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教育孩子的成功與否,有4個細節已經藏在飯桌上了

2024-08-17育兒

朋友小娟跟我講過一段經歷:

一次飯局,坐她左邊的男士滔滔不絕、唾沫橫飛地說著自己教育孩子是如何的牛,將來還要把自己兒子送出國去深造。因為講得實在太激動,還把嚼碎的菜直接噴到了她的手臂上。

而他口說的要重金教育和培養的兒子呢,在一旁吧唧嘴吃著飯,用筷子在菜盤裏翻來撥去,然後又用沾滿油水的筷子在湯菜裏攪來攪去,弄得菜和湯汁灑在桌上到處都是,全然不管身邊的人。

一起吃飯的同桌好友拉著小娟悄悄地說:「原來習慣的養成大多數來自父母多年反復傳遞給孩子的資訊,並不知不覺地程式化了的那句話是真的。」

大多數時候,行為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孩子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模仿家長的行為。

也就是說,孩子的教養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成功與否從餐桌上的4個細節就能看出:

01

吃飯時是不是只顧自己

還記得有次參加活動吃團餐,一個長得像洋娃娃模樣的男孩引起了我的註意,但沒想到讓我更加難以忘懷的是他吃飯的樣子。

每次菜端上桌,只要是他喜歡的菜都會著急轉到自己面前。有時候別人正在夾菜,就會要求他的媽媽立馬起身夾給他。

最後端上桌的點心,男孩吃完一個還想再吃,可是桌子轉完一圈之後就沒有了,他嘟囔著嘴直接把手上的筷子摔了。

媽媽立即叫來服務員,讓服務員再上一盤並轉身告訴他:「這盤全都給你吃。」

同桌的其他團友面面相覷,露出了尷尬的表情。

生活中,常會聽到有些家長抱怨說自己養了頭「白眼狼」,哭訴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可孩子卻只考慮自己。

殊不知,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白眼狼」,而是長期在家裏被放在關註核心的位置,讓他變得自私起來。

如果,孩子總在習慣接受和被優待,時間長了就會覺得理所應當,認為受之無愧。

有這麽一個故事,母女吃早餐時習慣分吃一根香蕉,每次香蕉切開之後女兒都會搶著拿到手裏比較一番之後,再把選好的半根香蕉遞給媽媽。

有一次,奶奶看見後忍不住好奇地問:「孩子,你是想要大一點的那半嗎?」女孩使勁搖搖頭回答:「奶奶,我是想把大的那一半給媽媽,她是大人需要吃更多的食物。」

媽媽聽到後一下把女兒摟在懷裏,親著她的臉頰連聲說:「謝謝寶貝為媽媽考慮。」

其實,孩子在餐桌上的細節,反映出的是他父母的教育和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

02

吃飯時會不會浪費食物

曾經有人在貼吧裏提問:「有哪一瞬間讓你感覺超級尷尬?」

其中,網友小貓回答:

小時候,爸媽帶我去吃自助餐,點了很多菜以至於最後沒吃完剩下很多食物。爸媽帶著我起身準備往外走的時候,被服務員攔住,並被告知按照餐廳規定刺身剩太多需要補差價。

於是爸媽悄悄商量了之後,又帶著我回到餐桌把刺身吃完後再次起身離開,我當時真的感覺超級尷尬。長大以後,明明知道浪費食物不好自己卻還會忍不住買一堆吃的,吃不完最後又丟掉很多。

說到底,浪費食物不僅損失了來之不易的糧食,更是給孩子帶來一種錯誤的暗示:不用感恩,鋪張浪費是被允許的。

而人一旦開始鋪張浪費,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多少金錢都能揮霍一空。

同樣是吃自助餐,另一位爸爸教育孩子的影片在網絡走紅:

事情的起因是這位爸爸從一開始就在跟兒子強調吃多少拿多少,但兒子依舊拿了很多菜,還跟爸爸保證一定能吃完,結果趁爸爸離開座位的功夫把菜全倒進了垃圾桶。

當服務員上前告知這位爸爸後,他平靜地回到座位,當著兒子的面從垃圾桶裏把菜撿回餐盤裏吃了起來。

兒子看到這一幕嚇壞了,邊哭邊拉著他的手說:「爸爸,這個臟了你別吃,我錯了,以後再也不浪費食物了。」

其實,珍惜食物是最基本的教養。孩子從餐桌上養成的好習慣,將伴隨他的一生,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他人生的上限。

正如袁隆平院士說過的:「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

03

吃飯時是不是愛頂嘴

我有個姑父,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會習慣當著大家的面數落我的堂姐,而堂姐不僅聽不進去,還會一直跟他唱反調,吃飯的過程就變成了姑父說一句堂姐頂一句。

有時候說激動了兩個人還會吵起來,直到其他人去主動岔開話題。很多次,堂姐都是兩口飯下肚就離開餐桌。

後來堂姐不止一次跟我說:「從小到大,最痛苦的就是跟我爸一起吃飯被他說教。從來沒有怎麽好好吃飯的我,也因此成了當年班上唯一一個營養不良的孩子。」

小小的餐桌本來是溫馨的地方,可有的家長卻把吃飯時間用來說教,無形中影響孩子的食欲,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經理一直有個習慣,就是中午只吃一點點。一開始我以為他只是為了減肥,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患有高血脂,為了每天晚上能和家人一起吃飯,才故意控制了中午的食量。

他說:「就算再忙也要騰出時間和家裏人吃飯,在餐桌上和孩子交換每天發生的新鮮事是我最期待的時刻。孩子的成長只有那麽短短幾年,錯過了就是一生的遺憾。」

要知道,餐桌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愛的表達。

04

飯後有沒有主動收拾

有這麽一個場景:

在一家人氣很高的餐廳,盡管桌上已經貼了用餐後記得歸還餐具的標語,後廚的阿姨還是會走出來一遍又一遍提醒大家吃完飯記得將餐盤拿過去給她。

沒多久,一個穿高中校服的女孩吃完站起來就走,當她被阿姨叫住時,才反應過來連忙說著:「我忘了,平時都是我媽媽幫我弄的。」

現在看來,家長包辦得越多,孩子的能力就會越差。家長每一次擋在孩子前面,都是讓孩子在失去培養獨立性的機會。

記得有一次加班,我和同事冉冉還有他的兒子一起吃快餐,飯後她的兒子熟練地收拾好餐盤,然後起身用自己小小的身體端著拿去放在了回收台上。

我好奇地問冉冉:「餐廳其實沒有要求歸還餐盤,為什麽還是讓你兒子堅持這麽做呢?」

冉冉回答:「我想把這個行為刻在他的身體裏,成為他的習慣。」

其實,很多時候教育都藏在生活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在學習書本知識之前,先要向生活學習,學習做事、做人。

寫在最後

古往今來,人們在就餐過程中衍生出許多習慣與做法,並且將其世代流傳,形成了現在的「餐桌文化」。

餐桌社交已經成為我們現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每個餐桌上都在上演著一幕幕生動的禮儀話劇。

古希臘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柏拉圖說:「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裏走。」

小小的餐桌就是一方天地,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練習場。

請相信,日積月累的正向引導,孩子勢必會受到影響。雖然可能不是一時半會能展現出來,但在未來的某天一定會讓你驚喜不已。

(作者:小路醬)

- END -