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父母的邊界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4-08-28育兒

做父母, 是一場考驗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只有愛得恰到好處,孩子才能活得獨立而有尊嚴。

作者 | Seven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熱搜。

一位媽媽用微信通知自己上大學的兒子:

一個月1500元標準的生活費,除了每月月初給900元,剩下的要透過打卡獲得。

她告訴兒子,每天都要去圖書館學習,早中晚打卡3次。

並且每次都要發影片給她,每次影片都要不一樣,每成功打卡一天發10元生活費給他。

兒子早上8點42分發了打卡影片給媽媽,結果媽媽劈裏啪啦指出了一通問題:

  • 去圖書館時間太晚,扣錢;
  • 在圖書館門口拍得沒露臉,無法確定是否真的去了圖書館;
  • 要求兒子每天在白紙上寫上她指定的口令,並用手舉著拍攝影片……
  • 字裏行間令人窒息。

    很難想象,一個已經成年上大學的孩子,每天還要活在母親的嚴密監控下,該有多麽痛苦。

    心理學家武誌紅曾說:

    「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系,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迴圈。」

    我們身邊有太多父母以愛的名義,嚴絲合縫地要求著孩子、控制著孩子,不留余地地突破孩子的人生邊界,結果讓孩子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壓力。

    父母喪失了邊界感,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場災難。

    有一種父母

    愛得越深,孩子傷得越狠

    央視大劇【煙火人家】中,孟明瑋和李衣錦這對母女的相處方式,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從小到大,李衣錦就一路被媽媽幹涉著,直到30歲,都沒有感受過自由的人生。

    她每一本帶鎖的日記本,都被媽媽多次偷窺;

    她最好的朋友說話口齒不清,成績也一般,媽媽就親手「切斷」了她的友誼;

    長大之後更是如此,因為看不上女兒在兒童劇院的工作,她就自作主張打電話給女兒的領導,幫女兒辭職;

    為了逃離媽媽,李衣錦特意跑到外地工作,和表妹合租。

    結果,媽媽不打招呼直接上門。

    一進門,就嫌棄李衣錦的劉海太長,不顧女兒的反對和掙紮,拿著把大剪刀,哢哢就把女兒的劉海剪齊了,還洋洋得意地說:「清爽吧?」

    媽媽無孔不入的愛,讓女兒一直活在深深的窒息和內耗中,幾度崩潰。

    甚至不惜與渣男前男友復合,只為徹底擺脫媽媽的束縛。

    孟明瑋其實很愛女兒,她用盡一切力氣去愛女兒,想給她安排好所有的婚姻、事業,讓她過得幸福順遂。

    可最終結果卻是,愛得越深,傷得越狠。

    有人說: 父母愛得越多,就越容易吞噬孩子。

    當父母打著愛孩子的旗號,沒有分寸地介入孩子的領域,捆綁孩子的人生,只會把孩子傷害得體無完膚。

    電影【死亡詩社】中,有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情節:

    高三的學生尼克,在校園裏活潑開朗,品學兼優,尤其熱愛表演。

    誰也不知道,他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父親,他不允許尼克有自己的想法,更決不允許尼克做學習之外的任何事。

    他只希望尼克考上哈佛醫學系,沿著自己設定好的路,成為一名有前途的醫生。

    學校的舞台劇【仲夏夜之夢】招「男一號」,尼克幸運地被選中了,滿心歡喜地投入排練之中。

    然而,父親發現這件事後,憤怒地來到學校把他拎回了家,還說要送他去軍校,七八年後才能畢業。

    尼克感到了深深的絕望,當天夜裏,他飲彈自盡,以此來徹底擺脫父親。

    父親聽到槍聲,沖進房間,看到了倒在血泊中的兒子。

    縱使他再怎麽放聲痛哭,兒子也再也回不來了。

    心理學專家曾奇峰說過一個很貼切的比喻:

    「懸崖的邊界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但水的邊界比較模糊,所以經常會淹死人。」

    沒有邊界感的家庭就像水一樣,看似親密無間,卻很容易讓孩子溺斃,再也無法挽回。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

    正在把孩子養成仇人

    前段時間,有個話題上了熱搜—— 「被父母篡改了高考誌願,該原諒嗎?」

    置頂的貼文裏,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當年,他的分數超過一本線三十多分,全省排名三千多名,選擇余地很廣泛。

    按照網友的想法,本是想就讀一所偏遠地區985的英語或法學專業。

    但他的母親卻偷偷將誌願改成了某普通一本學校的會計專業。理由很簡單——學會計,將來更好就業。

    網友不同意,母親就以跳樓自殺逼他妥協。

    然而,由於該學校會計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太高,這位網友最後沒被錄取,而是調劑到了這所學校的一個二本法學專業。

    網友的內心崩塌了:真的非常難受,感覺人生軌跡都完蛋了。

    以至於如今過去十年了,網友想到這件事都會耿耿於懷,永遠無法原諒母親。

    多少中國式父母,因為這樣沒有邊界感的橫加幹涉,跟孩子的關系持續惡化。

    到頭來,父母們還想不明白:為什麽我為了孩子傾盡所有,而他對我沒有感激,只有怨恨?

    電視劇【熟年】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張春梅一向引以為傲,乖巧懂事的兒子,被老師投訴頻繁曠課,掛科太多,面臨被開除的風險。

    她氣不過說了兒子兩句,兒子卻跟她大吼大叫,說自己實在「受夠了」,還要拋下她離家出走。

    張春梅心碎不已,她實在不能理解,自己這麽些年為了兒子身心俱疲,到頭來兒子卻把她當成仇人一般。

    而答案就藏著兒子這些年成長的經歷裏。

    在兒子成長的十八年裏,上哪個學校,報哪個補習班,考哪所大學,讀哪個專業……全是她一手操控的。

    因為她密不透風的介入,兒子的整個童年都是灰色的,沒有玩伴,也沒有快樂。

    被強迫連跳兩級後,兒子身邊都是比他大幾歲的同學,他更是沒了聊得來的朋友,還因為年齡小個子矮,被人取笑叫「蘿蔔墩」。

    所以當兒子上了大學後,終於逃離她的掌控後,開始瘋狂迷上樂隊,甚至為學音樂逃課、掛科、徹底走向失控。

    孩子對父母感情涼薄,不是因為父母不夠「愛」孩子,而恰恰是因為你愛得太多了。

    周國平說: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當父母把本應溫暖安寧、像避風港一樣的家,用愛包裹成一座暗無天日的精神牢籠時,孩子只會感到無盡的痛苦,每天只想逃離這個牢籠。

    最好的親子關系

    是恰到好處的愛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曾制作過一部動畫短片【鷸】,雖然只有短短6分鐘,卻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獎。

    小鷸從小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它特別依賴媽媽,餓了就張開嘴等待媽媽餵食。

    可當小鷸漸漸長大後,媽媽便不再餵它,把它推到海灘上,要它自己覓食。

    結果一個浪花打來,毫無防備的小鷸全身都濕透了,它縮在窩裏瑟瑟發抖,懇求媽媽再餵它一次。

    可是,鷸媽媽絲毫沒有心疼小鷸,而是鼓勵它去勇敢嘗試、挑戰。

    終於,小鷸捕捉到了一個巨大的蚌,成為了一只真正勇敢的鷸。

    北大才女趙婕說過這樣一段話:

    「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結束。」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從來都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而不失溫暖的結束。

    演員伊能靜曾經也像其他父母一樣,在兒子哈利青春期時,想要插手他的人生。

    哈利想學習剪輯,但是伊能靜希望他能學編劇,兒子不認同,兩人大吵了起來。

    爭吵中哈利大聲說道:「你怎麽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伊能靜坦言,聽完就像被敲了一竹棒。

    從那之後,她充分尊重兒子的選擇,並在哈利顯得與周圍格格不入時,給予了他最大程度的包容和支持。

    而哈利也不負所望,成為一個獨立自由、善良溫暖、閃閃發光的人。

    沒有孩子可以一夜長大,他們需要的從來不是掌控,而是父母心裏有分寸,給予孩子獨立的成長空間。

    關於父母和孩子的關系,看到一個很好的比喻:

  • 童年時期,父母是教練。
  • 童年時,父母要為孩子立規矩,並督促孩子努力堅持。

  • 成長時期,父母是陪練。
  • 青春期,父母要傾聽孩子的心聲,解決孩子的煩惱,陪伴孩子一路向前。

  • 長大後,父母是啦啦隊。
  • 成年後,父母要保持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感,成為孩子一往無前的後盾。

    心理專家武誌紅說過: 分離和愛,是我們生命中永恒的主題,也是最重要的主題。

    真正智慧的父母,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不缺席,不吝嗇愛的付出;

    在孩子需要空間的時候,不占有,不以愛的名義捆綁孩子的人生。

    父母只有愛得恰到好處,孩子才能活得獨立而有尊嚴。

    紀伯倫有首詩流傳甚廣,分享給所有人: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與你再親密,也終歸是獨立的個體。

    不要再「以愛之名」,操控孩子所有的人生,更不要打著「為你好」的名號,給孩子帶來數不盡的痛苦。

    願每個父母都可以讓孩子在松弛有度的愛中自由生長。

    點個 贊吧 ,與所有父母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