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一個永不過時的休息小技巧,去班味,超有效!

2024-04-06生活

刷微博時看到這麽一句,真的是說到我心坎裏:

真的, 一年四季裏,只有春天才會這麽吵鬧。

人在歷經了一整個笨重的冬天後,自然會有活動活動的念頭, 那是一種從靜到動的動態本能 ,從身體蔓延到情緒,好像「春天一到,煩惱就該自然消散」似的。也難怪公共假期都在上半年紮堆,太有必要出門走走了。

來,感受一下那種「吵鬧的春天」~圖片來源:作者自己

不過說歸說,這兩年我備忘錄裏那些開滿春花的目的地:林芝、婺源、徽州......名單有增無減。每次想去,總有些工作、生活裏的瑣碎幫我打消念頭:

公共假期機票太貴

外出了孩子不放心給物件帶

父母年紀大了,需要照護不好離開太久

不背電腦的時候總遇上臨時加班,背了又不加,但行李賊沈

交通中轉耗時太長,實際遊玩時間太短,假期會放得很沒性價比

.......

夢幻般的、恢復活力的長假永遠可望不可及,嗐!

距離下個長假還有......

不過這些借口有點立不住了,因為我發現,年輕人似乎找到了一種挺有創意的解法,不止憑空賺到了休息時長、頻次,回血效果也經過了各種研究認證,它就是: 短逃離

用「反差感」休息去班味

短逃離可以算是 微度假(micro-vacation) 這個概念的延展,只不過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

它其實是上世紀 20 年代就有的一個概念,當時西方國家的打工人發現,傳統的、遠渡重洋式的大長假耗時長、費用高, 已經無法滿足大家想要立刻 work-life balance 的心。 於是人們開始尋找更靈活、更短暫的休閑方式——比如那種開兩三個小時車就能到的山谷啊、營地什麽的,哪怕就爽兩三天也好過走不了[1] 。

而今天我們所講的短逃離,更碎片化了,它指的是 在短時間內,在盡量不遠離日常的情況下,透過改變活動模式、環境,達到快速放松、恢復精神的一種休息方式。

它更短、更近,既可以是身體上,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但關鍵元素不變:

  • 短時間、便利性
  • 環境、活動模式的變化
  • 圖片來源:小紅書使用者@ENFP快樂無限公司 @一只蛋崽 @藍藍愛讀書 @某娟的寶藏日記

    短逃離的療效主要來自「反差感」 :透過刻意離開原本的環境、創造與日常明顯不同的體驗,給心靈帶來新鮮感和刺激感,從而暫時脫離焦慮和倦怠的迴圈,收獲精神上的放松和恢復。

    這倒不是說放假時長不重要, 只是反差這個事兒,特別影響咱的休息效率和質素。

    反差意味著和工作拉開心理距離,達到一種心理分離(detachment)的狀態。咱們之前在勞愈一文中就講過,心理分離是能幫人從倦怠中恢復的關鍵因素[2] 。不過這個分離,其實有不止一種方式——

    逃離舊環境,拉開心理距離

    這就像有些人很享受開車熄火後在車裏獨坐的那二十來分鐘,那是一種和家庭勞動、疲憊工作兩不沾的絕對隔離。 很多心理上的分離是建立在物理分離上的 ,肉體離開那個環境,我們才能得到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

    圖片來源:小紅書使用者@33的外企打工記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實體層面的變化是最容易被我們感知到的。

    環境裏本身蘊含了大量的非視覺線索,它們都在幫我們修復自我。尤其是觸覺,觸覺是在子宮內發育的第一種感覺 [3] 。它不是單純地在被動接收資訊,而是會根據我們的目的和我們對自身狀態的理解,挑選、完善感覺,是整個感覺過程的積極參與者[4] 。

    所以格子間班味越強,越是要找沒天花板的地方逃。整個環境都是你的回血利器!

    圖片來源:小紅書使用者@獼猴桃的桃

    逃離工作本身,就已經能回血

    除了環境,還可以 變換下活動模式 。簡而言之:

    這也是為何當你在網上搜短逃離的時候,你會看到五花八門的方法:做木工、逛公園、當義工......

    工傷不一樣,藥方就不一樣!

    圖片來源:小紅書使用者@許個願望吧

    有心理學家在 2016-2017 年間對 279 名來自不同行業的職員進行過實驗,想了解打工人休假時做什麽事恢復水平更高。他們把業余時間的活動分為:與工作有關、體育活動、社交活動、低強度活動 4 類,結果發現, 只要不是「與工作有關」的活動,幹啥都挺回血。 不僅正面感受如生活滿意度、活力增強了,焦慮、倦怠、抑郁等負面感受也減弱了 [5] 。

    你看,打工人的休息需求要說滿足也很好滿足,就是別打工。 從日常的機械重復裏走出來,咱這班味才能去得更徹底。

    有人愛寂寥,有人愛煙火氣,一萬種日常對應一萬種逃離。圖片來源:小紅書使用者@山民Alan @風吹哪頁讀哪頁

    短逃離回來,生活又有解了

    短逃離所帶來的反差感,不僅能幫人回血,還能帶來更深層次的好處——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就是當你告別舊環境一段時間,再返回時,會冒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那種心境類似「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因為, 當心理距離拉遠後,人就可以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問題,這種視角的轉換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重新整理認知框架」 [6][7][8] 。這些新奇的體驗也更容易調動起我們的專註力和好奇心,帶來更充實的感受。

    圖片來源:小紅書使用者@金子金子閃光光

    所以,特別困頓的時候,不妨短逃離一會。換個環境,允許自己從不完美的狀態裏抽離出來,反而有可能會找到「尤裏卡時刻」! 視角轉換了,心境也變了,創造性思維也就有了,新的靈感或解決方案不就能來了?

    皮克斯角色藝術總監狄安娜·馬賽列瑟設計過【心靈奇旅】的導師、【超人總動員】莫衣娜等角色。她說:「靈感枯竭的時候,就是需要休息,並且需要去真實的世界中體驗生活,收集靈感,積累沈澱。」她也很享受出門采風的過程。

    截圖來源:紀錄片【走近皮克斯】

    留心疲憊的慣性

    其實有時候,困住我們、讓我們無法休息的既不是料峭的春寒,也不是旅途的性價比,更不是照護的責任,而是那種 疲憊的慣性 ,讓我們忘了人是可以很靈活的、生活也有很多可能性。

    適當運用一下 反差感,不僅是幫助自己即時回血,從更長遠的意義上來說,也是在提醒自己遠離這種慣性。 短逃離並非真逃避,反而是為了更好地直面(慘淡的) 人生。

    圖片來源:小紅書使用者@人生未定義

    先分享這些,也想聽聽你的短逃離 idea,歡迎來評論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