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人到中年才知道,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不懂拒絕

2024-04-14育兒

(全網維權,請勿抄襲!)

女兒剛讀小班時,有個媽媽邀我進一個小群。

她解釋說群裏就是同班的幾個媽媽,相互交流育兒經驗。

我不僅沒拒絕,反而感激別人看得起我,帶我一起進步。

進群後,發現並不是這麽回事。

大家聊的基本就是房子、老公和金錢,還經常約著一起玩樂。

感覺就一個字,炫。

我反感這種交友方式,因而在群裏常緘默無言;聚會能找借口就不去。有時實在礙於情面,也只好違心地參加一下。

我以為這樣就可相安無事,直到幾個月後,有個媽媽慫恿群裏其他媽媽們孤立我。理由是我和她們不同圈。

原來,我一直被人當成小醜來對待。但轉念一想,這不是我自找的嗎?

中年以後,最大的愚蠢,就是不懂拒絕。

不懂拒絕的人,讓自己的生活一團糟

生活中,和我有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

我有個親戚,經常晚上出去喝酒。

其實,他也不喜歡喝酒,喝多了胃難受,但他在老家縣城工作,同學朋友一大堆,別人邀請了,他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一一答應。

時間一長,妻子滿腹惱騷,有一次兩人因為喝酒的事鬧到法院準備離婚。他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糟糕,30歲出頭啤酒肚大得像孕晚期,有一次半夜酒駕,差點撞到樹樁上。

其實,生活中很多麻煩,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定力。

因為沒有定力,自我原則性弱,別人稍微說情一下,就分不清主次,人雲亦雲,被人利用了也不自知。到頭來,所有的煩惱與後果只能自己承受。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過一句名言:

「人的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系。」

如果在乎他人的期待和眼光,時時尋求他人的認可,你的生活必然會一團糟。

拒絕煩惱,先從拒絕開始。

學會拒絕,凈化朋友圈,畢竟,朋友不在多,在於知心與相互欣賞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過一句話:

成長的標準就是,拒絕別人以後,沒有任何的愧疚感。

小時候,我們會三五結群,玩耍打鬧,把大家捆在一起的不是什麽共同愛好,而是天真地以為,加入他們就是身份的象征,多了一層安全感。

長大後,經歷一些世事才知道,身份是自己給的,安全感是自己建的,靠攏別人,換來的只有卑微。

真正的朋友圈,崇尚相互欣賞。否則,再多的朋友,就是消費自我。

著名文學家範仲淹仕途得意時,加入了很多圈子,結交了大批官員。他以為,這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因此洋洋得意。

後來,他被貶地方。臨行前,只有久臥病床的王質前來送行。

那一刻,他終於明白曾經的酒桌情誼,原來都是一場虛假做秀。真正的朋友,一定是相互欣賞,相互扶持。

我們沒有那麽幸運,隨時碰到能欣賞自己的人。所以,懂拒絕,並不帶任何愧疚,才能減少麻煩,保持自我的獨立。

我們生來就是獨立的個體,所以這一生,大多數時候我們在獨處中度過。

過多的社交,得到的不是認同,而是自我懷疑。

學會拒絕後,我的圈子少了,人卻變得充實了

回到我被孤立的那次經歷。

聽聞那個媽媽準備孤立我後,我便退了小群。既然不受待見,那就幹脆獨自前行。

後來,即使有幾個友好點的媽媽平時邀我一起聚聚,我理由都懶得找,直接拒絕了。

女兒幼稚園畢業後,便和她們斷了聯系。

人到中年,深知時間寶貴,應該把精力和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我甚至拒絕了很多無謂的同學交往,專註自我提升與生活品質上。

如今,我的朋友很少,兩三個,但她們都是摯交好友,懂相互欣賞,閑暇時約在一起遛娃聊天,朋友圈少了,生活滿是陽光。

生活中如此,工作上也一樣,學會拒絕,才能凝聚力量專註自我。

人這一輩子,誰也不能為你保證富貴,更不能為你祈佑健康,那就讓自己懷踹著對生活的熱情,即使踽踽獨行,依然不負人生,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