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不,這不是跟風:成年人多動癥和自閉癥診斷激增的真相

2024-09-04育兒

評論 | 無論在什麽年紀,得到一個準確的診斷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解脫。

作者:迪恩·伯內特

釋出時間:2024年5月31日 上午11:00

如今,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尤其是三四十歲甚至更年長的人,被診斷出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特別是自閉癥和多動癥——這些疾病通常更常見於兒童的診斷。

這只是一時的潮流,或者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趕時髦」嗎?還是說,有更合理的解釋,為什麽這麽多成年人現在才發現自己有精神和神經方面的問題?

首先,現代社會的成年人比以前多得多。如果按1%的人口患有精神或神經系統疾病來算(這個估計其實是很保守的),那麽隨著人口基數的增長,這1%的人數也會相應增加。

除此之外,現今社會還有很多外部壓力在作祟。生活成本危機、全球疫情、買不起房等等,都是現代成年人承受的巨大壓力源,而壓力是導致精神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當然,這解釋不了【神經多樣性成人人數的增加】。

有人可能會說,過去人類經歷過更嚴重的壓力,比如兩次世界大戰。那為什麽當時沒有看到精神健康問題的相應增加呢?

說在世界大戰後沒有報告精神健康問題的增加,就像說【聖經】裏沒有提到過細菌一樣:或許如此,但它們確實【存在】。

事實上,精神健康問題在二戰後【確實大幅增加】,只不過當時在社會上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當時,這些話題還是禁忌,帶有很大的汙名。我們缺乏足夠的意識和理解去辨識和接受這些問題。

而今天,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大量宣傳活動的開展,人們對精神健康和神經多樣性的了解越來越多,討論這些問題的意願也越來越強烈。現在診斷和支持的醫療設施也比過去普遍得多。

因此,許多成年人現在能夠發現自己身上過去未被註意到或被誤解的神經多樣性特征,這不應該令人意外。我們還應該考慮到精神健康和神經多樣性之間的交集,後者的問題經常被誤認為是前者的問題。即便隨著諸如自閉癥和多動癥等概念的不斷發展,這仍然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

雖然精神健康問題隨時可能發生,但有人可能會質疑,為什麽一個看似正常生活的成年人會費力去獲得自閉癥或多動癥的診斷。畢竟,他們顯然已經在沒有診斷的情況下過得還不錯。

但是,事情沒那麽簡單。就像有人能夠綁著鞋帶勉強走路,但不代表他們不希望鞋帶松開。診斷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生活經歷。這減少了不確定性,也讓人們感覺不再那麽「另類」,更容易被理解,而這些都能有效降低壓力,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獲得正式的診斷還意味著你知道哪些資訊或幹預措施適合自己。或者至少,你知道該找誰聊聊。

哪怕沒有別的好處,能夠找到與自己有類似經歷的人,找到那些真正理解並能同情你處境的朋友,對於那些從未有過這種體驗的人來說,簡直是撥雲見日。

當然,事情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現實總是復雜的。考慮到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和可獲得性,獲得診斷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充滿壓力、讓人身心俱疲的過程。而且,醫療專家們是否都能統一意見也是個問題,他們可能會給出不同的診斷。這會增加困惑和不確定性。

有些人還認為【現在的診斷標準過於狹窄】,只關註內部或生理因素(例如遺傳因素或神經遞質水平),而忽視了可能同樣重要的更廣泛的背景(比如一個人的成長環境)。

在個人層面上,雖然診斷可能帶來明確感和解脫感,但也有些人會覺得,晚年被診斷出多動癥等問題,往往帶來憤怒或深深的遺憾。人們可能會反思,如果自己年輕時就被正確診斷,生活會有多麽不同(或者更輕松),本可以避免多少汙名和誤解。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精神或神經系統問題的跡象,建議你盡早尋求幫助或澄清。雖然專業的「官方」資源可能越來越難以獲得,但仍然有大量資訊可以獲取,無論是線上資源,還是那些願意與他人分享經驗的人。

這可能讓人感到畏懼,但歸根結底,知道總比不知道好。畢竟,如果你連問題是什麽都不知道,就更別提怎麽解決它了。

迪恩·伯內特

迪恩是一位神經科學家、作家、博主、偶爾也搞搞笑的「全能科學達人」。他是【衛報】熱門科學網誌【大腦亂拍】(現為【大腦亂扯】)的作者(在宇宙雜耍網絡上配有播客),暢銷書【愚蠢的大腦】和【快樂的大腦】的作者,以及他為青少年寫的第一本書【為什麽你的父母讓你抓狂,以及你該怎麽辦】的作者。

原文 https://www.sciencefocus.com/comment/adult-mental-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