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隋雪 通訊員 祝姚玲
能拉開孩子差距的是大腦,大腦又受什麽影響?
有一樣特別重要,卻往往讓人意想不到:睡眠!
睡眠好不好,拉開的不僅是腦發育,還有孩子的成績,健康和人生……
圖源:視覺中國
最近,浙大兒院成立了一個新型門診——睡眠與腦發育特需門診。把睡眠和腦發育看作一個整體,透過對睡眠和大腦的共同幹預來治療抽動、多動、自閉、發育遲緩等疾病。
「很多人覺得人年紀大了睡不好,小時候都睡眠超級好,其實並不是這樣。」康復科主任李海峰表示,在全球範圍內,目前兒童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為20-30%,而中國的發生率為30-40%,這意味著三個孩子裏就有一個存在睡眠障礙問題,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發育。
孩子的睡眠障礙真實存在,常見的表現有夜醒,夜間睡眠的時候常常醒來,不能持續的整個晚上睡覺,比較輕的一晚上醒兩三次,比較重的一晚上醒四五次;入睡抗拒,在應該睡覺的時間不願意上床休息,或者在上床後難以入睡等;睡眠拖延,顧名思義就是遲遲不肯睡覺,指的是沒有在外力的影響下,還是無法準時在原計劃的時間內進入睡眠狀態;睡眠焦慮,擔心睡不著反而加重失眠等。
那麽,哪些孩子比較容易出現睡眠障礙呢?
李海峰指出,由於兒童睡眠障礙與腦發育疾病高度共患,有一些研究對自閉癥、多動癥、抽動癥、智力發育障礙的兒童,與睡眠障礙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發現,自閉癥(Autism)患兒的睡眠障礙發生率約為34-89%,多動癥(ADHD)患兒的睡眠障礙發生率約為25-85%,智力發育障礙患兒的睡眠障礙發生率高達44-86%等。
研究認為,睡眠問題不僅會加重自閉癥、多動癥、腦癱等疾病的臨床癥狀,還會影響疾病的康復。
基於這樣的理論基礎,如果要治療這些孩子的疾病,首先要解決睡眠問題,同時還要評估、改善大腦發育。
睡眠幹預和腦發育幹預
可明顯改善多動癥、自閉癥
6歲的樂樂(化名)已經失眠很多年了。媽媽清楚地記得,樂樂很小的時候,入睡很難,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驚醒。別的孩子能睡八九個小時,他可能一晚上只能睡個五六個小時。媽媽帶孩子去很多家醫院看過,4歲時確診自閉癥和睡眠障礙。醫生建議的各種方法也試過,但每一次都失敗了。因為不甘心,媽媽又帶著樂樂帶到浙大兒院康復科。
如何幫助樂樂獲得一個完整的、優質的睡眠?
康復科攜手圍術期醫學、神經科學和系統醫學研究團隊嘗試解決這個多學科難題。在完善評估和睡眠監測,給予樂樂行為幹預的同時,給予孩子腦電生物反饋及經顱磁刺激治療。
透過四周的治療,樂樂的睡眠有了明顯改善,入睡時間從晚上11點逐漸提前,能夠整夜安睡,早晨醒來心情也比以前更好。更驚喜的是,他的聽覺敏感性有所緩解,恐慌發作的頻率也顯著降低,重新恢復了上學的能力。
浙大兒院供圖
李海峰表示,對存在睡眠障礙的兒童,完善睡眠監測的同時,在康復科對兒童能力及行為發展專業的專科支持下,能夠及時發現兒童發展及行為的偏移,及時給予幹預促進兒童的發育;同時,透過對睡眠的幹預,可以更好地幫助兒童能力的發展及功能的改善。這種臨床的實踐已經開展約6個月,已經有30余名患兒參與了這種治療,涉及的病種有多動、自閉、抽動、智力發育不足等,大概有20余人收到了明顯的幹預效果。
兩大團隊攜手推出特需門診
為多動、自閉、抽動兒童尋找新療法
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都支持「睡眠+腦發育」幹預,有利於治療多動、自閉、抽動、智力發育不足等神經系統疾病問題。8月4日起,浙大兒院湖濱院區開設「睡眠與腦發育特需門診」,為全國首個這方面的門診,參與門診的有浙大兒院康復科的醫生,還有由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兒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歐洲科學院院士(MAE)馬大青領銜的圍術期醫學、神經科學和系統醫學研究團隊。
馬大青表示,特需門診不僅關註並解決兒童睡眠問題,還整合了兒童腦發育的綜合診療策略,形成了睡眠與腦健康多模式診療的一體化閉環系統,將運用最前沿的醫療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將采用多模式、階梯式和個體化的診療策略,不僅幫助嬰幼兒塑造良好的睡眠習慣,還能解決兒童的睡眠困擾及共患腦發育相關疾病,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睡眠評估和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浙大兒院黨委書記舒強表示,腦科學是探索人類思維和行為之源的前沿領域,也是治療神經疾病、推動醫學進步的重大難題。作為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浙大兒院始終致力於攀登學科高峰,守護兒童健康,盡全力滿足患兒的診療需求。此次睡眠與腦發育特需門診的開設,匯集康復科與圍術期醫學、神經科學和系統醫學研究團隊兩大頂尖團隊,是浙大兒院腦科學研究在臨床上的重大實踐,眾多失眠、腦發育遲緩的患兒將在這裏找到新的治療希望。
更多精彩內容
點選獲取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