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用過5樣以上,證明你已經50歲靠上了,別擡杠,實事求是

2024-10-02生活

用過5樣以上,證明你已經50歲靠上了,別擡杠,實事求是


綠豆蟲繩掛鑰匙,時尚又實用海軍藍褲配它更添風采,便衣風範盡顯無疑




最經典的結婚兩樣就是牡丹臉盆和雙喜痰盂,別的還有很多


70年代縫紉機是家中不可或缺的物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當時的真實寫照。那時「三轉一響」象征著家庭的殷實,其中就包括縫紉機。常見母親拿著小鐵皮油葫蘆,細心為縫紉機註入機油,保持它的活力


隔壁大爺有個擰車,一轉就能做草繩、竹篾繩,我特熟小時候常見他弄


七八十年代的老式摁扣,曾是童年棉衣的溫暖記憶,如今難覓蹤影卻讓人懷念那份舊時光的溫情


老木鉆是匠人給木頭打孔的老工具。這些老物件值得放進小型博物館,既是文化也得傳下去


印象最深的就是拉風箱,小時候大家都拉過。力氣小拉得不夠大大人就會責罵。拉風箱挺費勁的,一開始單手拉胳膊拉得酸疼了,就換雙手實在不行了就得換人。後來大家就開始用吹風機了


在過去農村裏的鞋子都是手工做的布鞋,鞋底由一層層布粘成,叫「千層底」。那時大人們手上常戴著頂針,它能在穿針時保護手指,讓針線輕松穿過,家家都離不開它。除了頂針麻繩和針錐也是做鞋的必備工具,這三樣東西一起被稱作「納鞋三寶」


饸饹床子能壓各種面食,蕎麥饸絡口感最佳。我大學時常吃包米面饸絡,也叫鋼絲面。那時候粗糧為主,細糧少很多老物件都是我們親手用過的


六七十年代紙剪的鞋樣式備受歡迎,新穎鞋樣一旦現身,鄰裏間便爭相傳閱,共享時尚


一鬥比升大有提手升小可能側面有把。一升約三斤十升是一鬥十鬥即一石。有句話說「一石九鬥」其實是說謊。在陜北一鬥麥子大約38斤,能產出白面20斤,黑面15斤兩斤麩子。白面做面片黑面做饅頭


簸箕在農村很常見,幹農活經常用它。比如用它去掉糧食裏的雜質和癟子。它真是農家好幫手


蓋簾以前用稭稈編,現在用塑膠做。農貿市場和日雜店裏,現在還常能看到蓋簾和葫蘆瓤,很方便就能買到


石碾與石磨異曲同工,均能將食材精細研磨。石磨以雙層圓石相疊,借深槽相互碾壓,將置於上方的糧食磨成細膩粉質


老早以前大家都是自己織布做衣裳。那衣服做好了能穿好多年破了補一補還能繼續穿,都是純棉的那時候可沒啥化纖


來試試看你能否猜出它的神秘用途!


勾擔挑水扁擔載貨曾是鄉村生活的必備。如今雖然兩輪四輪已取代了這些傳統工具,但那份朦朧的童年記憶,依舊深深刻在心中,難以忘懷


篦子輕巧一梳輕松去除發間害蟲與蟲卵


英雄鋼筆每支僅需3.6元,經典之價永存於記憶深處


小時候上廁所皮帶解不開急得我差點拉褲子,幸好侄子路過幫我解了圍


收高粱時你是否想過有更高效的工具?試試這把特制的把鍁,鋒利鋼刃配老式鞋幫護手,巧妙設計讓你輕松掐穗。一拉一割高粱穗應聲而落,省時省力讓你的收獲季節更加得心應手


煤油燈曾是六七十年代人們夜晚的明燈,陪伴著無數70後度過勤奮的學童時代。對於80後它或許是停電時的溫暖記憶。然而對於90後和00後而言,這古老的照明工具已成為歷史的遺跡,仿佛是一件遙遠的古董


撥浪錘以牛骨、竹條或鐵絲制成,是農家人編制麻繩的得力工具,曾陪伴我們度過那段物質匱乏卻溫馨的童年


襪撐子用來縫補襪子,別跟鞋楦子混淆。鞋楦子分頭、尾、中幾部份,中部可能有兩三件,也叫楔子


慈母巧手織情深,遊子身著暖人心,頂針情思久違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