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媽媽,我被同學打了」,你的態度,影響孩子的未來 | 伴讀

2024-03-24育兒

來源:【中國教育報】

轉自| 女兒派

ID|nverpai

播音 | 武冰潔

視覺設計 | 王榮佳、樊薇

欄目主持 | 杜潤楠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被同學打了。」不知道你會作何反應?

孩子和同學之間有摩擦、鬧矛盾,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有部份孩子會遇到校園欺淩的情況。

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處事方式,甚至未來人生的走向。

家長不同的態度

決定孩子不同的表現

家長在處理孩子間的矛盾時,應保持中立態度,不要讓自己的想法先入為主。家長不要將關註點放在孩子是否被欺負了,因為孩子的想法會受到家長的影響。

特別是一些低齡兒童遇到沖突時,往往行動先於語言,搶、奪、推搡等,家長應該明確這並不代表孩子行為不端。

但要將孩子間的矛盾與暴力行為相區分。對於真正的暴力,家長要進行幹預,無條件站出來保護孩子。而面對孩子與同伴間的沖突時,家長應該教會孩子自主解決問題」。

家長不同的態度,決定孩子不同的表現——

1. 家長教唆,孩子容易驕橫跋扈

曾有新聞報道:因為兒子在學校,與同學產生矛盾,被同學打哭了,母親很不忿。在學校巷道中遇到那位同學,母親教唆9歲的兒子毆打同學腹部、背部,並在旁拍影片。

這位媽媽還將拍攝的影片,釋出在社交平台,被很多家長轉發。事情鬧得沸沸揚揚,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位媽媽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為人父母,她那種對孩子的擔心,和生怕孩子受到欺負的心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作為家長,沒有弄清楚事情原委,就給孩子撐腰助威「打回來」,無疑是不太妥當。

父母的這種態度和舉動,很容易養成孩子睚眥必報、為所欲為的頑劣性格。

2. 父母責備孩子,孩子容易自卑懦弱

一位心理咨詢師曾分享過一則個案,一個14歲的女孩得了抑郁癥,由媽媽帶著來心理門診。

最開始,女孩支支吾吾半天不說話,好久才說了一句:「為什麽她們總是打我?」

當她把袖子卷起來時,醫生驚到了,女孩兩條胳膊都是傷痕。女孩說,從小學起,她就是被人欺負的物件。媽媽也不維護她,反而說她只會惹事。

當孩子和父母訴說她的委屈與不公時,父母不是第一時間關心孩子,反而是責備。

父母的忽視,只會讓女孩覺得無助、無力,長此以往,她變得自卑怯懦,最終得了心理疾病。

孩子被欺負

聰明的父母懂得這樣做

當孩子遇到校園欺淩,聰明的父母應該怎麽做呢?

1.看得見孩子的委屈

當孩子對父母訴說被欺負時,如果父母視而不見,或者責備,孩子下次再也不會和父母說;如果他們的情緒,被父母看見、接納和認同,孩子不會覺得無助孤單,會獲得對抗的底氣。

2、先別追問過多細節

不要一味安慰孩子不要和同學計較,這可能讓孩子誤以為遭受欺淩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讓他陷入更深的痛苦與自責。

對孩子表達共情,向孩子傳遞這樣的訊號:他所描述的事情並不是成長過程中的「常態」,你對於他所遭受的對待非常痛心。

3、感謝孩子將事情講出來

感謝孩子有勇氣告訴你這件事,同時向他說明,只有他願意談到這個事情,爸媽才有機會可以幫助他。

比較有效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氣告訴我這些,盡管這麽艱難,你卻依然願意告訴我,謝謝你的信任。

4、科學方法,幫助孩子解決沖突

第一步,面對孩子間的沖突,家長首先應保持平靜,制止孩子去傷害別人。

當孩子講述欺淩發生的情形時,請保持冷靜,傾聽並作出回應,讓孩子知道這個情況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無論發生什麽樣的事情,父母都會給予孩子精神支柱。

第二步,搜集資訊,詢問「有什麽問題」,而不要問「為什麽」,讓孩子具體地表達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發生了什麽。

第三步,重述問題,如「因此,問題是……」,家長應保持中立,不應偏袒任何一方。

第四步,詢問孩子如何解決,並一起想出一個辦法,如「那我們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借此教會孩子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

第五步,需要時給予後續支持,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執行解決方案。如果事態超出孩子的應對能力,家長應采取行動,與學校和老師進行溝通。

願所有青春都能被溫暖對待!

本文轉自 | 女兒派(ID: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裏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本文來源 | 網絡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選上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