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媽媽終於取出戴了十六年的節育環 |記者過年

2024-02-24育兒

2024年2月21日,媽媽做了無痛取環,整個手術過程不到30分鐘。南方周末記者黃思琪|圖

又是一年正月十二。二十五年前的今天,媽媽的肚子被剖開一刀,我來到了這個世界。二十五年後,媽媽再一次進入手術室,取出在她體內放了近十六年的節育環。

選在這個日子取環,和我艱難的出生一樣充滿變數。這場手術先是被突如其來的經期打亂,而後遇上春節長假,最後定在了節後的第一個手術日——恰巧是我的生日。

這是媽媽第二次取環。算上從2000年開始戴了八年的T形環,她已經和節育環共處了二十四年。

節育環又叫宮內節育器,把它放在子宮裏,可以透過刮擦子宮壁造成無菌性炎癥,影響受精卵正常著床受孕,這種避孕方式在中國被廣泛使用。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7年,中國3.53億育齡婦女中,節育環的使用比例高達52.18%。

媽媽的經歷,也是上億女性的隱痛。2022年發表在【中華生殖與避孕雜誌】的一項綜述表明,金屬單環的建議使用時間為10-20年,活性圓環為8-15年,V形和其他環如T形、宮形等一般為5-10年。女性絕經後,節育環失去避孕意義,隨著子宮萎縮,節育環嵌頓、異位的概率和取環的危險系數都會上升。因此,超出使用年限或已絕經的女性,都應及時更換或取出節育環。

在上世紀80、90年代使用節育環響應計生政策的育齡女性,早已到了該取環的年紀。然而,2018年一項發表在【人口與計劃生育】的研究顯示,約1/4的中老年婦女並沒有將節育環適時取出。

有朋友告訴我,她的媽媽已經進入更年期,但一直沒有取環。媽媽隔壁病床的病友上環超過二十年,在出現異常子宮出血前,從沒想過取環。就像我媽一樣,沒有特殊事件觸發,總覺得還能再拖一拖。

節育環過了「保質期」

在我1歲那年,媽媽主動到醫院上了環。2008年,她怕老環戴久了嵌進肉裏,主動到醫院門診換了新環。取環時沒打麻藥,印象中「比生孩子還疼」。

上環避孕簡便高效,但常見的副作用是月經量增多,如果劇烈運動後節育器異位,還可能導致子宮穿孔。媽媽對節育環還算適應,最大的影響是經期比上環前延長2-3天。但在我的近親家族裏,至少有兩位女性在上環後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不得不將環提前取出。

一年前,媽媽出現異常子宮出血,她懷疑和節育環有關。我勸她取出來,但第一次取環留下了疼痛的陰影,她始終沒有下定決心,「等更年期再說吧」。

今年春節前,出血變得更加頻繁——在兩個月經周期之間連續出血超半月,媽媽終於去醫院做了一次陰超。檢查顯示,出血點是一顆接近五公分的子宮肌瘤,出血可能由節育環引起,但具體原因仍無法判斷。主治醫生建議做宮腔鏡手術,取環的同時刮取子宮內膜做病理檢查。

醫生告訴我們,如果僅僅取環,可以選擇是否無痛,但宮腔鏡手術要求全麻,怕疼的媽媽松了口氣。

春節前,媽媽提前辦理了預住院,做完血常規、尿常規、B超、白帶、肺部CT等檢查。為避開經期,手術延遲到節後,提前一天住院,晚上十點後空腹,而後是漫長的等待。

下午兩點,手術正式開始,包含術前等待、麻醉、手術和術後復蘇,整個過程不到30分鐘。在病床上剛讀的穿越小說,變成了手術時做的夢,媽媽睜眼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怎麽就結束了?我剛才還在古代呢。」

醫生給家屬展示取下的節育環,這是第一代新型材料的「愛母環」,在媽媽體內放置近十六年。 南方周末記者黃思琪|圖

這次取出的節育環呈V形,在當時是新上市的「高級款」。和傳統的不銹鋼、矽膠節育環相比,這款「愛母環」采用形狀記憶合金材料,根據官方說明,最多能在體內放置十五年。算起來,媽媽這枚剛過「保質期」。

我給她看照片,她一臉不可置信:「怎麽是這個形狀的?」這麽多年來,她一直以為自己上的是O形或T形環。醫生告訴我,這枚節育環在媽媽體內已經移位,和正常狀態相比旋轉了90度,但媽媽歷年的體檢報告裏卻顯示「宮內節育器位置正常」。

沒有人告訴她,「安全期並不安全」

等待手術的時間裏,我想起2022年底,我和媽媽有過一場長談,關於她為什麽生下我,關於生育的後遺癥,也關於她的節育環。

即便親如母女,開口談論這個話題也需要克服恥感。我采用的方法是,借助「他者」開啟對話。

2020年,我給媽媽轉發了一篇展覽介紹,藝術家周雯靜的母親絕經後取環,經歷了術後大出血,啟發周雯靜直視節育環帶給女性的傷痛,創作了【女人系列·節育環】。她收集三百多種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節育環形態,用銅線按照1∶1的比例還原了它們的形狀。

我第一次意識到,媽媽身體裏也存在著這樣一個物體,我沒問時,她從不主動提。此後,每當刷到「帶著媽媽取環」的影片和推播,我都會轉給我媽,以示拖延取環的危害,生怕她忘了這件事。

和媽媽對話的過程,我能感受到兩代女性思維的差異:她認為結婚生子是天經地義,而我對此保持懷疑;她主動承擔了避孕的責任,而我認為男性也需分擔這份風險。

現在,網絡上有無數關於避孕的資料,就算我不主動刷,大數據也會把相關的影片推播到首頁。但在當時,沒有人告訴媽媽「安全期並不安全」。外婆做過生產大隊的計生主任,也沒給她「補過課」,她們之間從不交流這些。

術後兩小時,媽媽恢復了正常走動和飲食,第二天即可出院。等待病理檢查的過程中,她告訴我,「以前沒覺得上環對身體是負擔,但現在後怕了。如果有更好的避孕措施,我不會建議你上環。如果換到今天,我會選擇生兩個娃,然後結紮。」

誰來結紮,你還是我爸?「不知道,沒聊過。」她想了想,「如果他不願意,那就我吧。」

南方周末記者黃思琪

責編 曹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