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遂自薦」的毛遂,為何在自薦成功後不久便自刎而亡?令人唏噓

2024-03-04歷史

現在學生學習的課本中有一個成語叫做"毛遂自薦",這個成語的含義表達的是勇敢自信的推薦自己,自己推薦自己去擔任一份工作。

成語故事中的毛遂本來只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手底下一個非常普通的門客,在眾多門客中並不被看好。可是他明白自己的能力,擁有別人所沒有的膽識和機智的談話技巧,於是自行的推薦自己去承擔與楚國外交的重任。最後的結局是兩國之間完美達成協定而結束,毛遂也因為這件事出了名,這也讓後來楚國趙國之間友好關系的一根繩索,最後兩國之間的合縱獲得了一個很好的結局。

正是因為這次出使任務,毛遂後來也獲得別人的誇贊,說他擁有"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樣的贊譽。到後來回到了趙國,平原君想起了之前對於毛遂的平原君以前一直很看不起毛遂,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非常的後悔,因為他沒想到毛遂的外交能力這麽強。

後來平原君稱呼毛遂為先生,並且對他各種推崇,由此可見毛遂在平原君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按照一般來說,毛遂後來的命運應該是如魚得水,可是他最後的結局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毛遂在自薦成功過後的第二年居然揮劍自殺了。

在毛遂自薦成功之後的第二年,當時燕國趁著趙國剛經歷了一場大戰,受到了很大的損耗,所以需要靜養休息,於是乘人之危派了軍隊去攻打趙國。因為沒有準備所以趙國一時間慌了陣腳,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戰事,到底讓誰來帶領軍隊去迎接戰鬥。

這個時候平原君想到了當年社交成功的毛遂,當時的毛遂英姿颯爽,而平原君也覺得自己仿佛看到了希望,覺得毛遂一定可以像一年前那樣再次救助於趙國於危難之中。於是十分自信地提拔毛遂擔任將軍這個職務,帶兵出征。

可是毛遂只是擁有非常強大的外交能力,對於軍事方面並沒有很深入的研究,也沒有領兵打仗的能力。而毛遂自己好像並不清楚這一點,對於平原君的安排他也沒有推辭,和之前一樣信心滿滿的走向了戰場。他本來以為憑借自己的智慧,領兵打仗一定和外交一樣簡單。可是打仗並不是書本上的死知識,戰場上面對的情況變化多端,很多將領之所以成為將軍都是因為他們身經百戰,不光是頭腦和氣度,實戰經驗實際上比一切都重要。

因此昌都一戰,趙國軍隊以一種非常慘痛的方式輸的一塌糊塗,而作為領兵的毛遂看到了戰場上這樣的慘狀一時間覺得沒有顏面回去面對平原君,於是直接揮劍自刎以死謝罪。

僅僅就過去了一年的時間,當年那個以外交能力出眾被眾人稱贊的毛遂,瞬間就跌落在了深淵之中,並且還因為這件事丟了性命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毛遂的故事更多是想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清楚的認識自己,有自信是好事,可是應該把自己的位置擺正,明白自己適合做什麽不適合做什麽。並不是自己做成功了一件事就代表著自己就是全能的了,畢竟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擅長的領域也有不擅長的領域。

所謂正視自己,既需要明白自己所擅長的,也要明白自己所不擅長的,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思想,很多人可能要花一輩子也不能學會。

而毛遂可能在臨死之前突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是已經承擔了這麽大榮耀和期待的他實在是沒有信心回去承擔接下來的後果,於是幹脆以死進行解脫。

毛遂自薦一直都被作為一個褒義詞來進行運用,這是自信滿滿對自己能力了解的象征。可是最後毛遂的結局卻是讓人唏噓,卻又恰恰是對自己的能力審視不全導致的。如果他當時自薦的勇氣推掉了平原君的推薦,並且說明原因,也許最後的結局就會覆寫,趙國的命運也不止於此。

畢竟每一個工具都有自己的用處,就像是菜刀是用來切菜的但是不能用來洗衣服,而棒槌也不能用來切菜做飯,而是用來錘搗衣服。要是毛遂沒有死,再後來繼續用自己的外交能力做事情,也會為趙國做出不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