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NT值6.9孩子還能要嗎?NT值超1.5男寶機率大?NT知識早學早受益!

2024-03-26育兒

(圖源網絡,未允侵刪)

翻看手機的時候看到疫情的時候關註的一個博主,當時她的孩子NT值高達6.9,醫生讓她轉院到北京協和醫院,但當時她身處疫區,醫院不接收,無奈發到網上求助。

當時一度成為網上的熱點,我關註了她,最後只知道協和醫院聯系了她,幫她辦了轉診,孩子最終怎麽樣了,她沒有再在網上談及此事。

那麽如果NT值超高,孩子到底能不能要,正常的概率到底有多大,我查了一下文獻,希望給同樣處在迷茫階段的姐妹一個參考。

01NT值增厚真的就需要引產嗎?

廢話不多說,我們來看一個小規模數據,來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遺傳與產前診斷中心的520例因NT增厚而透過穿刺進行基因芯片分析的結果統計。

透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 即便NT值超過5.5,仍然有超過55%的孩子是染色體正常的孩子。

那麽如果是染色體正常的孩子,NT值比較高,活產概率有多少呢?

根據國外針對1320例正常核型,但NT增厚(超過3.5mm)的單胎妊娠的回顧性研究,得出的結果令人驚喜。

在頸部半透明度為3.5-4.4毫米的組中,沒有缺陷的活產機率為86%;

半透明度為4.5-5.4毫米的組中,沒有缺陷的活產機率為77%;

半透明度為5.5-6.4毫米的組中,沒有缺陷的活產機率為67%;

半透明度為>或=6.5毫米的組中,沒有缺陷的活產機率為31%。

也就是說, 哪怕你NT值6.9,胎兒也有一多半的機率染色體正常,如果染色體正常,健康活產的機率為31%。

也就是告訴大家, NT值增厚只是告訴你有異常的風險,這不是診斷,更不是判決。

很多人想到這個醫院這個醫生檢查增厚,是不是不太準,我要不要換個醫生或者換個醫院查一下呢?

其實,這個必要性不太大, 因為NT值一定會隨著孕周變化,它是波動的,測量的時候取了最大值,再去測量意義不大 。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 等待進一步的檢查確診,比如唐篩,比如絨穿,比如無創DNA等等。

02NT檢查還要警惕假性增厚

你一定不要僵化認為NT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值,在這裏圈姐告訴你不存在!

不同的頭臀長,NT值的標準範圍不太一樣。

NT檢查一般推薦在11-13周進行,11周胎兒的大小和13周完全不一樣,11周的厚度肯定比13周要小。

實際上,對於NT的測量, 應該按照孕周對應的胎兒大小也就是透過頭臀長來比對。

將各個頭臀長正常胎兒的NT值區間劃分為100份,去除最小的五份和最大的五份, 取中間第5到第95百分位,即為該頭臀長對應的正常NT值區間 ,常記為5th ~ 95th。

這樣的計算方法就很好地規避了胎兒個體大小的差別,只要在這個區間,這就是一個正常孩子。

換句話說, 正常的NT厚度應該小於95th(讀作小於第95百分位),如果NT厚度超過95th,則定義為NT增厚。

那麽不同頭臀長(孕周)對應的95th又是多少呢?

以下是Kypros Nicolaides教授在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The Fetal Medicine Foundation. UK)發表的論文數據,該數據提供的頭臀長與NT數值的分布情況:

上圖橫座標為胎兒的頭臀長,縱座標為NT值,藍色區域為正常NT值,所以NT正常值根據頭臀長不同,是有一個範圍的。

我來總結一下,NT 95th和頭臀長大概是這樣的一個區間:

所以, 大家在看到自己的NT值的時候,先來這裏對照一下孩子的頭臀長,然後再看NT值最大的安全範圍,自己只要在這個範圍,就不算NT增厚。

談完大家最關註的NT與胎兒生命安全相關的問題,我們再來八卦一下目前很火的一個說法,NT值可以預測胎兒性別,這又是真的嗎?

圈姐不信謠,也不傳謠,一切我們都要從文獻中找證據找出處。

03NT預測性別和想象中的不一樣

翻遍了文獻庫,我只找到一篇有關NT和胎兒性別關系的文獻,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英語能力有限,搜尋能力有限。

這是一篇2001年的多中心研究,納入了12 189例孕婦,在妊娠10至14周之間進行了NT測量,這些結果已知正常。

結果發現, 女性胎兒的NT中位數(95%CI)為0.98,這明顯低於男性胎兒NT中位數1.03。

並且研究者強調,10周時沒有觀察到性別差異, 但從11周開始觀察到 ,最後研究者說上述發現沒有明顯的解釋。

也就是說 NT值女性胎兒偏小,男性胎兒偏大,中位數是上面的數碼,和我們說的1.5的截斷值也並不一樣。

我還找到一個國外NT預測男女的方法,這裏也貼上來,供大家娛樂使用哈。

也就是, 透過尾椎處角度判斷男女,看男孩的特征點與身體呈約45度角,而女孩的特征點幾乎和軀體平行。

到底這兩種方法預測男女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有多少,目前的研究很難說得清,但是我倒是發現了目前研究最多的預測胎兒性別的方法。

04準確度高達97.1%的性別預測方法

在懷孕後,很多家庭都想知道胎兒的性別,不排除有的是因為重男輕女,但更多的是好奇,當然也有一部份是因為與性別相關的遺傳疾病。

目前研究最多的,也是在NT檢查期間可以做的, 就是從生殖器到肛門之間距離測量,這個距離大小和胎兒性別關系極大。

這是一項前瞻性橫斷面研究,對111名單胎妊娠11至13周6天(CRL 45-84毫米)的患者進行了這項測量。

透過這項測量,研究者得出了一個截斷值,4.8毫米! 也就是從生殖器到肛門之間距離,超過4.8的男性居多,低於4.8的女性居多。

這項標準的準確性有多少呢?研究發現, 男性的性別準確顯示為76.7%,女性為97.1%。

這項研究還否定了胎兒性別與胎兒胎心率以及NT值的關系,認為胎兒性別和胎心率以及NT值無關。

最後,這篇文章得出結論,使用生殖器與肛門之間距離測量,在11至13周至6天的妊娠期中可以非常準確地檢測性別。

透過這項測量可以看出,胎兒頭臀長和妊娠周(GW)被確定為胎兒性別的非顯著預測因子。

除了這項研究,我還發現了一個關於這種測量的回顧性研究, 如果一個研究能夠有效,是能禁得住回顧性研究的考驗的。

這項回顧性研究收集了313例沙特阿拉伯人群樣本,這些樣本都在孕三個月左右做過評估,出生以後看預測的準確性。

我簡單說一下結論, 他們認為測量生殖器到肛門的距離在頭三個月超聲評估是可行和可靠的,它顯示了性別之間的差異 ,但是沒有產生很高的預測性。

也就是說,透過回顧發現, 這種測量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預測成功率比之前評估的要低一些,原因是不排除種族的因素影響。

在我們國家,在這個孕周是沒有這項測量的,所以大家也不用糾結這項檢查是否能適用於自己了,發出來只是為了讓大家了解更多的一些預測方式。

總之,NT檢查是胎兒早期最重要的一個篩查手段,如果發現異常,千萬別慌亂,最大可能只是虛驚一場。

千萬不要因為數值問題糾結,更要杜絕擔驚受怕,因為你的任何情緒胎兒都能感知,不良情緒對胎兒只能起到相反作用,做一個堅強樂觀的媽媽是寶寶最大的後盾!

NT預測胎兒性別在文獻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據的,但並非網傳的1.5,大家可以根據文獻數據猜測一下肚子裏寶寶的性別,等生產的時候就可以開盲盒啦!

當然,我一向認為媽媽的第六感比任何預測工具都要準確,因為只有我們是和胎兒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那個人啦,當然這些猜測都只供娛樂哈!

全文完!現在流量為王的年代,點贊量和在看量也是系統推薦重要的標準,所以如果您覺得圈姐寫的還不錯,希望動動您好看的小手,給我點個贊,如果您能轉發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會讓更多孕育困難的小家庭受益,同時您也收獲一份功德,謝謝您!

鄭重聲明

本賬號發表的內容僅作為資訊分享,本賬號不做任何形式的行銷推廣,文章觀點不能直接用作醫療診斷或健康幹預建議。在采取任何預防或治療措施前,請與你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溝通。

不傳小道訊息和謠言

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公眾號

永遠在意真實數據和文獻論證

抱娃路上,我願意陪你一起走過最無助的歲月

——THE END——

參考文獻

[1]Outcome of pregnancy in chromosomally normal fetuses with increased nuchal translucency in the first trimester.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1 Jul;18(1):9-17. doi: 10.1046/j.1469-0705.2001.00454.x. PMID: 11489218.

[2]The effect of fetal gender on nuchal translucency at 10-14 weeks of gestation. Prenat Diagn. 2001 Aug;21(8):627-9. doi: 10.1002/pd.118. PMID: 11536259.

[3]An appropriate way to predict fetal gender at first trimester: anogenital distance.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9 Jun;32(12):2012-2016. doi: 10.1080/14767058.2018.1424131. Epub 2018 Jan 10. PMID: 29298531.

[4]Predictive value and reference ranges of anogenital distance for determining fetal gender in the first trimeste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audi Med J. 2021 Oct;42(10):1057-1064. doi: 10.15537/smj.2021.42.10.20210468. PMID: 34610998; PMCID: PMC912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