約要求他們站在哪一方,他們都將失去原本帶給他們好處的一方。

在俄羅斯的進攻陷入僵局時,德國人又有了新的計劃,他們希望透過打敗俄羅斯,直接掌控其能源。但是,德國人是否意識到了普京的危險呢?

一旦核彈介入戰爭,後果將難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