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女幼師入職動物園養鳥,一呆就是26年

2024-10-18育兒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0月15日訊(全媒體記者 賀文兵 通訊員 鄭創 肖瀟)「我叫胡華,自1970年起,我在撈刀河磚廠擔任幼師一職。直至1976年,時年24歲的我,被調入長沙動物園,負責鳥類飼養工作,2002年光榮退休。」今年是長沙生態動物園開園90周年,七旬老人胡娭毑回到「娘家」,給年輕一代的動物「保姆」們講述自己照護動物的故事。

除夕夜在動物園見證鳥崽孵化

「到了1980年,長沙動物園開始重視業務骨幹的培養工作,我們有幸獲得了一批來自北京、上海等地動物園贈送的珍貴飼養書籍。」胡娭毑說,收到這批書籍後,我們反復研讀,深入研究,並據此研制飼料配方,同時密切關註動物的繁殖情況,不斷最佳化調整,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前行。

隨著長沙與日本鹿兒島市締結友好城市,雙方城市動物園互贈動物的契機來了,長沙動物園積極爭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在園內實施了基礎設施的修繕工作,並致力於豐富動物種類和數量。其中鳥類方面重點加強了繁殖工作。「當時,我服從安排回到了鳥類班工作,擔負鳥類選種工作。」

「1991年,我立下了‘軍令狀’,承諾在兩年內透過繁殖實作鳥類數量的大幅增長,讓‘鳥舍充盈’。」胡娭毑回憶說,自己先後前往常德漢壽、石燕湖等地,精心挑選了優質的鳥類品種入園進行孵化。最終提前完成了目標任務,實作了鳥類數量的顯著增長。

飼養鳥類既是一項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首先鳥類孵化工作需要用心。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動物園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采用‘抱雞婆’進行孵化。後來配備了孵化機,但每天早上5點左右就要趕到動物間檢視孵化機的情況並定時翻蛋。」胡娭毑動情地說,有一年除夕夜,當萬家燈火團圓時,我們放棄與親人相聚,回到動物園進行夜間工作,但當我們看到一批又一批的鳥崽成功孵化出來時,那種幸福感和獲得感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早上第一件事是觀察動物狀態

養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飼養員需要善於研究。例如鴕鳥約42天要出殼,對於沒有成功孵化的鴕鳥蛋,飼養員要認真研究總結分析原因,從飼料配方到受精情況都要掌握並及時作出調整。同時飼養員還需要勤奮當先,在鳥類繁殖期間要積極清理鳥籠避免大鳥的糞便汙染幼鳥的生活環境,還要確保動物籠子的順序和每一窩幼崽的對應關系準確無誤,以免發生母鳥遺棄幼崽的情況。

觀察動物是飼養員的使命。胡娭毑說,飼養員每天早上到達籠舍第一件事,就是觀察動物的狀態,一旦發現動物生病、受傷或出現異常情況,飼養員要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理並通知獸醫前來治療,這樣才能確保動物的生命安全。

對動物像對待朋友一樣

「憶往昔,我們那一代飼養員都是吃苦耐勞、工作認真細致負責的人。在引進動物的路途中,我們往往是在綠皮火車的行李車內食宿,與動物相依為伴、寸步不離。」胡娭毑眼含熱淚回憶說,那個年代,他們不僅要照顧動物的生活起居還要做好觀察和記錄工作。此外飼養員還需要經常頂班、代班。例如為大熊貓打竹葉、為鹿場打草等都是需要飼養員親自去烈士公園、苗圃、南郊公園、嶽麓山等地砍竹葉、割草,以確保動物有足夠適口的飼料。

「飼養動物是一門既難學又辛苦的學問。它要求飼養員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掌握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具備勤奮好學的精神。」胡娭毑寄語年輕一代的飼養員說,作為一名飼養員,要對動物充滿感情,與它們建立融洽的關系,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它們。「全球範圍內有超過11800種的鳥類,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生活習性。想要學好養鳥的這門學問,我們就必須勇於鉆研,舍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一種動物的需求和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