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看見孩子|UNICEF專家:打罵孩子就是暴力,可能會將暴力行為內化

2024-08-22育兒

【編者按】

很多父母常說:「我的孩子我還能不了解?」但事實是,許多父母並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深層的渴望。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擊、欺淩等行為問題,但卻並未看見行為隱藏下的內心渴求、方向迷失。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系到億萬家庭的幸福安寧,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到民族的興旺發達。近期,澎湃新聞推出「看見孩子」系列專題,希望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用硬物敲打、用手掐、用皮帶抽、要求自扇或互扇耳光、言語辱罵……近期,男子林某在撫養女兒小敏、小霞(皆為化名)的過程中「以愛為名」長期對倆女兒毆打辱罵,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簽發了人身安全保護令,並向林某發送家庭教育指導令,雙「令」齊發,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無獨有偶。在今年最高人民法院釋出的第40批指導性案例中,【陳某某、劉某某故意傷害、虐待案】(指導性案例226號)也是一件涉及虐待未成年家庭成員的案例。

相比這些極端虐待案例,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常見到的是打罵孩子或「恐嚇式教育」的方式。對未成年人甚至更低幼的孩子而言,家長的打罵方式是否恰當?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什麽影響?

近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駐華辦事處兒童保護專案官員劉鳴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指出,打罵孩子就是暴力,這種「恐嚇式教育」方式或者說暴力管教對兒童成長和發展有嚴重的不利影響。

甚至,如果兒童受到了來自父母等照護人的暴力管教,他們對暴力的理解可能產生偏差,將暴力視為與他人互動的正常方式,而且可能會將暴力行為內化。

兒童受到父母等照護人的暴力管教可能會將暴力行為內化

澎湃新聞 :在家庭教育中什麽樣的管教方式算「暴力」管教?

劉鳴 :暴力管教是一種針對兒童的暴力形式,包括體罰,比如搖晃、毆打或拍打兒童,以及心理/情感暴力,比如對兒童大聲尖叫,起辱罵性的外號或者以其他方式辱罵兒童。

在全球範圍內,即便是2-4歲的兒童中,有四分之三(近3億人)經常遭受父母或其他照護人的暴力管教,有近六成(2.5億)還受到過體罰。

澎湃新聞 :我們關註到網上有社交媒體賬號會釋出一些「恐嚇式教育」方式吸引流量,這些管教方式會帶來哪些後果?

劉鳴 :這種「恐嚇式教育」方式或者說暴力管教會對孩子造成很大傷害,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有嚴重的負面影響。除了當下就顯現出來的身體傷害,長期來看,童年時期遭受的暴力很可能長期影響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包括永久性的身體傷害甚至致殘,讓他們變得焦慮、抑郁、自卑、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他們還有可能無法維持穩定的人際關系,難以與他人共情。

另外,暴力還會損害孩子的學習能力,限制他們的發展潛力。如果孩子從小受到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暴力管教,他們可能會誤以為暴力是與人相處的一種正常方式,甚至也會對別人使用暴力。

澎湃新聞 :這些受到「暴力」管教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問題少年」嗎?

劉鳴 :關於「受到‘暴力’管教的孩子長大後是否會成為‘問題少年’」這個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一方面,社會上對暴力管教持認可態度的人不少,現實中使用暴力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另一方面,現有司法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家庭監護存在問題的比例較高。這表明,「暴力」管教確實對孩子的身體或心理造成了影響,但是否因此他們就會長大成為「問題少年」,這種說法值得商榷。我個人傾向於不使用「問題少年」這個詞,以避免給這些孩子貼上標簽。

然而,從暴力管教的後果來看,暴力確實會對兒童的成長帶來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尤其是在長期行為和心理上的偏差,可能會使這些孩子被認為是「有問題」的。

此外,那些在童年時期遭受暴力或目睹暴力的孩子,在成年後更有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可能成為施害者。

總之,暴力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生活確實存在潛在的負面影響,我們應當重視,並避免暴力管教。

打罵孩子就是暴力管教

澎湃新聞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聽到一些說法,「跟孩子講什麽道理?能講得通嗎?」「不聽話就該打」……你如何看待這些說法?

劉鳴 :打罵孩子就是暴力管教,這是不可以的。

澎湃新聞 :很多人認為對孩子打一下、罵一下很正常,完全不可以嗎?

劉鳴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打罵孩子會給他們帶來痛苦。這種行為通常是家長以「管教」為理由進行的,但這種方式無疑是錯誤的。打罵不僅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還可能導致長期的負面影響。

我們必須堅持,打罵孩子是不可以的。如果說家長曾經打罵過孩子,那我們也要努力地彌補或消除這些不利影響。哪怕說我們可能無法完全消除這些過往錯誤帶來的負面影響,但至少努力將傷害降到最低。重要的是,家長應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管教方法,用更加溫和且有效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

需要註意的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透過溝通建立基於信任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我們所說的溝通需要註意幾個要素,首先是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成長階段。不同成長階段的兒童在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其次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和性格特質。再次在給孩子講道理前認真傾聽兒童的想法,溝通是雙向的。

踐行積極養育越早開始越好

澎湃新聞 :什麽樣的管教方式才是提倡的?特別是在孩子0-6歲的早期養育中,家長應該怎麽做?

劉鳴 :我們倡導積極養育這種育兒方式,從0-6歲的早期發展就開始踐行,越早開始越好!

積極養育和暴力管教不同,它強調的是以一種積極的、非暴力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成長。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幫助孩子成長,實作潛力;也要關心愛護孩子,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在制定規則時,從有利於孩子長期發展的角度出發。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還能為孩子的積極探索、學習成長提供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

具體來說,我們提倡的積極養育可以從尊重、理解、信任、溝通、示範這五個關鍵詞開始。尊重就意味著尊重兒童的權利,尊重孩子的成長階段和個體差異,尊重兒童的情緒和表達;在尊重的基礎上,我們要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還有行為;此外,我們也要信任孩子、支持孩子,同時也讓孩子能夠信任父母——如果孩子相信自己的父母會一直支持自己,那麽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也會願意向父母尋求幫助;與孩子建立雙向的良好溝通也非常重要;最後父母要透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透過身體力行的示範來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言行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國家和社會需要為父母提供更多支持

澎湃新聞 :在家庭教育方面,如何讓父母得到更多正確的支持?

劉鳴 :家庭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環境,家庭教育對兒童具有重要的意義。養育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既充滿挑戰也非常有意義。然而,很多父母在有孩子之前,可能並沒有機會去學習如何稱謂一個好的父母,因此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開展工作。我們在過去幾年持續透過線上展覽、線下藝術裝置展、釋出積極養育指南等,開展積極養育主題的社會倡導活動。除此之外,我們從2018年開始在國內開展親職教育家長工作坊,傳遞積極養育的理念和方法。目前專案覆蓋了全國11個省份的24個縣區。

但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國家和社會增加對家庭教育的投入,為父母提供更多的支持,以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和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