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不後悔生娃,但養娃真的累」:博士媽媽的吐槽,引無數女性共鳴

2024-05-21育兒

親愛的,在開啟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

在養育的路程中,你經歷過崩潰嗎?

最近,有一位博主在短影片中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坦誠說道:

「當媽是真的幸福,但這個幸福付出的代價,也要三思而後行。」

她究竟遇到了什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

同樣身為人母的你,看到她的故事,或許也能夠感同身受。

做母親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

「生完孩子之後啊,體質真的變差很多。」

「我長了這麽大,感冒從來沒超過一個禮拜,現在得個小感冒,兩個禮拜了還沒好,像林黛玉一樣病殃殃的。」

面對鏡頭,博主無奈地吐槽著自己的身體狀況。

而她所面對的,也不止是免疫力下降的問題。

「孩子最近長牙,他是真咬啊!」

「哢嚓那一口下去,母愛瞬間煙消雲散,我都想正當防衛。」

她表示,自己在生孩子以前,已經做好了十足的思想準備。

但是真生下孩子以後,不後悔是真不後悔,但累也比她當初想的要累千倍百倍。

肉體上的疼痛和疲憊,休息休息就好了,或者有醫生給治好。

可是精神上的疲憊,就像一條見不到頭的射線,而且每天都有新的意外,打得人措手不及。

而最令人感覺揪心的是,博主認為,推進產房時,自己還是個姑娘。

再推出來時就成了媽媽,那個姑娘就不見了。

她落寞地說:

「很長一段時間,都很難重新做回自己。

‘媽媽’這個角色就已經消耗掉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氣力,除此之外還要經營好之前親密關系、家庭關系、朋友關系。」

真的太累了。

影片的評論區,很多媽媽們也都留言、傾訴自己的苦惱。

有新手媽媽說:

「體質斷崖式下降,只是覺得累,結果是心肌缺血。」

「我堵奶,每天忍受著劇烈的脹痛,但家裏人還不讓斷奶,堅持要求我母乳餵養。」

「生娃以前不覺得親密關系有問題,生完以後發現哪哪都是問題。」

有吐槽孩子教育難題的:

「我孩子已經上小學了我都沒找回自己。」

「這才哪兒跟哪兒啊,輔導功課才是最痛苦的,現在經歷的這一切根本不算什麽。」

「成績不好的時候,對家長的打擊那種酸澀的勁,真的難以言說。」

還有天天跟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鬥智鬥勇的:

「動不動就摔門,發脾氣,我就想我以前有這麽情緒不穩定嗎?」

「我家三天兩頭請假不上學,今天忍不住說他了,還給我拉黑了,心累啊太難了。」

「我女兒高一,每天放學回家都是黑著臉,不願意交流,我現在每天都很焦慮。」

由此看來,成為一個「母親」後,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經歷重重困難。

孩子上了大學、進入社會、結了婚,生了孩子,新一輪的糾結和焦慮又會到來。

就好像西遊記一樣,九九八十一難一個都不能少,甚至還有多。

累到崩潰的時候,真的很想放棄。

可是,又因為「母親」這個角色,我們不能隨便躺平。只能迎難而上。

放不下的苦難,放不下的愛

有一位網友說:

「有了孩子之後,你就會在不停地在尋找自我,和努力當好媽媽的這兩個角色中來回切換,探尋平衡點。」

最好的狀態,當然是在不同的角色當中尋找平衡,更加從容地應對挑戰。

可事實情況卻是,孩子的成長完全由不得我們,每一次尋來的平衡點,很容易就被孩子輕易打破。

首當其沖的,便是身體狀態的不平衡。

懷孕的日子裏,母親們體內的荷爾蒙水平就像潮水一樣,起起落落,波瀾壯闊。

這些變化,不僅塑造了寶寶成長的溫床,也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

產後, 當我們開始哺乳,我們的乳房不僅滋養著寶寶,也帶走了我們的免疫儲備。

再加上照顧新生兒常常導致母親睡眠、情緒波動和壓力,這都是我們感覺到自己身體變差的原因。

曾經的我們健康、活潑、充滿生命力;

生育後的我們萎靡、脆弱、被汲取,自然會感覺到強烈的不平衡感。

其次,是社會關系轉變帶來的不平衡。

曾經,我們也曾穿著時髦的服裝,精心打扮,在職場上叱咤風雲,在社交圈裏談笑風生。

而如今,每天疲憊醒來,面對的都是照料孩子的瑣碎、沾滿汙漬的家居服、蠟黃的臉色和沒完沒了的家庭需求。

雖然我們很愛自己的孩子,可生活巨大的落差,卻又讓人控制不住地去想:

「我現在過得這麽累,都是因為生了孩子。」

而每當我們產生了這種想法,又會在內心駁斥自己的「惡念」。

「我怎麽可以這麽想孩子呢?我真不是一個好媽媽。」

如此反復,內耗焦慮,根本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內在平衡。

在此基礎上,如果沒有家庭和伴侶的支持,我們更是會感覺到不平衡。

多年的勞苦付出,讓我們承受的孤獨逐漸演變成家庭對我們欠下的「債」

「憑什麽我就要照顧孩子,老公就可以當甩手掌櫃啊?」

「他欠我這麽多,為什麽不能對我再好一點?」

「為什麽總是我這個當媽的來負責這一切?為什麽沒有人來幫我?」

「我為了孩子犧牲了一切,為什麽他不能按照我的想法成長呢?」

在這個狀態下,親密、親子關系越來越差,甚至在職場、社交方面也受到影響。

而當我們因為這種疲乏,想要「破罐破摔」的時候,卻根本做不到。

因為疼愛孩子的本能,恨不得將我們再往苦難中推進得更多:

「我又不能不管他,他是我孩子啊。」

「我不去操心他,誰去操心他呢?那孩子不是太可憐了嗎?」

親愛的,你發現了嗎?

我們一邊疼愛著孩子,一邊又無意識地「怨」著孩子。

因為孩子的存在,改變了我們生活和內在的平衡。

可因為愛,我們又不得不為此向前沖,不得不挑起沈重的負擔。

而這些負擔又會加重我們的「不平衡」,讓我們產生更多的「怨」。

到此,我們便陷入了痛苦的迴圈。

那麽,想要跳出這樣的迴圈,我們應該怎麽辦呢?

我的建議是,別想著做一個100分的完美媽媽。

嘗試做一個60分的媽媽。

能達到60分,就是好媽媽

「60分」的媽媽其實是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來的。

意思是說,母親不必追求完美,而是應該「足夠好」。

只要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同時允許自己和孩子都有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和犯錯,達到60分就可以了。

家務不需要每天都做,實在不想做飯了,點點外賣也是可以的;

周末時,讓愛人也嘗嘗帶娃的樂趣,享受父子間的親密時光;

孩子的學業別太著急,睜只眼閉只眼,適時放手,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

感覺累了,就約上閨蜜,享受一場輕松的聚會或下午茶。

我們之所以想要去 「平衡」,卻又因為「平衡」不了而感覺焦慮,就是因為忍受不了一點點「不平衡」的瑕疵。

比如,如果為了好好休息而忘了在固定的時間給孩子換尿布;

我們會覺得「媽媽」這個角色我們沒有做到100分,所以焦慮。

但我們心裏又會想: 「憑什麽我們非要做到100分呢?人無完人不是嗎?」

可一旦我們有了這樣的想法,又會因為這種想法而內耗。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自己無法做到「100分」的事實。

這不意味著要做一個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的母親, 而是理解自己的局限、接納自己的瑕疵、懂得適時放手。

她知道,完美是一個美麗的陷阱,而「真實」才是育兒的基石。

60分的媽媽懂得自我關懷。

在成為母親這條旅途上,我們都渴望做到最好,但往往在給予中忘記了自己的需要。

我們之所以難以停下來關懷自己,是因為深怕一旦放松,就會失去作為母親的資格。

然而,真正的自我關懷並不意味著放棄,而是必要的充電。

就像手機需要充電才能繼續使用,我們也需要那些哪怕片刻的休息。

我們可以嘗試每周至少安排一次「自我時光」。

哪怕只有半小時,做一些讓自己放松和快樂的事情。

泡一個熱水澡、閱讀一本好書,或是靜靜地坐下來享受一杯茶。

和德芬空間的木梵老師一起舞動起來,讓你的身心更加的放松。

德芬精選小店,,,

3天身心綻放體驗營

小程式

這樣的小憩,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短暫的出逃和恢復。

另外,60分的媽媽會尋求支持。

我們有時候害怕尋求幫助,覺得自己的問題微不足道。

又害怕尋求幫助就是承認了自己「能力不足」。

但其實,我們都不是超人,沒有人能夠做到獨自承擔一切。

實際上,放下「獨立承擔」的想法,向他人伸出手,同樣是一種勇敢。

我認識兩個好閨蜜,她們都是離異家庭,沒有丈夫幫忙,但是都會在彼此忙不過來的時候忙著照看孩子。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支持系統,無論是家人、朋友,或是同樣經歷過育兒挑戰的母親群體。

不要害怕尋求幫助,也不要覺得自己的問題微不足道。

分享自己的經歷,聽聽他人的故事,你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還有,60分的媽媽會設定合理的期望。

我們之所以難以對孩子設定合理的期望,是因為社會的聲音太響亮。

以至於我們聽不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和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忍不住迎合這些聲音,也忍不住讓孩子一起迎合。

但是, 外界的評判永遠不能決定孩子真實的價值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成長的節奏和路徑。

不用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也不要用一套固定的標準來衡量他們。

相反,觀察和欣賞他們的特質,鼓勵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最後,60分的媽媽會學會寬容。

在不斷的比較和評判中,我們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錯誤。

似乎這些錯誤就象征著未來的徹底失敗,這種錯覺令我們感到恐懼。

但事即時,人只有在錯誤中才能成長,孩子是這樣,我們也是這樣。

對自己寬容,對孩子的小錯誤寬容。

當孩子犯錯時,不是立即指責,而是耐心引導;

當自己犯錯時,不是自責,而是從中學習,然後繼續前行。

親愛的,成為母親是一場美麗的旅程,它充滿了挑戰,也充滿了愛。

當我們放下追求100分的執念,接受60分的自己,我們會發現,育兒的路上,風景依然美好,而我們的腳步,也更加從容。

我們不需要成為完美的媽媽,我們只需要成為足夠好的媽媽。

因為在我們的孩子眼中,我們已經是他們的全世界。

*本文由柯文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丨小熊

編輯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