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被「低碳」串起的人與生活|碳路者故事

2024-01-02生活

在廣州的一次市集上,王華棟母親做的四只布偶引起了圍觀。

它們有著獨特的造型和鄉土的配色——綠色的老虎、黑白條紋的豹子,以及龍和南瓜。

孩子們興奮地指著它們,說這就是語文課本裏講的舞龍舞獅;大人忍不住想摸一摸,覺得這些帶著傳統色彩的布偶,會不會有神靈帶來好運的力量。

這是一個七十多歲的山西老太太用廢舊布料做的布偶。它們曾經參加過一些藝術展,如今,也因為「可持續」的身世,出現在了這場「碳」索好生活市集上。

▲在「碳」索一種好生活市集上,王華棟母親做的布偶引起了遊客的關註。

那是2023年底,冬季的第一波強冷空氣突襲嶺南,但市集卻熱鬧非凡。

攤位很多,人流很大。不同的攤主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商品與理念——從迴圈利用的奇思妙想,到等待新主人的舊物,從零碳的工業品到純天然的酵素,從50後的奶奶到20後的娃娃,「低碳」這一宏大的主題,被解構成了無數的生活細節,將不同的人,連結在一起。

1

被低碳連結起的情感

年近四十的藝術家王華棟很容易想起,小時候被媽媽的「改造欲」支配的日子。他曾寫過一篇【我媽媽的手工帝國】,裏面提到了不少80後童年的集體記憶:「如果我暗示我衣服太緊了,她會三下五除二幫我改合適。如果我說書包舊了,第二天我就會有一個用牛仔褲和什麽衣服碎布拼接的新書包。」

在王華棟看來,母親那一代人對於「廢物利用」的沖動,幾乎是刻在DNA裏的。母親會不厭其煩地把舊衣服改成門簾、沙發套,做成拖鞋,把塑膠瓶做成漏鬥、筷子桶,或者剪一朵花粘在墻上,插在花盆裏。「這在我們看來相當多余,又勞累傷神,勸她看看電視打打麻將,她都沒興趣。」

「不肯扔」並非某個人的專屬標簽。早在2012年,北京藝術家宋冬就與其母親「合作」了一件裝置藝術作品【物盡其用】,先後在倫敦巴比肯中心、廣州雙年展、柏林世界文化宮、紐約現代美術館、溫哥華美術館等地巡回展出。這個作品包含了宋媽媽五十多年來積攢的萬余件日常生活用品,從針頭線腦瓶瓶罐罐到牙膏皮,鋪滿了展廳,也讓當年觀展的王華棟感到「震驚又戲謔」。「也許應該叫我媽來,能為這些物品找到一百種變廢為寶的用途,幫宋媽媽解壓。」

以往,很少有人從「低碳」的角度去解讀老一輩中國人的這種生活方式。甚至,互聯網語境下,一度充滿了對它的嘲笑與戲謔。但王華棟明顯感到,近年來,身邊的世界對一位不肯扔東西、喜歡舊物利用再利用的母親,表現出的寬容乃至贊許。

「每次我叫她來南方長住,她總是待不住。後來我帶她去了碎布市場,終於她像發現寶藏一樣樂此不疲地淘了很多布,回家開始做衣服、沙發套,給狗做玩具,做墊子。精力十足。」王華棟說,疫情期間,他每兩周去看父母一次,每次都會發現屋裏多幾件東西,忍不住發了個朋友圈,就被策展人相中,成了藝術展的一部份。而今,這些造型別致、配色獨到的布偶,也受邀成為「低碳市集」的參與者。

作為藝術家,王華棟覺得母親的布偶未必可算真正的「藝術品」,卻有它獨特的魅力。「她大部份的手藝和創造力,是基於實用的,裝飾功能的,希望廢物再利用的。像他們那個年代的大部份人一樣,覺得東西壞了修修補補就可以再用,為什麽要丟棄。」他說,自己回到老家時,往往能發現小時候專用的一把勺子還在,沙發換了幾層套,但基座還在,一個老皮箱的輪子被釘在了桌子腿上,可以繼續滑動。「許多屬於這個家庭的舊物,以線性的方式變化,延續著一個家庭的記憶傳承。而不是像現在通常的方式,把舊家具都扔掉,然後住進房地產開發商復制的樣板間裏。」

▲王華棟母親在家做的裝飾物。

生活中越來越稀罕的「home made」,也隨著社會價值體系的變遷,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我爸爸也是第一次發現,我媽媽的手藝真的有人賞識,甘心當起了攝影師和搬運工。我們家也以一種不曾有過的結構開啟了分工,感受了一次手工業時代的協作和滿足。在這個結構裏,我媽從家庭被忽略的人變成了中心,非常果斷,不再嘮叨。」

曾經,「客製版」的書包,給兒時的王華棟帶來過壓力。「跟別人不一樣,這在某些年齡階段是很有壓力的,我不想看起來那麽‘特別’。」然而,如今,這種基於「不浪費」的生活哲學,漸漸成了重新連線起50後父母與80後兒子的紐帶。

王華棟發現,在「50後」們的世界裏,「低碳」這個詞匯並不會出現,但他們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卻與低碳有著天然的共通之處。老人家們甚至會形成自己獨特的「低碳閉環」——比如她會把家裏的廚余攢起來,走很遠的路,給親戚拿去,餵他們養的雞。

如今,王華棟也會在自家的小陽台上嘗試著種菜。他說自己並不是一個好的種植者,但一棵小小的菜,也能連結起自己和老家的父母。「有時候和他們打電話,就會聊聊這些,很舒服,也很溫暖。」他說,「媽媽你看,你在我這兒種的那顆蒜,抽芽了呢。」

2

被低碳連結起的生活

「廢物利用」也正在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生活選擇。00後的婉婷就是其中之一。

她說自己熱衷收集各種「奇奇怪怪的小破爛」,包裝袋、塑膠袋、絲帶、卡片貼紙、盆杯器皿、落葉枯枝……「相信總有一天能為它們找到合適的用處。」

閑暇時,她會用這些「破爛」做一些小手工,比如別致卡片和精巧的模型,來送朋友。在這次的「碳」索好生活可持續市集上,婉婷作為誌願者,也帶來了自己用廢棄包裝盒等材料制作的聖誕樹布景。

在她看來,低碳環保可持續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而已,「我們生活的各處細節皆可發展為綠色行動」——出門內建水杯、環保布袋,盡量堂食不打包,塑膠瓶回收再造,舊衣改造或捐贈,交換閑置物品,陽台菜園等等,都是婉婷和身邊不少年輕人每天的日常。

事實上,「低碳」成了很多年輕人的社交名片。「鞋子」同樣是這次市集的誌願者,負責為一家可持續品牌的展位做講解。而在工作之余參與各種低碳和可持續生活的活動,已經成了這位95後的生活方式。

在鞋子看來,當代年輕人個性十足,不會屈從於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或行為模式,但「可持續」這件事,卻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或者說成為一種「時尚」。透過低碳,他們在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裏,連結起了彼此。

2023年以來,與「低碳」相關的社會活動很多。除了一些主打可持續生活的機構辦的環保展覽和低碳市集,不同的人群似乎正在「低碳」的概念下多向奔赴。比如,在傳統的市集上,越來越多的攤主會自發引入二手物品、迴圈手作等低碳商品;在city walk這樣的專案中,也有越來越多可持續的打卡點;而商業機構辦的活動——比如綜合體廣場和中庭的活動中,也能越來越多見到「低碳」「可持續」這樣的主題元素。

▲12月16日至17日,南方周末在廣州舉辦了一場「碳」索一種好生活的低碳集市。

鞋子說,在廣州乃至大灣區,總能找到各種這樣的活動,聽說「上海那邊的氛圍,還會更濃一些」。

透過各種各樣的活動,鞋子和婉婷認識了彼此,也認識了很多「同路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這是件很酷的事情。」鞋子說,沒有多少人會把「低碳」或者「可持續」之類詞匯掛在嘴邊,但在生活中,一些細微的舉動,正在塑造起一種新的價值判斷。

鞋子說,在廣州,有越來越多的咖啡店——從連鎖店到獨立小店——都會對內建杯給出優惠,「比如一杯可以便宜三四塊錢」。95後和00後很樂意融入這樣的場景,在他們看來,幾塊錢的優惠更像是一個入口,在不添麻煩的情況下,讓更多人可以參與其中,體會到另一種生活方式帶來的樂趣與成就,並逐漸養成習慣,成為一個可持續理念的傳播者。

「可持續人群」日漸增加,也讓低碳更加無縫地滲入了生活的各個場景之中。

在「碳」索好生活可持續市集上,銘初幼稚園的攤位人氣很高。這裏展示了如何用甘蔗渣制作紙張,如何用柚子蘇打酵素制作洗潔精——這些有趣的專案,也是幼稚園不同班級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用幾個月甚至一年多時間,始終在踐行的生活。幼稚園的學術園長Amy老師介紹,這家約有100多名兒童的幼稚園,分為8個班級,每個班級的主理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教育理解來設定不同的教學場景——比如有的老師喜歡種植,就會帶著孩子們種各種作物,學習堆肥,並在探索與實踐中,了解生態的相關知識,當然也包括低碳。同時,每周至少一次的社區互動,也會讓孩子走出校園,了解周圍的社區——有時,孩子們會了解到垃圾是如何回收的,有時,他們會認識廣東冬日煲湯的藥材,都是從哪裏來的。

▲ 在集市上,孩子們學習如何用柚子蘇打酵素制作洗潔精。

這些10後甚至20後的孩子,會自然而然把對自然和社區的觀察與思考帶回家裏,與父母互動。而在孩子背後,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群,也被可持續的生活,連結在了一起。

在市集上,婉婷最終以50元的價格賣掉了她的聖誕樹手作,而且還附贈了一個小作品。她說,那是一個小姑娘,走過來,用極其堅定的語氣告訴她媽媽,「我要用所有的零用錢買下它」。那一剎那,婉婷有些感慨,她覺得,這是一個理念,在人與人之間形成共鳴。

▲攤主們展示了各種低碳好物。

3

被低碳連結起的生意

低碳,也在迅速融入經濟生活中去。

在「碳」索好生活市集上,來自廣州的「小草皮行動」人氣很高。在這個小小的攤位裏,人們可以體驗苔蘚微景觀的制作,也可以了解這個專案,對可持續生活的推廣。

YUI是小草皮行動的負責人,她介紹,這個尚不足歲的專案發展很快,主要致力於在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B端與C端之間,構築起連結。「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友好的IP,能夠連結更多消費者,比較松弛、健康地把一些有意義的行動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

「小草皮」目前只有四五個專職人員,但「行動」頻率很高。有時,他們會參與廣州原生的市集;有時,則會連結公益機構,發起一些環保手作體驗活動;有時,他們會與自己的「粉絲」共創,去挖掘開發一條周邊的可持續徒步路線;還有時候,他們會承載商業機構對「低碳」的命題,去涉及一些讓B端和C端都滿意的活動。

「總體而言,小草皮行動是一個商業連結的專案。」YUI說,出於這樣的考慮,專案本身並不會太在意「掙錢」這件事,而是希望能找到一種大家都接受的方式,把「可持續」這件事,持續做下去。

在這個時代,很少有人質疑「低碳」概念的商業前景,但如何真正從中找到商業閉環,卻並不容易。

▲遊客在集市上互動。

在「碳」索好生活市集上,可持續運動品牌超級蟹蟹的創始人朱冠宇也表示,「低碳生活」看似潛力無窮,但如何兌現,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市集上,超級蟹蟹展示了他們的迴圈再生運動產品,比如用漁網、工業塑膠、織物碎屑等廢料再生的材料制成的飛盤和背包,讓很多人大開眼界。但朱冠宇坦言,這些產品的銷路,基本都是B端的客戶。

他們曾經也想直接觸達C端市場,卻叫好不叫座。如今,靠著大量的戶外低碳活動,超級蟹蟹成功連結了為數不少熱心低碳生活的人,卻無法輕易把他們從「同路人」變為「客戶」。

事實上,層出不窮的「低碳生活」專案,可以輕易觸達當今都市生活的各個場景,獲得共鳴並聚攏人氣,卻很難真正捅破商業化的窗戶紙。一旦沒能找到合適的商業邏輯,或者沒能找到合適的「甲方」來為「低碳」埋單,不僅無法發展壯大成為具備造血能力的商業專案,甚至可能無疾而終。

鞋子和婉婷都提到,在廣州,經常會冒出一些「很酷」的低碳生活小店,並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但往往一段時間後,就「越做越小」了。

不過,在眼下,能在不同的市集和活動中濟濟一堂,仍是很多「碳路人」的賞心樂事。鞋子覺得,無論是像她這樣對低碳生活感興趣的人,還是那些希望在可持續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商業專案,至少在現階段,抱團取暖,互相鼓勵,在每個周末,在不同的空間,在不同的微信群裏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與熱情,就已足夠美好。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