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不自律,內收不自信,應付學習沒動力,很多父母無法「根治」……其實根源就在內驅力和心能量(點選)!
我是一名內驅力教練,用「五感內驅力」,將內驅力落地,消除「只知道但做不到」的通病,使孩子自主自信有動力。驗證有效!(獲取:培養方案)
當你看到孩子變得不自信了,不溝通了,拖拉磨蹭,學習沒動力,甚至開始抑郁時,你要知道,孩子本質就是缺一個東西。
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父母沒有提供, 只不過孩子沒有感受到 !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這兩大途徑你必須去做。
01
用「自認為好」的方式在表達
不說100%,應該99%的父母,都在孩子身上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以及金錢,讓孩子參加各種學習,將自己人生道理和處事經驗苦口婆心地說給孩子……他們把自認為最好的、最寶貴的都給了孩子,天地良心,絕對地愛孩子呀!
在這樣「愛的呵護」下,本以為孩子會健康茁壯地成長,越來越優秀,但是,令不少父母焦慮和不解的是,孩子成長進度與自己預想的似乎越來越遠,有的孩子變得淡漠,有的不懂感恩,甚至還說父母不愛他!……
為什麽?
想必都聽過「 父母表達愛,跟孩子感受到愛,是兩碼事 」,沒錯,我絕對相信你愛孩子,也相信你一直都有表達愛,只不過,很可能你一直都在用「自認為好」的方式在表達 ,所以孩子根本接收不到,感受不到!
所以,根本問題在於:父母表達了愛,但是孩子感受不到愛!
薩提亞說: 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回應 。如果我們表達的東西,沒有讓對方接受,這種「一廂情願」或者「自以為是」其實沒什麽意義。
02
「感覺被愛」,必不可少
6年以來,我見了許多不同性格、不同經濟背景的孩子和家長,他們向我說過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有這些問題帶來的焦慮、難受、傷感、抑郁等……
盡管面對的問題各有不同,但這些孩子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他們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並且沒有人感覺被他人所愛 (「愛」這個詞內涵太大,往往理解上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事實上,我們日常中許多的憤怒、焦慮、孤獨和悲傷等感覺,本質反映的就是我們因為無法感受到他人的愛時所產生的空虛感。
然而, 「感覺被愛」其實 是人的基本需求 , 就像空氣和水一樣,必不可少。一旦缺少,必然導致人的行為和狀態產生偏差,或出現所謂的「問題」。
所以,當你看到孩子變得內向了,不自信,不溝通了,拖拉磨蹭,學習沒動力,甚至開始抑郁等行為表象時,你就要知道,孩子很可能就是缺「愛」了,準確來說,是缺乏「 感受愛 」了 。
03
兩大「殺手」
盡管「感覺被愛」是基本需求,但人們的一些習慣和做法卻在妨礙對愛的感受。【感受愛】提到兩大隱形殺手 ,成為我們感受愛的最大阻礙。
第一個,依賴電子器材,缺乏面對面溝通
手機、PAD、電腦等,即便社交軟件一直線上,不斷和人聊天,但反而會讓人難以體察到自己的情緒,從而也就無法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
虛擬的聯系也會令人心情舒暢,甚至
感到興奮,但那不是滿足
,「興奮」和「滿足」之間有很大差別。滿足感是一種幸福感,像是註入了一股快樂的泉水,它讓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滿生機和動力。
這裏有一個結論: 想要感受到愛,必須面對面 。你會發現小孩子,面對面的時候可能有很多話講,但電話裏卻沒有那麽大興致,就是因為 電子器材把資訊交流和情感交流 給分開了。
第二個,思考得太多
思考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的思考可以激勵和提升自我,但如果長期進行思考,就會致鈍化了感受意識,思維就會把我們封閉起來,甚至殺死我們。因為一旦大腦開始思考,就會停止心的感受 。
只沈浸於自己的思維裏,很容易讓人變得自私和自我中心,失去那些能夠讓你了解自己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感受。
04
生俱來的能力是感受,而非思考
太多人過於重視「思考」。
他們總在做計劃、制定戰略戰術、完成多重任務,總在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麽要怎麽做,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總是一副深沈冷靜的樣子,他們很擅長安排,精於計算……這時候,我們就會被困在一種將自我與他人隔絕開的思維過程中。
只沈浸在自己的思維裏,會錯過與他人相互凝視的機會,無法看到他人臉上表現出的讓我們感覺被愛的表情,還會錯過一些微妙的「線索」。這些線索會向我們透露出對另一個人而言什麽事情最重要,比如——
在我們專註於思考時,會不斷錯過當下。而正是這些當下,讓我們有機會理解他人的感受、愛他人以及感受他人的愛。
思維是一份美麗的寶藏,但同時也有可能損害健康,讓我們孤立於他人。事實上,我們與生俱來的是感受的能力,而不是思考。
05
感受愛,最好的 兩大 做法
如果想讓自己更多感受愛,想讓孩子有更多能量,一定要做這兩個方面:
第一,刻意增加面對面接觸,而減少線上
關鍵在「面對面」。
話說「打一百次電話不如一次面談 」,「線上聊千遍,不如線下見一面」,這些是有道理的,因為見面可以讓資訊交流和情感交流同時進行。
所以不要光靠線上工具去溝通傳遞,不要為了省事就發微信,不要為了效率只打電話,更不要覺得影片聊天跟「見了面」是一樣的……NO,絕對不同!一定要親身走訪,去面對面接觸,去和對方感受,那樣的溝通才是既有收獲又有感覺。
第二,刻意增加體驗和感受,而減少思考
一個主要的方式:慢下來。
古有「三慢修行」,慢語、慢食和慢行,就是慢慢說話,慢慢吃飯,慢慢走路。慢下來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你去品,讓你去感受。
當然,還可以借助其他一些方式,比如冥想、運動、定期休息、打坐等。
當一個人的感受力被開啟,就像水龍頭被開啟了一樣,外界的能量之水就會源源不斷流進來,讓人越來越來越有能量,越來越有動力。
這些事情,順序是 我們自己要先做,然後才是鼓勵和影響孩子去做 。允許孩子慢一點,同時鼓勵和帶動孩子多走線下(和同學朋友玩,和老師聊,和自然連結)。
更多內驅力提升辦法,請讀下面文章,我用一對一跟進幫助你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 這2篇必讀 】
1. 內驅力培養三步驟,我是"過來人":接觸2000多個孩子後,我總結出一套方法,確保提升孩子內驅力!
2.「五感內驅力」落地型 方案:我用「五感」法,幫你解決內驅力問題,讓孩子自律有動力
/ END /
原創 | 一點老師
內驅力咨詢師,健心教練。愛看本質、喜講系統、力求實效。點個關註,一起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