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馬克龍為什麽要硬剛普京?細數法國與俄國的恩怨情仇

2024-04-06歷史

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頻爆「雷語」,多次公開談論出兵烏克蘭,並表示已「深思熟慮」,未來可能「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對抗俄軍」, 引起輿論嘩然。

最後馬克龍被 法國國內批評,歐洲批,美國也批 ,本來為了歐洲議會選舉造勢,希望能夠讓自己的黨派在歐洲議會獲得更多的議席。 結果適得其反,裏外不是人

其實法國和俄國在歷史上也有很多恩恩怨怨,這次馬克龍的發飆只是這場恩怨的延續罷了。

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法國和俄國都發生了什麽?

第一次交鋒:第二次反法同盟

公元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

這一年,是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沙俄則是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

1000年的君主專制就這樣被推翻了,這讓整個歐洲震動不已。各國都在擔心法國的革命思潮傳到自己這裏。

此時,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更是對法國革命痛恨不已,她說巴黎是「盜賊的巢穴」,說要和「法蘭西瘟疫」抗爭。

為了撲滅法國的革命大火,沙俄扮演了歐洲憲兵的角色。1799年,沙俄糾集大不列顛、奧地利、西班牙、普魯士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對法國革命軍大加討伐,這次參加國家無論哪一個單獨拎出來都是狠角色。

沒想到拿破侖從埃及前線只身回國,發動霧月政變,取得了法國的軍政大權,擔任行政總裁。

反法同盟傻眼了,本來趁著拿破侖在非洲前線,這才進行突襲。沒想到拿破侖不但權力更大了,而且整個法國的軍隊都在其指揮下,同盟軍士氣大跌。

1800年6月14日,拿破侖指揮意大利方面軍在馬倫戈戰役中,法軍取得了對奧軍的決定性勝利,拿破侖重新占領了意大利北部 。

12月3日,法軍在霍恩林登戰役中大破奧軍,是役法國將領莫羅以損失2500人的代價殲敵1.4萬人,為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礎。

之後法軍進逼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不得不與拿破侖議和。

同時,法奧簽訂【呂尼維利和約】,法英簽訂【亞眠條約】,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

第二次交鋒: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拿破侖剛剛登基稱帝,建立了專制獨裁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沙俄想趁著拿破侖立足未穩、國內動蕩、人心不定之際亂中牟利,與大不列顛、瑞典、奧地利等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0月,法國擊敗奧地利,取得了烏爾姆大捷。

12月,在奧斯泰利茨擊敗俄奧聯軍,徹底擊敗了同盟國軍隊。 俄羅斯皇帝狼狽而逃

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因此淪陷,徹底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第三次交鋒: 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年,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瑞典四國組成第四次反法聯盟。同年10月歐洲戰爭重新開始。

法軍在耶拿戰役中擊敗普軍主力,經萊比錫直取柏林。10月25日拿破侖進占普魯士首都柏林,普魯士名存實亡,第四次反法聯盟開始瓦解。

1807年6月14日法軍在弗利德蘭擊潰俄軍,同年7月7日和9日, 法國分別與俄普簽定提爾西特和約,確立三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英國的關系 。之後,第四次反法聯盟結束。

拿破侖這場在弗列特蘭的壓倒性勝利,成功迫使俄羅斯在政治上與他求和,瓦解了第四次反法同盟。而沙皇亞歷山大也只能無奈地同意與拿破侖協商和約,最終討論結果促成了【提爾西特條約】,內容包含俄羅斯同意加入大陸系統來一同對抗英國,還有普魯士割讓將近一半的領土。

強強聯手的俄法兩國開啟了平分歐洲的霸權時代,可以用「西方歸拿破侖,東方歸亞歷山大」一句來形容。

法國占領了幾乎整個意大利、德意誌地區(成立了受法國控制的萊茵聯邦),擊敗了歐洲強國奧地利,大敗普魯士,控制了意大利、尼德蘭等地和西班牙北部。 這幾乎是法國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刻, 因為在歐洲大陸上已無列強可與法國匹敵。

第四次交鋒:法國入侵沙俄

法國拿破侖當時想稱霸歐洲,在拿到歐洲霸權以後,也會把俄國拿下,這是必然的。

而俄國受拿破侖的「大陸封鎖」政策影響,造成國內的經濟發展很差,於是在後來俄國也偷偷地恢復了與英國的貿易。

正是俄國的這一舉動,讓俄法的軍事同盟破裂。1812年,拿破侖帶領60萬大軍出征俄國。

俄軍執行後退決戰的策略,堅壁清野,沿途燒毀村莊和農場,實行焦土政策,令拿破侖原本想邊作戰邊搶奪補給的計劃泡湯。

不過拿破侖還是做到了小胡子沒做到的事情,占領了莫斯科 。俄軍不戰而退,大部份居民也隨軍撤出。法軍進入莫斯科的頭一天,城裏一片火海,拿破侖緊急任命莫蒂埃元帥為莫斯科總督,讓他率軍滅火。烈火一直燒到9月18日,整個城市化為一片廢墟。拿破侖軍隊大肆搶劫,到處為非作歹。

法軍攻占莫斯科後,拿破侖明白情況不利,曾向俄國提議停戰,卻未獲答復。這時寒冷的冬季已經來臨,前線飄雪,法軍過分深入,補給線又太長。拿破侖在10月19日終於下令撤退,為南下尋找糧食和溫暖的住所,沿南方往西撤退。

在撤退途中,遭到了俄國遊擊隊和騎兵的騷擾,俄軍主力也尾隨進擊,拿破侖在俄國損失了57 萬余人,喪失了所有騎兵和幾乎全部炮兵。

俄法戰爭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拿破侖法國因為戰敗而分崩離析,其建立的歐洲秩序很快就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遭到了淪陷性的打擊,很多法國占領的領土發生民族獨立運動。拿破侖本人也因為戰敗而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上。透過俄法戰爭和後來的滑鐵盧戰役,拿破侖一世的軍事和政治生涯就此終結。

法國歷史上最高光的時代,就這樣被沙俄給扼殺了,法國痛恨俄國不是沒有原因的。

德國也有同樣的原因。

第五次交鋒:第六次反法同盟

拿破侖在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各國於1813年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包括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瑞典王國、西班牙帝國、葡萄牙王國、撒丁王國、西西裏王國等國組成的反對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同盟 .

1813年10月19日,拿破侖在萊比錫戰役中遭到決定性失敗;

1814年3月31日,聯軍在巴黎郊區擊敗法軍後,以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首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施瓦岑貝格親王緊隨其後, 進入了巴黎;俄羅斯總算報了 一箭之仇。

拿破侖宣布退位並被放逐於厄爾巴島。同時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王位。

第六次交鋒:第七次反法同盟

沒想到,拿破侖趁著看守不註意,偷偷離開厄爾巴島,回到法國後,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1815年3月20日返回巴黎奪權成功,百日王朝開始。

拿破侖進入巴黎的訊息傳到維也納後,引起維也納會議與會國家的震驚和不安。由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撒丁王國五國,及被英俄奧普四國所控制的荷蘭、比利時、德意誌諸邦國迅速組成了第七次反法聯盟 。

1815年6月18日,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覆滅,同年6月22日,拿破侖再次退位;他被流放至大西洋的聖海倫娜島直到1821年去世 。

第七次交鋒:克里米亞戰爭

1853年,俄羅斯對鄂圖曼帝國宣戰,法國和英國隨即加入對抗俄羅斯的聯盟。

這場戰爭的主戰場是克里米亞半島,其中最著名的戰役是塞瓦斯托波爾的圍城戰。經過長時間的圍攻,聯軍最終攻陷了這座城市,俄羅斯被迫求和。

克里米亞戰爭不僅暴露了俄羅斯軍事和行政體系的落後,也標誌著現代戰爭的開始,包括戰地記者的報道和戰地醫療的進步。這場戰爭持續了3年,戰爭結果是法英聯軍勝利,俄羅斯戰敗。

戰爭開始時,法軍動員約300,000人,英軍約250,000人,俄軍約600,000人。

戰爭結束時,法軍和英軍總計約100,000人陣亡,另有大量士兵因疾病和傷口感染死亡。

俄軍約200,000人陣亡,另有大量士兵受傷和被俘。

俄國慘敗。

法俄的蜜月期

法國和俄國也不總是在交戰,兩國也曾經有過短暫的蜜月期。

拿破侖入侵俄國之前,俄法兩國為了對抗英國,組建了短暫的軍事同盟。

一戰期間,英、法、俄也組成協約國,並肩作戰,最終沙俄發生二月革命導致同盟破裂。

二戰期間,法國的作用忽略不計,只能算是名義上的同盟。

二戰後,法國一直與蘇聯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即使是在美蘇冷戰時期,法國對蘇聯的態度也並不惡劣,可以說是西方世界中與蘇聯關系最好的國家了 。

新世紀的俄法關系

法國是歐洲文化和藝術的中心,有著非常絢麗輝煌的歷史,同時放眼全球也是世界上的五大強國之一,自然是實力不俗。不過自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與歐洲就陷入到了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雖說法德同為歐盟的領頭羊,但是經濟實力卻被德國實力碾壓。在政治上又長期受到美國和英國的壓迫和約束。

因此法國也想努力擺脫這種尷尬的局面,不斷參與到國際事務,增加自己的話語權。

俄羅斯一直在非洲各地穩定擴大其影響力。俄私營軍事承包商華格納集團在西非地區十分活躍。與此同時,非洲多地掀起反殖民宗主勢力的浪潮,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不斷衰退。過去一年,法國駐軍黯然撤出尼日爾。法國依賴核能,需要的鈾大量來自尼日爾。

法國的硬實力正在復蘇,而馬克龍想促進戰略自主和更多本土防務解決方案。向烏派兵很大程度停留在口頭上。法國外長、防長則反復解釋,馬克龍的意思並非當下就要在烏克蘭部署西方作戰部隊,而是「 致俄落敗,但不與俄交戰 」。

俄烏沖突爆發後,北約從腦死亡的狀態中滿血復活,美國又恢復了對歐洲的控制。而法德為核心的歐盟一體化遭受重創,再加上英國這個攪屎棍的背刺。種種不利局面,使法國如鯁在喉,又無可奈何。加上西方各國也缺乏成熟有遠見的政治家,因此馬克龍陷入一種情緒失控的狀態,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無論如何,在美國的介入下,俄法兩國只能漸行漸遠了,就像這次會談,中間需要隔著3米長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