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關註!神經發育障礙及精神障礙患兒中,有多少人近期遭受了校園欺淩?

2024-01-04育兒


本項納入超過200項研究、60萬名兒童的meta分析顯示,神經發育障礙及精神障礙患兒在過去一年內遭受及實施傳統欺淩的比例分別為42.2%和24.4%,遭受及實施網絡欺淩的比例分別為21.8%和19.6%。

神經發育障礙及精神障礙患兒遭受欺淩的比例是同齡人的2.85倍,實施欺淩的比例是其他同齡人的2.42倍。

校園欺淩(又稱霸淩)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暴力形式,既包括傳統形式的軀體欺淩等,也包括近年來日益嚴重的網絡欺淩。欺淩會對孩子的心理及軀體造成深遠的不良影響,而減少欺淩則被視為預防日後精神障礙的最確切的可變因素之一。

相比於同齡人,罹患神經發育障礙或精神障礙的孩子常因存在認知、溝通、行為或運動技能方面的損害而處於弱勢地位,容易成為欺淩的受害者,甚至釀成嚴重後果,如自殺;另一方面,這些孩子也可能因為執行功能或沖動控制能力受損,而更容易欺淩其他同齡人,甚至成為「校園小霸王」 。有必要對現有證據進行匯總,以全面了解這一人群遭遇及實施欺淩的比例,以更好地開展幹預。


研究設計

一項12月15日發表於權威期刊【柳葉刀·兒童青少年健康】(影響因子 36.4)的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中,一組西班牙研究者對神經發育障礙及精神障礙患兒近期遭遇及實施校園欺淩的比例進行了匯總分析。

研究者系統檢索了PubMed、ERIC、Psychology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Collection、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等主流數據庫2023年8月8日之前收錄的相關文獻;這些研究均報告了經專業人士確診神經發育障礙或精神障礙的4-17歲孩子在過去一年內遭遇及實施欺淩的情況,其中欺淩分為 傳統欺淩 (軀體、語言、關系)及 網絡欺淩 (透過電子器材及社交媒體造成的故意、重復的傷害)兩類,參與模式則分為受害、實施、實施-受害三類。

研究結果

本項meta分析共納入了212項研究,包括126,717名神經發育障礙及精神障礙患兒(平均年齡12.34歲[SD 1.82],女孩37.6%)和504,806名對照(12.5歲[SD 1.86],女孩47.6%)。主要結果如下:

遭受和/或實施欺淩的比例

針對183項研究的分析顯示,神經發育障礙及精神障礙患兒在過去一年內淪為傳統欺淩受害者的比例為 42.2% (95% CI 39.6-44.9),研究異質性高(I²= 98.44%)且存在發表偏倚證據(Egger test, -4.9 [95% CI -6.4 ~ -3.4]; p<0.0001)。其中,品行障礙、孤獨癥、註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患兒遭受傳統欺淩的比例最高。

針對107項研究的分析顯示,患兒在過去一年內成為傳統欺淩施暴者的比例為 24.4% (95% CI 22.6-26.3),研究異質性高(I²= 97.73%)且存在發表偏倚證據(Egger test, –2.2 [95% CI -3.9 ~ -0.4]; p=0.016)。其中,品行障礙、焦慮障礙、ADHD患兒遭受傳統欺淩的比例最高。

針對37項研究的分析顯示,患兒在過去一年內成為傳統欺淩施暴者及受害者的比例為 14.0% (95% CI 11.4-17.1),其中ADHD患兒最高(21.1%),孤獨癥患兒最低(11.1%)。

此外,患兒在過去一年內遭受、實施、實施-遭受網絡欺淩的比例分別為 21.8% (95% CI 16.0-28.9, 29項研究)、 19.6% (13.4-27.7, 20項研究)、 20.7% (8.4-42.6, 7項研究)。

不同人群的比較

神經發育障礙及精神障礙患兒在過去一年內遭受(OR 2.85 [95% CI 2.62-3.09] , 2.07 [1.63-2.61])、實施(2.42 [2.20-2.66] , 1.91 [1.60-2.28])、實施-遭受欺淩(3.66 [2.83-4.74] , 1.85 [1.05-3.28])的比例均顯著高於對照。

與精神障礙患兒相比,神經發育障礙患兒遭受欺淩的比例更低,實施欺淩的比例相似,而實施欺淩的比例更高。

欺淩與患兒精神健康的關系

參與欺淩與患兒精神癥狀得分較高(提示癥狀更多更重)顯著相關,尤其是內化癥狀(如,抑郁焦慮)及外化癥狀(如,品行問題和多動癥狀)。

例如,遭受傳統欺淩與內化癥狀、外化癥狀、一般精神病理學癥狀、自殺傾向、功能水平更差及孤獨癥癥狀均顯著相關,其中內化癥狀(0.742)和一般精神病理學癥狀(0.725)效應量最高。遭受網絡欺淩與內化癥狀(0.466)及外化癥狀(0.402)顯著相關。

實施傳統欺淩對內化癥狀有中等效應量(0.437),對外化癥狀無顯著影響;實施網絡欺淩對外化癥狀具有中等效應量(0.487),對內化癥狀無顯著影響。

結論

上述結果顯示,罹患神經發育障礙或精神障礙的孩子遭受及實施欺淩的比例均較高,而欺淩又與更差的精神健康水平相關,讓這些患兒及家庭雪上加霜。有必要針對這一人群采取幹預措施,以幫助他們提高精神健康水平,以及更好地融入社會。

文獻索引:Nagata A, Masumoto T, Nishigori H, et al.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Among Offspring Exposed to Corticosteroid and B2-Adrenergic Agonists In Utero. JAMA Netw Open. 2023 Oct 2;6(10):e233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